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对他的启蒙对象的认定大多界定在广大的劳动人民身上,但我们从鲁迅的思想实际、创作实际来看,鲁迅启蒙的对象应该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鲁迅是想通过对知识分子的启蒙来引导广大的劳动人民自觉,从而实现人国的理想。鲁迅对启蒙对象的选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作为伟大文学家的鲁迅先生其作品中也表现出深广的德育思想,即"立人"的德育教育思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第二,个人主体性的张扬;第三,对青年理想情操的关怀。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其作品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亦包含了他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即人生哲学。而在中国除茅盾文学奖之外的又一文学大奖——鲁迅文学奖却以一种不谋而合的态势同样表达了其所具有的"反抗绝望"为内核的人生哲学。本文主要以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短篇小说来阐释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4.
林益 《华章》2010,(14)
<社会契约论>是十七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伟大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代表作.本书以"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和国家是人民自由意志的产物,如果政府不符合公众,人民就有权推翻他"即以"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为中心思想.阐述了其理想主义性质的权利思想,自由思想和政治思想.论述其中关于权利义务思想(天赋人权,公意,国家与政府)对正确处理现在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治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鲁迅长期关心儿童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和有关教育论著中,是我们研究鲁迅、学习鲁迅的珍贵遗产。鲁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紧紧为当时的革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想。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遇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契机,就孕育成《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发而不可收”,终于凝聚成《呐喊》、《彷徨》这两声五四启蒙运动中最振聋发聩的巨雷。同西方启蒙文学家相比,鲁迅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时代中。五四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历史发展各阶段高度浓缩的社会:资产阶级刚刚同  相似文献   

7.
在 2 0世纪中国的历史语境中 ,启蒙注定了异常艰难。专制统治者与其制造的民众必然要抵抗和拒绝启蒙。鲁迅的小说不断展示着启蒙的困境 ,只是提醒人们丢掉浪漫的幻想 ,正视启蒙的艰难。鲁迅在参与启蒙化运动之时就对启蒙有所质疑 ,似乎对打破铁屋不抱希望 ,但事实证明 ,鲁迅并未绝望 ,而是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启蒙 ,在绝望的废墟上不懈地努力。在大众化与化大众的矛盾中 ,鲁迅始终坚守着化大众的启蒙立场 ,即使置身于主张大众化的阵营 ,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我国现代教育建设和改革的先行者和典范,其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办学实践充实丰富,充分体现了革命性、实用性和科学预见性.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他的"健康第一"教育思想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 ,儒家最先提出了“成人”思想 ,并将其描写为真善美的统一体 ,后来道家又从相反的角度阐发了自己的“成人”理想。历史发展到近代 ,鲁迅总结了诸多启蒙思想家的有关思想 ,提出了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理想。从历史源流与当前现实看 ,当代的理想人格应从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系中 ,体现出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0.
胡风的文艺思想通过其在现实的实践斗争中形成了启蒙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胡风继承了鲁迅的文学"为人生"的"五四"启蒙精神,将启蒙思想纳入到他的"主观战斗精神"、"大众化"等理论体系中,并通过文学的"实感"使启蒙思想通过文学的方式得以实现。总体说来,通过文学实现五四启蒙精神,并建构起启蒙现实主义的理论是胡风传承鲁迅精神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1.
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叙写的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坚守,集中体现了他不断抗争的"韧性"精神,也是他一生哲学思想的凝聚。尽管其中的抗争者具体形象有别,但其灵魂中的共性恰是我们解读鲁迅"韧性"思想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狂人日记》是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总纲,这可以从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认识。其后的小说则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总纲的各个层面上深入开掘和具象化。由一篇小说成为多篇小说的总纲,是鲁迅先生特殊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创作经历所决定的。研究这一特殊文学现象,对于我们了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箭飞博士在《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文中,通过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除了那些“无我性”的病态人格和“空心人”之外,“的确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格”。其实不然,鲁迅小说中,除了那些病态人格的“我”之外,同时也塑造了如“狂人”、“疯子”和《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样一些自我完整、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们是鲁迅笔下另一类中国国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中国近现代启蒙史上的意义既表现为始终坚持了人格独立、自由、健全的文化立场,又体现为对启蒙及启蒙者自身价值功能的深刻反思。鲁迅与中国启蒙思潮的独特联结,决定了他特有的言说路向与生存方式,并形成了他在怀疑中寻求道德担当,在绝境中探索出路的"与绝望抗战"的精神品性。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存在主义有共同的思想渊源,其契合之处体现为如下四点:一、“焦虑”的表达方式:绝望;二、反抗绝望:鲁迅的“自我设计”;三、死亡:观照“自我设计”的途路:四、荒诞:世界及个体本真的存在。是否确认“孤独个体”的生存体验为本体论的普遍状态是鲁迅与存在主义的悖逆所在。  相似文献   

16.
“回乡”是鲁迅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作者“回乡”方式有两种:心理的追忆和现实的无奈,前者温馨无比,后者则表败萧瑟。从二者的强烈反差中可窥测出鲁迅毅然“走”于无望的黑暗现实时的那份果敢、坚定与孤独。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他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鲁迅的散文诗《风筝》,不应该是他"心灵的忏悔"或严于自剖高贵品质的体现。联系鲁迅早期的"立人"主义和在五四新文化退潮后绝望的心境,梳理了《风筝》中"我"的情感逻辑,认为《风筝》旨在揭示鲁迅关于天性丧失或难以存续的绝望心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在文学思想史上,鲁迅先生以其独立、反思、否定的精神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但先生提出的“遵命文学”却成了特殊时期被利用的对象,不少评论以此断定先生失掉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本文结合概念提出的初衷与背景,分析了“前驱者”、“主将”、“将令”、“猛士”、“战士”等词语,试图重新思考“遵命文学”以及与鲁迅整体追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