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沈慧 《文教资料》2012,(8):27-28,44
建国初十七年,在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中,用雄健的笔调正面突出英雄人物、抒写艰苦卓绝却必然胜利的战争成为主流。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却以细腻抒情的笔调去叙写战争中的"日常小事",去展现既平凡普通又纯真美好的人性,凸显洋溢着青春与生命活力的个体,而鲜活的生命在战争中消亡带来了强烈的悲剧效果,从而使得这篇小说不再仅仅是带有强烈政治倾向的"英雄颂歌",而成了一种悲剧化的抒写。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近三十年以来"文革"题材小说在叙事上所经历的从政治化向去政治化的转向中的重要策略性元素.在去政治化转向中,文化自身的意义与功能也在发生相应转变.这一现象既说明文学叙事对"文革"认识的日渐深化,也说明人们对"文革"的叙事态度也在发生着具有根本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改革开放后再一次出现了文化史研究的高潮。90年代后,地方文化史的研究异军突起,成为了当今文化史研究中的热门。但是,在其研究热潮的背后,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地方文化史研究的泛化、弱化、边缘化、非历史化和政治化,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马戎教授关于"族群问题去政治化"的主张,主要建立在两个方面的理据上:第一,"民族"和"族群"是两种不同的认同群体,需要区别加以对待;第二,"文化化"和"政治化"这两种引导族群关系的政策导向会产生不同的政治后果,前者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后者则相反。对于这两个方面的论据,批评者们都提出了明确的反驳意见。本文作者认为,马戎关于"民族"和"族群"是两种不同认同群体的看法应该得到认可,但其提出的"族群问题去政治化"的看法则有可待商榷之处;"族群"问题不应该也确实难以"去政治化";"族群"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是"多元"和"一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背景下,小说与电视剧的亲缘关系体现得更为明显。作为小说与电视剧的共同资源,抗日战争成为两种艺术形态的重要表现内容。新世纪以来的抗战小说及抗战剧均取得了较为突破的成就,其中多部抗战剧是由小说改编而来,《亮剑》是一个典型案例。抗战剧虽表现出"去政治化"的特点,但仍处红色场域之下,与意识形态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抗战剧要经受双重"守门人"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的吴趼人小说研究经历了20世纪前20年的滥觞期,20—40年代的学术奠基期,50—70年代的泛政治化与狭隘化时期及80年代以来的复苏与发展期,积淀下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迄今为止的吴趼人小说研究之整体水平还不高,这一研究现状与吴趼人作为晚清首屈一指的小说大家的地位很不相称。  相似文献   

7.
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军旅小说经历了一个解构-重建-发展的过程.解构时期的"农家军歌"和"大院小说"侧重对军人的世俗化写作,重建时期作家再次意识到英雄出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努力寻找当代英雄.新世纪前后,一系列长篇小说出炉,英雄以群体方式亮相文坛,英雄形象得以重塑,英雄叙事走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时代为维,吴道毅对现当代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小说创作都有所关照。从早年对40至80年代新英雄传奇小说的系统研究延伸到三四十年代之交的徐訏、无名氏的"浪漫传奇"与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小说;从对新时期周梅森、张贤亮、王蒙等作家作品政治情怀的探寻到对熊召政、方方等作家历史小说智性追求的剖析;从八九十年代池莉等新写实小说的世俗生存言说到新世纪晓苏、六六等校园小说、都市小说的新世相,他对现当代小说有着近乎全景式的扫描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1980年代西学译介与《讲话》之间既有跨越时空的承继,也有处于不同现实背景中的裂痕。它迎合着《讲话》中借鉴扬弃外国文化的思想却迷失在照搬的漩涡;它抱着启蒙大众的目的却成就了知识精英的仓促补课;它妄图去政治化却不仅本身带有强烈的政治性,也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成为了一股合政治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莫言小说的创作基础是历史观。历史观不仅决定了莫言的英雄崇拜情结,而且使莫言小说的历史叙事传奇化、人物塑造英雄化。莫言小说的英雄主义给新时期文学注入了强者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福建建阳是宋元明三代的刻书中心之一,在明代刊刻了大量小说,尤其以万历年间为小说刊刻高峰期。明代建阳书坊的小说刊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语体选择以白话小说居多,题材类型多集中于讲史、神魔、公案,版式多为上图下文。  相似文献   

12.
小说叙事修辞中的审美辩护,与法律文件或新闻报道中关于罪的叙述不同。小说更偏爱追究主人公隐蔽的情感动因和间接的外因,通过复杂化的叙事揭示导致主人公罪的多种原因,从而为主人公争取更多的同情。  相似文献   

13.
“电视小说”作为一种化文字形态为屏幕艺术特质的文学形式,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60年代我国也产生了自己的电视小说,80年代进入“成熟期”。“电视小说”表现出其特有的审美性、再现性、具象性、假定性等特征,因而与“电视剧”有形同而质异的区别:即一个注重突出“文学性”特征;一个注重追求“戏剧性”效果。因受多元化影响,“电视小说”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艺术风格上均应有灿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通过对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描写,表现人物与环境的悲剧性冲突。在这些悲剧作品中,哈代也批判了法律的不公。本文主要探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表现的哈代的法律意识。哈代通过苔丝的悲剧对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严肃的审视,控诉和批判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法律,尤其是批判了婚姻制度、财产继承制度以及刑事审判制度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5.
60年代中期,陈翔鹤的历史小说受到批判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对陶渊明的评价,借古讽今,嵇康的叛逆精神,历史背景.他的历史小说因为坚持个性化的历史叙述,偏离了主流文学的要求而受到批判,这种政治化的批评给当时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十分有害的影响.虽然他的个性化创作受到过批评,但在文学史上仍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推动了当时历史小说创作的小高潮,而且其创作方法对后来的新历史小说创作都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人小说充分利用了自己介于国家与民间的中间地位,在向民间社会解说和诠释自己心目中的国家法律秩序时,意外地重构了一个与国家法律秩序有较大出入的民间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文坛上贾大山如同一位隐居者,面对时髦的文学创作潮流他很少附和与追随,他始终有自己的聚焦点和写作重心,这就是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他始终如一地以民生立场锤炼认知、以悲悯情怀关注民生百态,在历史、现世、未来的经纬中言说百姓生活的悲欢哀乐,通过与政治的理性对话进行现世民生的思索,通过对历史的感伤重温探究民生之苦的根源,通过对民间美德的描绘呼唤理想的民生状态。朴素而浓烈的民生关怀构筑了贾大山小说的独特风景,在新时代强调文艺创作的人民主体性之际,重温贾大山的小说既是一种缅怀,也是一种启迪。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钱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的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蜓与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书名是书籍的符号,从中可以探求其与其他书籍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此种文体的特点和兴衰发展的密切联系。公案小说尤能说明这一特点。以“记”、“传”、“胆”、“公案”、“侠”、“义”等命名的公案故事和公案小说呈现出不同时期公案小说的形式、内容和特点,清晰地展现了公案小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明清长篇小说中,有不少涉及到法制问题。尽管有的小说不是纯粹的法制小说,但法制探索是其主题表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法制文学中,有许多重大而深刻的法制主题,如平等主题、警世主题、复仇主题、冤屈主题等,有的作品则集多个法制主题于一身,形成多元建构的特征。深入研究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法制问题及其表现艺术,对于探索中国法制文学的发展历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