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蒋波 《职教论坛》2012,(15):31-33
当前社会不仅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技能型人才。为了培养更多的创新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首先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开发课程内容,拓展课程资源,变革课程评价方式。其次,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努力协同政府和企业共建"三维一体"的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创业教育模式、课程渗透模式和实践活动模式。最后,引导学生从学习性质、学习途径、学习规模和学习风格等方面进行学习方式转变,加强创新学习、体验学习、结伴学习和失配学习。  相似文献   

2.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于创新课程的开发。开发创新课程要坚持系统性、整合性、能力本位原则,将创新能力作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构件。对原有课程,可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对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开发其创新教育功能。培养创新型人才,还必须培养具有创新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建立科荤的教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 杜威早就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当前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界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而采取的一项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知识经济对创造人才和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因素是人才,是人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对于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创新人才,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研究性学习的大力推广,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其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理念新颖、内容多样、方法灵活,更加符合高中段学生的认识过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这些决定了不仅教师要转换角色,更新教育、教学、教研的观念和方式,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决定了学生要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适应新教材、理解新教材、融入新教材,培养自我观察、自学、实验、思维、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科学教学课堂,内容形式单一枯燥,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素极大,局限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对课程的要求更为灵活巧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的世纪,要开展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创新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所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是建构扩展学生科学知识的需要,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挖掘潜能、开发与培养实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谈谈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教育理念,是根据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开发教育资源、实施科学方案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学习方法。实施这学习方法必须坚持科学原则。  相似文献   

9.
倪俊超  周青 《教育探索》2007,(4):123-124
英国伦敦科学学习中心科学教师的培训方式和培训课程内容对我们有三点启示:1.英国科学教师在职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培训形式灵活;2.把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融入科学课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3.应建立专业的科学教师培训机构,促进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学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有科学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人才。高职院校应分析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探讨创新教育的特征与内涵,研究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过程。学习领域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学习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培养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一项光荣和艰巨的任务。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物理课程作为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文化基础课程,根据专业的不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13.
如今,新的基础教育的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要更加重视这一问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面对整个教学过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品质,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中学思想政治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新课程改革要探讨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无论是从课程性质、学科特点还是从教学内容不仅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还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的独特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我国一些学者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但结合思想政治课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系统研究并不是很多,因此探讨本课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推进我国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呼唤,科学与人文素养作为一门通识课程,由于其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对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培育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汲取和培育科学精神、发扬科学传统、拓展科学视野。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的社会对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科学的学习习惯。新时代的课堂要求学生愿学、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代的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要关注课堂变化,打造创新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16.
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品质的一种新型教育。新课标要求的“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深入人心,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关系,是每一位课程实施者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下面对该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正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高中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与学业发展的需求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认识、发展并完善自己,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质量和人才素质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发掘他们创新的心理潜能,引导学生在创新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民  相似文献   

19.
“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的必修课程,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核心骨干课程。课程旨在培养思维灵活创新,基础理论扎实,应用能力突出,具有团队协作、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工科人才,帮助学生树立电力强国的远大理想和终身学习意识,培养严谨求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课程具有课程理论性强、不易理解的特点,加之大三学生还不适应教学课时少、信息量大的教学特点,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不能适当安排教学过程,极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会降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创新调整授课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将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