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重视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小学阶段的重点是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知和感悟。”我在教学中以此为指导思想,确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把读书作为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其最大特点是以声传情,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急缓,就能把语中包含的音、意、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加深。为此,语文教学提倡“读中感悟”,在数学教学中同样也需要“读中感悟”。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极推理能力的形成和符号运算阶段。其中语言表述阶段是基础。如果教师在此阶段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就会对后面…  相似文献   

3.
当下.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这样的理念越来越得到教师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对语教学意义重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理念发生了偏差,在指导学生朗读与感悟理解课内容、体会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等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朗读指导的形式化、肤浅化、程式化、模式化、技巧化上。我们来看几个实际教学例子。  相似文献   

4.
张熙 《广西教育》2013,(29):26-27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朗读,学生能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读顺;通过朗读,学生能把课文读懂读明,读出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朗读,学生能把课文读好,表达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是否能听到“琅琅的书声”往往成了一堂课好坏的判断标准,学生通过朗读表情达意,教师通过听学生朗读来检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6.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指出:“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己去探索。”不难看出,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阅读教学放在首要地位。而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所以要开展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就必须先从最根本的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把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那么应该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朗朗呢?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 1.反复诵读,逐层递进,读中领悟 中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本文设计了多种朗读训练形式:“自由读”——画下最能触动心灵的句段;“品味读”——抓住关键词想开去;“教师引读”;“丰富人物提示语,揣摩人物内心读”;“指名读”——听听哪儿读得最动情等,使学生在感悟朗读中逐步领悟文章中心。  相似文献   

8.
张莹红 《学周刊C版》2019,(21):124-124
新课程标准下重视朗读训练已经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热点”。朗读既能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记忆起促进作用,又能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也能对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充分提高。语文教学提倡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相似文献   

9.
李文 《青海教育》2009,(11):24-24
朗读训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可以运用多种朗读方法,如:范读,引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的理念愈来愈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无疑意义重大。然而,有的教师在努力践行这些理念时发生了偏差,在如何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在指导学生朗读与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朗读指导的形式化、肤浅化、程式化、模式化、唯技巧化上。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1.
“读”是人类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窗口。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读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尝试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那么,怎样能让学生真正读进去,在读中感悟呢?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一、注重初读,整体感知“读”是“感”的前提,“感”必须以“读”为基础。初读也“大有文章可做”。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是朗读的“蓄情”阶段。初读感悟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学生根据明确…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热点的追逐总是那么义无反顾。当新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一“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面对席卷而来的朗读热,我们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不禁要问:朗读是否真的是一剂神药,能治愈以往小学语文教学所落下的一切病症,当前的朗读教学有哪些不足,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经验告诉我们,冷静的思考总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汉语语音具有音乐美的特质,汉语文字适宜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其中的“读”是指朗读或诵读,《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把朗读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然而。目前盛行的“习题训练式”的中学语文教学,几乎淡忘了富有人情味的朗读,  相似文献   

14.
杨琼琼 《新疆教育》2012,(15):45-4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的这一要求,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小学,学生朗读水平的普遍低下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上忽视朗读教学的情况依然严重,这是导致了学生朗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了“以读为本”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指导无方,实际效果仍不尽人意:多数学生能读得正确、流利,但读出感情、读出滋味、读出个性的学生却是少数。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不难发现各个学段的朗读教学都要求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里所说的“充分地读”.并不是无目的、无要求、一遍遍、枯燥无味地傻读,而是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地朗读。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强调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这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有感睛地朗读,必须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读指导的技巧性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句话强调了朗读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张梦鹏 《课外阅读》2011,(11):119-119
如果说语文是一首诗,那么,朗读就是一首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个显示器,是一面镜子。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借朗读教学之光,育语文素养之果。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朗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桥梁”,朗读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操作层面的指导,使学生能有滋有味地读,使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读,从而提高朗读的实效性,让读“爬坡”。  相似文献   

20.
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而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因此,朗读要读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朗读教学中,学生能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低年级学生对于有感情地朗读往往把握不住,需要教师的引导。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以前教高年级时,在阅读课上,我经常要求学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