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文章中动态景物的描写与静态景物的描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说他们是好朋友,就想让同学们描写景物时,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把看到的景物描写得更美,更能吸引人。  相似文献   

3.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语)。大凡有作品传世之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家之内在精神,笔下也当各有自家境界凸现。王维在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山水诗中动静相衬而产生意境之美。 在王维前期作品中,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在其著称的山水诗中,“静”表现得更为充分。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老道熟成,炉火纯青。诗中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对自然景物独特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诗中的“动”与“静”,具有其特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话题由来] 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一定很熟悉吧?假如有客人要来游玩,你会怎样介绍家乡风光呢?当然,介绍景物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按时间顺序介绍景物变化,也可以按“移步换景”的方法来介绍各处景物。然而,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来写景,将景物描绘得有动有静,却是写景的一个基本要求。试着想一想,如果你笔下的景物,只动不静或者只静不动,那该多单调呀。请看以下写景片段。  相似文献   

5.
浅谈景物描写的动静搭配汪岚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把动景与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一般来说,静要依靠动来体现,动又要靠静来衬托,这样就能使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所描绘的景物也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动静搭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以静为动。...  相似文献   

6.
各种自然景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动是绝对的,永恒的,而静则是暂时的,相对的;动与静又是彼此渗透,可以相互转化的,动可以暂时凝结为静,而静中常常蕴蓄着动。因此,在描写自然景物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和有机配合。  相似文献   

7.
鲁迅笔下的动态性比喻是鲁迅语言艺术花圃中的一朵奇葩,值得我们仔细鉴赏。一、化静为动。人的视错觉往往造成静物动化,而动化了的静物具有特殊的情味。  相似文献   

8.
静体转化为动体是文章建构主体静动互化的常用辩证技法之一。静体转化为动体,其一,建构主体常借用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和飞动式的建构技法来完成。其二,建构主体将静止的对象流动化,使静止的对象赋予动态感,静物动态化的审美效应诉诸于接收主体,其审美感觉上似是静物的活化。  相似文献   

9.
静态和动态,是写景的两种常用的方法。大体说来,写“静”,能精确地描摹景物的形状、色彩,用来表现宁静安谧的气氛;写“动”,便于写出景象的摇曳多姿,力量和气势,藉以渲染欢快愉悦、激动奋发的情绪。《鸬鹚》正是这样一篇二者兼有的优美的写景小品。作者采用以静寓动,先抑后扬,动静结合的方法,将小湖傍晚时静与动交相变  相似文献   

10.
一、“动”、“静”搭配的科学性 有“动”有“静”是复式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动”“静”搭配,包括年级、学科的组合方式,每个年级各自的“动”“静”组合状态,年级之间的“动”“静”搭配形式和内容,课堂教学的“动”“静”流程等。这些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全局,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静”搭配科学化的目标,是要体现出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递进性,无论“动”或“静”,着眼点要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复式教学具备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潜在优势,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动”“静”安排必  相似文献   

11.
崔同沛同志在《复式教学“动”“静”观》(载《江苏教育》小学版去年十月号上)一文里,就复式教学中的动静搭配问题提出了一个观点:“动”是为了“静”。这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崔文谈了五个问题:一、“动”为了“静”,二、“动”中见“静”,三、“静”中求“动”,四、“动”“静”互补,五、  相似文献   

12.
“动”与“静”是复式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对于“动”与“静”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有无教师主持来分,把有教师主持的直接教学叫做“动”,把无教师主持的间接教学叫做“静”;二是按教学活动的形式分,把直接教学中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活动称为“动”,把间接教学中小助手主持下的动口、动手、动脑活动也称为“动”,把间接教学中无教师主持,也无小助手主持的看的活动、思的活动和动笔活动称为“静”,把直接教学中短时的看的活动(看书、看图等)、思的活动和动笔活动也称为“静”。  相似文献   

13.
<正>《枫桥夜泊》堪称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其艺术性浓缩在景物与情感的高度交融上。全诗以一“愁”字统筹,选择了众多的景物意象,有静有动、有明有暗、有视有听,有近处的江边岸上,有远方的姑苏城外,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首诗,成为后世的艺术典范。教学中,教师不能将解读生硬地呈现给学生,也不能对着专家的解析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14.
【导语】描写景物,如果只是写出景物静止不动时的颜色、形状等,景物就成了单纯的静物,显得呆板,没有生气。所以,要想让景物有灵气,有神韵,吸  相似文献   

15.
描写自然景物,如能把动景和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收到使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一般来说,日月星辰,崇山峻岭,树木花草都属于静景,而飞瀑狂涛,飞禽走兽,鸟虫鱼虾都属于动景,静要靠动来显示,动又要靠静来衬托。写景物时,适当调遣笔墨,使动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那么,所写的景物也就更生动而富有情趣了。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写了一篇《我爱西湖六月荷》,老师说写得不错,景物描写有特点,很细致、很生动,让我谈谈体会。我又重新将自己的这篇文章读了读,觉得我这次描写景物,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一、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描写景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可是,有的景物动感很明显,如波涛、流云、奔马、飞鸟等等,而有的景物却好像很难发现它的动感,如树木、花卉等等。荷花、荷叶,如果静态地看,当然也很美,可是描写满湖的荷花荷叶,只有静态描写肯定不行。那么,如何写出荷花、荷叶的“动”呢?看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在改革复式教学中,做了初步探索,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一、“动”“静”交替穿插,合理安排时间要在四十分钟顺利地完成复式班中每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必须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科学地分配时间,使“动”“静”紧密衔接,合理穿插。复式教学中的“动”是指直接教学,“静”是指自动作业。每一节课中,纵的看,对一个年级而言,“静”是“动”的基础;“静”的效果不佳,“动”就会受到阻碍。横的看,就两个年级的关系而言,“静”要为“动”服务;没有良好的“静”的状态,“动”也不会顺利进行。“动”“静”的穿插要根据年级的不同来决定。如一、四年级的复式课,一年级是刚入学不久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课堂“动”、“静”的梳理与分析,明确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等内在的“动”态才是十分关键和至关重要的。“内外兼静”、“内静外动”的教学状态应予以扬弃;“而内外兼动”和“内动外静”的课堂教学状态与境界则是应予以提倡和肯定。  相似文献   

19.
二次函数是中考数学的重点与难点,命题者不断探索、创新、出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新动态问题”,来考查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知识迁移能  相似文献   

20.
动态问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有:1.“化动为静”,了解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画出变化中的不同图形,并逐一研究;从动点、动线到动形,从移动、折叠到旋转,从运动变化(动)中寻求图形间(静)的位置关系.2.用动态思想,“动中求静”,抓住运动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图形”等为“向导”,以不变应万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