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雪叩门人     
1933年深秋的一个下午,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萧乾照例到阅报栏去看报,忽然在《大公报》上看到了小说《蚕》和自己的名字。小说原是他寄给沈从文先生请予指教的,没想到就这样登出来。看到自己的创作第一次变成铅字,萧乾真是喜出望外。更令人兴奋的事还在后面。几天后,他接到沈先生的信,大意是说:一位绝顶聪明的小姐看了你那篇《蚕》,要请你去她家吃茶。接下来的星期六下午,萧乾羞怯怯地随沈先生步入总布胡同一间客厅,见到了“最美丽的女主人”林徽音,那间客厅便是名满京城的“小姐的客厅”。从此,萧乾得以出入顶尖的文化沙龙,在那里听朱光潜、梁宗岱、金岳霖诸先生读诗品文,谈古论今,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屡见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说萧乾是“二战”时唯一一个采访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今年1月27日新华社电向全球介绍《萧乾九十华诞》,又宣传萧乾“成为唯一采访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见电讯原文、《人民日报》1月28日头版)。外面反映很坏!...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著名作家、著名翻译家萧乾先生,今年1月27日度过他的九十华诞,却不幸于2月11日在京病逝。萧乾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通讯、特写、小说、散文、随笔以及《尤利西斯》等译著,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因而蜚声海内外,久为读者所喜爱。其中《万里赶羊》,就是读者最为喜爱的诸多特写中的一篇。《万里赶羊》发表在1956年10月12日的《人民日报》上,曾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纸就此连续专门刊登了几期读者来信。1956年12月3日发表的读者李少一的来信中写道:“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从事豪迈劳动的各族人民子弟,应…  相似文献   

4.
晚年的萧乾先生在对来访的北京大学师生回忆起当年他组织书评队伍的旧事时评价说:“李健吾是一位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书评家。”北京大学教授书评学的孟昭晋先生也在《书评家萧乾:八十五岁生日之贺》一文中指出: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没有人能忽视萧乾在文学和新闻上的成就。因为记者式的观察、敏感和亲身体验,使他写的小说和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由于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写的新闻作品,则更具叙述性、哲理性和艺术性。 萧乾3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然后从文学走向新闻,受聘于《大公报》,在那里开始他的记者生涯。“二战”期间,他在欧洲7年,经历了伦敦轰炸、诺曼底登陆、挺进莱茵河、纽伦堡审判等传奇般的历史时刻。作为这场大战的战地记者,他凭借自己敏锐而细腻的眼光为读者奉献了一篇篇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新闻特写。  相似文献   

6.
“不忘知识分子的一点责任心”,是王元化先生在1995年初致林毓生先生的信札中说的一句话。这一年王先生已七十五岁。王先生的文章和著作以往读过不少,由江西教育出版所出三卷本《清园文存》是其著述精华的结集。全书分为十类,我选读了“思想史篇”、“人物篇”、“书信日记篇”、“掌故篇”和“自述与自著序跋篇”,在广博的内容中,“不忘知识分子的一点责任心”仍可视为所有文字的浓缩,或者说是几十年学思历程的写照。在  相似文献   

7.
萧乾先生是著名的记者、作家、翻译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编辑家,他早年进行过大量卓有成效的编辑工作,晚年对编辑出版工作仍十分关心,就在他辞世前不久还在医院抱病为原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即将出版的书评随笔集《渡涛上的足迹》作序。这是萧乾先生生前最后写的一篇绝笔文章。  相似文献   

8.
赵洪星 《青年记者》2017,(14):116-117
萧乾是我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翻译家.尽管有着多重身份,但记者一职对他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1933年,萧乾从辅仁大学英文系转到燕京大学新闻系,选择了“跑江湖的旅行记者”事业.1935年7月毕业以后,萧乾即受沈从文、杨振声的推荐进入《大公报》,这是萧乾“一生工作最久的地方”①.作为一名编辑,他相继负责了天津及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然而,萧乾更希望通过在《大公报》的工作扩展自己的视野,因此他迫切地希望外出采访.在这一过程中,萧乾的新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被巴金称其为"奇才"的萧乾,和妻子文洁若二人因译著结缘,本书为二人合著的书评集,该书前后收集了二人半个多世纪以来评书、话书及与书结缘的文字故事,从七十多年前萧乾先生的毕业论文《书评研究》开篇,以文洁若女士的最新书评《宗璞和她的代表作〈野葫芦引〉》收尾。一篇篇散文,记录了两位文学大家半个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和翻译心得。  相似文献   

10.
读萧乾     
萧乾是在欧洲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过程的惟一中国记者。我对先生的仰慕由来已久。这倒不是为了他和夫人文洁若翻译出版了那部被人喻为“天书”的《尤里西斯》,也不为他那在二战期间,随美国第七军踏访莱茵战线,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纶堡审判和盟军占领下的德国,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通讯。只为他那人,他那传奇色彩的经历,那多才多艺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出记者成才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新书目》2011,(1):57-57
1.《务实求理》(上、下)本书作者李瑞环从一个木匠成长为国家领导人,人生颇具传奇性。全书收入作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讲话和文章117篇,按照专题和内容分为16个部分。2.《国资迷局》本书介绍了当前中国国有资产的热点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总根源,并在构建"新全民所有制"的思路下设计人民信托基金方案,尝试从根源上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3.《水底的火焰:知识分子萧乾1949—1999》萧乾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二战"记者,"文革"中尝尽屈辱试图  相似文献   

12.
独树一帜的“读书乐”1995年12月25日,《新民晚报》以一个版的篇幅刊登了各界知名人士同贺“读书乐”专刊创刊十周年的祝词,参加祝贺的有著名教授、学者、作家施蛰存、徐中玉、赵家璧、于光远、王元化、楼适夷、叶君健、萧乾、冯亦代、柯灵、杜宣、罗竹风、流沙河、沙叶新等30位,还有上海新闻出版界的各级领导,大家共同祝愿这块书香扑面的园地越办越兴旺。说起“读书乐”,编者曹正文为她耕耘了整整十年。十年前,《新民晚报》顺应  相似文献   

13.
书山樵夫王亚民傅岩山【太原】1994年9月号《读书》杂志上,萧乾先生撰文《长沙出版界四骑士》。对兢兢业业献身出版且功劳卓著的湖南出版人钟叔河、杨德豫、李全安、曹先捷大加褒扬。褒扬钟叔河等出版界老人,旨在推进90年代的中国出版工作。卒章显志,萧乾先生于...  相似文献   

14.
《夏丐尊文集》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分编三卷出版,其第二卷《文心之辑》专收语文教学方面的论著,编入了与叶圣陶合著的《文章讲话》。《文章讲话》继《文心》而作,先在《中学生》杂志登载过一部分,后于1938年出书。讲话共计十篇,叶先生写了其中的第二篇,夏先生写了此外的九篇。 1982年,湖北人民出版社重印过这本书。重印本的末尾,有一篇不到一百字的简短《编后》,说明重印时编者对这本书曾经“略加修  相似文献   

15.
买书结缘     
范用 《全国新书目》2010,(15):56-57
书与人之间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来自新星“蜜蜂文库”的《读书记》,《买书记》、《藏书记》和《赏书记》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人与书的情缘,其中不乏朱自清、萧乾这些文学大家的趣事。本文摘选了范用先生的一段买书逸事,从中可以略见民国时期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6.
近阅《中华读书报》,有幸看到了《黎澍先生的两篇批评文章发表以后》的载文,颇有感悟,发人深省。黎澍先生于1951年在《学习》杂志上刊发了两篇得罪人的批评文章,一篇是批评吴泽的《历史人物的评判问题》书中的草率和内容肤浅,例举了“三个显然由于草率而造成错误”,严正指出全书“所使用的文字也是粗疏到极点”,对“两千年来的历史人物下了很多很轻率的论断。”另一篇则是对侯外庐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论文《武训:中国农民拆散时代的封建喜剧丑角》中的瑕疵直言指误。黎澍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侯在文章中用了一些他自己独特的…  相似文献   

17.
汕头市对岸近海的地方,有一礐座秀丽山谷——礐石风景名胜区。有意思的是这里一些景物的名字——织梦亭、情人洞、倾情石、姻缘谷,都与我国的一部长篇小说有关系,小说的名字叫《梦之谷》,著作者即大文学家萧乾先生。礐石风景区是开放年代才有的名字,萧乾在这里生活的那段时间,还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具体地说是1928年,那时候这里是一派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人们不知“旅游”为何物。至于《梦之谷》同这个临海景区的关系,就要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的内容了。  相似文献   

18.
情报语言漫笔(J)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琪玉先生《情报语言漫笔》系列之十,收录“全文数据库检索的三种深度”、“目录索引书刊与数据库的更新和改造”等专题文章4篇。  相似文献   

19.
《谈文说艺》是复旦大学周斌先生的一部文艺随笔集,收录了他近二十年来对文学艺术各类现象和各种问题的见解、认识和思考。读过后,如嚼橄榄,余味久久难去。同先生的专著相比,《谈文说艺》的风格则如泉漫石间,澄澈而平和,更易见出先生敦厚的人格和清晰的学识脉络。120余篇的评述篇篇相缀,字里行间,处处闪现作者行笔的从容、思辨的睿智。如果借用先生在《品茶与批评》和《由酿酒想到艺术酝酿》两文中的比喻来概括这部集子的特点,那么可以说《谈文说艺》正好体现出了先生几十年来在文艺评论领域笔耕不辍的“酿酒”之力与“品茶”之心。最突出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丰子恺先生是徐开垒记者生涯中长期关注的前辈大家,他在1956年《文汇报》复刊之际,敦请丰子恺先生重开了"缘缘堂随笔"专栏。新时期后,1983年再次在《文汇报·笔会》副刊披露丰子恺遗作《缘缘堂续笔》。他在几十年中撰写了十余篇相关的散文和新闻报道,并且与丰先生的子女保持了较多的联系。徐开垒这些有关丰子恺先生的文章,对记录、完善丰子恺先生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研究,自有其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