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采用4 3 3能力递进式教学方式,不仅可较好地解决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从汽车"护士"到汽车"医生"角色的转变;同时可通过信息反馈,不断调整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实现与用人企业的无缝对接。在实施上采用"四化"手段,培养具有策略层面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依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开发建设。通过对企业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相关就业工作岗位的需求、职位要求进行调研,立足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现有基础,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和专业目标。然后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提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将其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形成"汽车医生"和"汽车护士"两个群体,高职院校应该也必须成为"汽车医生"最主要的补充渠道,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侧重于培养"汽车护士"并为高职对口招生提供优质的生源,这是解决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本系列教材由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整套教材分为一个平台(公共平台)、三个专门化方向(机电维修专门化、维修服务顾问专门化、保险公估专门化),主要供高职高专院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使用。主要有以下两大特色: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采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即基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  相似文献   

5.
正人民交通出版社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本系列教材由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整套教材分为一个平台(公共平台)、三个专门化方向(机电维修专门化、维修服务顾问专门化、保险公估专门化),主要供高职高专院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使用。主要有以下两大特色:◆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采用学习领域  相似文献   

6.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缩短理论教学,突出技能实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本文阐述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采用模块化、综合化,突出技能实践的改革思路,及专业改革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汽车底盘结构与拆装》课程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汽车底盘的基本结构、维护和修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本文研究对象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11、12级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以12级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汽车底盘结构与拆装》理实一体课程为试点,对该课程实施后的效果与采用传统教学的11级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理实一体课程教学过程反思,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教育与职业》2015,(9):121
本系列教材由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整套教材分为一个平台(公共平台)、三个专门化方向(机电维修专门化、维修服务顾问专门化、保险公估专门化),主要供高职高专院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使用。主要有以下两大特色:◆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采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即基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  相似文献   

9.
《教育与职业》2015,(8):121
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本系列教材由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整套教材分为一个平台(公共平台)、三个专门化方向(机电维修专门化、维修服务顾问专门化、保险公估专门化),主要供高职高专院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使用。主要有以下两大特色: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采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即基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  相似文献   

10.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之一,通过专家委员会归纳出汽车维修行业的典型任务,对典型任务进行分析描述,转会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对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思,对其他专业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引入课程群的概念,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把全部课程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分成基本素质群、专业基本技能群和岗位能力群三个大群.课程体系实施采用"1+1+0.25+0.75"四段式学习模式.为保证课程实施,建设一体化教室,配置为完成学习领域所需的全部教学资料,制定"学习工作单"供学生自我检查和自我训练使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中高职教育现状、衔接优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比中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要求和教育能力目标,进行人才层次和类型定位,并从中高职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与设置、课程内容等角度构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2+3"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内容和课程体系衔接框架,提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及宏观微观的建设措施,以期在该专业中高职衔接实际运行时,提供较为合理实用的可操作性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例,以"系企一体"的专业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深度融合,完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层次课程体系,采用"433"能力递进式教学模式,完善培育过程实施内容,巩固"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特色。  相似文献   

14.
正人民交通出版社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本系列教材由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整套教材分为一个平台(公共平台)、三个专门化方向(机电维修专门化、维修服务顾问专门化、保险公估专门化),主要供高职高专院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使用。主要有以下两大特色:◆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采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即基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本系列教材由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整套教材分为一个平台(公共平台)、三个专门化方向(机电维修专门化、维修服务顾问专门化、保险公估专门化),主要供高职高专院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使用。主要有以下两大特色:◆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采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即基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职业》2015,(7):121
本系列教材由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整套教材分为一个平台(公共平台)、三个专门化方向(机电维修专门化、维修服务顾问专门化、保险公估专门化),主要供高职高专院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使用。主要有以下两大特色: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采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即基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工学结合本质特征,突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7.
随着职业教育"l+X"证书制度的实施推进,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也应适应新的要求进行改革和优化.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提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1+X"证书与课程体系相融通的思路与举措,重新设计"课证融通"式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适应汽车维修类等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为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围绕"汽车医生"培养,与企业共建能力标准,创新和实践"能力标准、课程体系、职业证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技术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设计、资源体系、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并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本系列教材由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整套教材分为一个平合(公共平台)、三个专门化方向(机电维修专门化、维修服务顾问专门化、保险公估专门化),主要供高职高专院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使用。主要有以下两大特色:?体现"校企合作、r学结rr采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即基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工学结合本质特征,突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34):195-196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职业技能、有纪律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其教学体系应突出综合运用知识的育人特色。在新形式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作者在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多年经验,阐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采用模块化、综合化,突出技能实践的课程改革思路,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