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博物馆学是一门十分年轻并且还很不成熟的学科,这从它至今在国家社会科学分类体系中尚无确定的位置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1].对于博物馆学自身的研究内容、理论方法,它与相关学科的区别、联系等等问题,人们并没有一个达成共识的明确认识.博物馆学学科发展的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对博物馆专业人材的培养上.自从80年代南开大学率先在历史系设立博物馆学专业,培养四年制的本科学生以来,十几年的时间中,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十几所大学相继成立了博物馆学(或文博)专业,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材.……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博物馆事业的科学理论、工作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早在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现代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理论的传入,我国就开始了对博物馆学的研究.但是,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博物馆学研究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学术事业的进步,博物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年轻学科开始  相似文献   

3.
第一什么是博物馆学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博物馆,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随着社会对博物馆需求的日益迫切和博物馆事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才从博物馆事业的实践中产生了博物馆学.因此,在讨论什么是博物馆学之前,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些博物馆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对象与内容包括了藏品研究与博物馆学研究两个部分。围绕藏品的科学研究,不仅彰显了博物馆科学研究的特色,还为博物馆赢得了科学研究机构的美誉。单纯的博物馆学研究或许不能使博物馆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但一个博物馆若要成为优秀的博物馆,必须重视并开展博物馆学的研究。对于博物馆研究者而言,理想的知识结构是既有相关专业学科的训练,也需有良好的博物馆学修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现代博物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机构出发,论述了博物馆学学科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并指出当前我国博物馆学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呼吁加强我国博物馆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一、引言博物馆展品陈列是以文物和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的辅助手段,在一定的空间内,按照特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而成,面向大众进行宣传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提供审美欣赏的群体~([1])。世界范围内对于博物馆学的研究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初,并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而在我国,博物馆学的  相似文献   

7.
在本文中,作者对与博物馆学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了新的探讨。作者认为,作为学科概念,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应视作被赋予一定内涵的名词,而目前对博物馆的阐述和解释并非博物馆学意义上的博物馆。作者还分析了“博物馆现象”问题,指出“博物馆现象”属于博物馆学研究范畴,但并非博物馆,不能把这种现象与博物馆相等同。此外,本文还对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意义上的博物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新博物馆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甄朔南 《中国博物馆》2001,(1):25-28,32
当前随着经济与科技一体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 ,博物馆正面临经济与社会的挑战 ,博物馆学也在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断增加新的内涵。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的附属机构中就有一个名为“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 (Internationalmovementofnewmuseology)的组织。为了发展我国的博物馆事业 ,有必要对国际上博物馆学研究中的新观念、新进展有所了解 ,下面就是对新博物馆学的简要论述。   (一 )什么是新博物馆学一般地说 ,新博物馆学是指具有一整套关于博物馆的目的和功能的侧重理论的探讨 ,并且在运作中…  相似文献   

9.
在英美博物馆学传统和新博物馆学的影响下,以欧陆为代表的传统博物馆学体系逐渐势微,作为传统博物馆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史研究同样处于被人遗忘的尴尬境地。针对此现象,首先,文章通过重回博物馆学体系的方法来界定博物馆史在学科中的位置,以及博物馆史的内涵与外延;其次,罗列西方博物馆史的几种书写,不仅为我们呈现了西方博物馆历史发展的轨迹,而且还为我们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最后,文章回到中国语境,直面中国博物馆史与博物馆学体系所面临的困境,从博物馆学的"四对关系"角度来探讨中国博物馆学体系建设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系统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门类的科学领域中,特别是博物馆学。博物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亦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何况博物馆构成系统的决定性因素(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文物保管等),又具有着本专业的系统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系统论与博物馆有着一种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因此系统论应用于博物馆的文物鉴定领域是其必然。拙文试图借鉴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针对博物馆系统中文物鉴定所具有的完整性、结构性、层次性、有机动态性等特性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以供同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国内博物馆数量激增,博物馆的管理与运行成为当今博物馆界关注的焦点。博物馆学是致力于研究博物馆方方面面的一门"学科",但中国博物馆学尚不成熟,亟需归纳国内的前人成果,也需吸纳国外的研究成果。"审视"一门学科,有必要了解其"史"。本文针对笔者亲自翻译的3本西方博物馆学史著作的汉译,归类、举例和剖析常见翻译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该类著作未来的汉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半个多世纪来,我国民族博物馆事业随着博物馆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深入而飞速发展起来。其间,许多学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多有著述。但是,纵观我国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民族博物馆所做的实践工作是巨大的,而对民族博物馆学理论的研究尚欠缺,尤其是将民族博物馆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进行研研者甚少。因此,笔者基于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试就我国民族博物馆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加以探讨,以供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同传播学有着纽带般的不解之缘。研究和确立博物馆传播学的尝试,无疑会加速博物馆学与传播学两种学科的融合,开拓博物馆学理论的新领域,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我国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相应的博物馆学的研究也蓬勃兴起。目前学术界对博物馆学的研究趋于专业化。如陈列学、保管学、遗址学等专门学科的研究纷纷问世,并且得到专家及同仁的承认。作为博物馆三大业务部室之一的群教部也有必要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对群众教育工作的研究水平,为建立相应的分支学科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围绕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从理念、实践与研究等多个角度,向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教授理查德·桑德尔(Richard Sandell)提出了问题。桑德尔教授结合自身博物馆工作经验和学术研究,对于这一话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讨论了博物馆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博物馆学的发展和学科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 ,中国博物馆学也不例外。尽管这门学科目前在学术界的声音还比较微弱 ,尽管这门学科是否成立还遭到甚至是业内人士的诟病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已承认一个不争的事实 :“博物馆学是一门已具有学科基础并正在建设之中的科学学科”。因而 ,对这门学科的历史作一番疏理的构想 ,就不是无的放矢了。试分述之。  一、中国博物馆学史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博物馆学史即博物馆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概而言之 ,…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校博物馆学学科30余年来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遭遇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专业隶属关系尴尬、学术环境不佳、师资力量薄弱、招生困难,而且四重困境相互交织,其影响波及学科本身、专业人才培养和博物馆机构实践等方面。由此,本文提出高校博物馆学突破困境的发展对策: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学科研究整体水平;放眼世界,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变革教育观念,培育高水平博物馆学人才队伍;养成独立意识,实现多学科合作;合纵连横,建设学科发展环境;争取话语权,在社会领域发声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校博物馆学学科30余年来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遭遇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专业隶属关系尴尬、学术环境不佳、师资力量薄弱、招生困难,而且四重困境相互交织,其影响波及学科本身、专业人才培养和博物馆机构实践等方面。由此,本文提出高校博物馆学突破困境的发展对策: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学科研究整体水平;放眼世界,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变革教育观念,培育高水平博物馆学人才队伍;养成独立意识,实现多学科合作;合纵连横,建设学科发展环境;争取话语权,在社会领域发声等。  相似文献   

19.
国际博协第25届大会研讨主题“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的主旨乃在强调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宗旨和目标——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倡导传统博物馆借鉴新博物馆学的理念和方法,转换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主动融入祉区,积极参与社区发展,成为促进社会变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是一门研究博物馆的产生、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博物馆事业的理论及工作方法的科学学科。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博物馆的产生及其职能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