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教学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一旦“节外生枝”,则或是纠正“偏离”,或是“置之不理”,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时  相似文献   

2.
数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教学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一旦“节外生枝”,则或是纠正“偏离”,或是“置之不理”,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时期的新教师,应能“关注生成”“驾驭生成”,为我们的每一次课堂教学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一、活用反馈,及时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时时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以便更好…  相似文献   

3.
蒋守彬 《云南教育》2006,(9Z):33-34
数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两种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教学是照案宣科的过程,教者盼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对课堂中的“生成”,教师往往视为节外生枝,教师或纠正“偏离”,或“充耳不闻”,从而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沉闷和过程化,没有活力和生机。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提倡期望“生成”,关注“生成”,努力驾驭“生成”,从而为我们的每节课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现笔者谈谈粗浅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应能“关注生成”、“驾驭生成”,使数学课堂因“意外”而更精彩。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两种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教学是照案宣科的过程,教者盼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对课堂中的“生成”,教师往往视为节外生枝,教师或纠正“偏离”,或“充耳不闻”,从而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沉闷和过程化,没有活力和生机。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提倡期望“生成”,关注“生成”,努力驾驭“生成”,从而为我们的每节课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现笔者谈谈粗浅的做法:一、活用反馈,即时调整在教学中,我们必需牢固树立“以学立教”的思想,时刻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两种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教学是照案宣科的过程,教者盼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相应的回答。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我们应该“关注生成”,努力驾驭生成,从而为我们的每节课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析是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惟有做到“心中有预案,行中无教案”,寓有形的教案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随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找准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切人点,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一、预设生成让数学课堂活中有序  相似文献   

8.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而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的报告集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她提出“从生命的角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所以教案是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常常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然后按部就班“走课堂”。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观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更关注课堂中生成的精彩。但也有不少教师觉得预设和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一对矛盾体,犹如跷跷板: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多了,预设就没用了,对预设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开始怀疑,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教师思维,约束课堂生成,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精彩生成,而不去考虑学生的学情以及怎样去突破学生认知的难点,这无异于“守株待兔”!其实,“预设”和“生成”更像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在课前解…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倡导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一个动态的、成长的、变化的、有生命的完整历程。然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以师为本,刻意执行预设教案,冷落课堂生成,课堂教学孤立、封闭、僵化,学生难以展翅高飞。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如何突破“预设”窠臼,变“预设”为生成,及时捕捉生成的智慧火花,构建课堂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让课堂绽放活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沿用传统精心准备的经典教案(预设),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吃红灯”,成为新课改的绊脚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念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相对于预设性的课堂教学,生成的课堂是重视师生生命多样性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怎样驾驭好生成性课堂呢?  相似文献   

12.
开放生成型课堂的特点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材、教案和教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材和教案的展开过程,这种指令性的课程范式将师生双方封闭和束缚在了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甚至连教学终端的结果也是精确划一地预设好了的。作为教学和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应有的分歧和争鸣、生命和活力均被拒斥于课程视野之外,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开放生成型课堂珍视教学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倡导突破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从而使  相似文献   

13.
在积极倡导生成性教学的今天,教师们对“主观预设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开始怀疑了,总觉得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体。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多了,主观预设就没用了。对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拘预设地为生成导航。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调整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巧妙地生成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异彩纷呈。一、选择预设,灵活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两者是不能分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  相似文献   

15.
过去,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样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已经不那么管用了。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常常“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16.
曾玄德 《学周刊C版》2011,(1):106-10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课堂的预设,而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只是在顺着一成不变的“圈套”前行。如此一来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黯然失色”。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提倡“动态生成”理念,所谓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或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动态生成教学,包括两个意思:“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其中非预设性生成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是教师个性化地教与学生个性化地学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所谓“预设”:就是指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生成”对应于“预设”,因预设而精彩。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把控教学预设,引发智慧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课前细致的预设是静态的,而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二者之间常常出现各种差别;另一方面,预设与生成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机械的.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几乎是每位教师经常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围绕教案进行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不能单纯地“预设”教学,要根据师生具体教学交流情况,“生成”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