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心素养规约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也为馆校合作的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视角。核心素养和馆校合作的适切性缘于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诉求的共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准确地表征了馆校合作课程资源的内涵,并从工具性价值、个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三个维度,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向度。首先,利用叙事、体验和空间开发课程的"文化基础"资源;其次,利用展品的"留白"、数字化资源和场馆的生命关怀开发课程的"自主发展"资源;最后,利用主题展览与社会服务的结合、纵横双维的多元文化比较与理解以及场馆开展的创客教育开发课程的"社会参与"资源。  相似文献   

2.
馆校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较之英国成熟、系统的馆校合作教学,我国场馆的教育价值未被充分开发.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与深度访谈法,分别对武汉4所学校和格拉斯哥6所学校,以及武汉5个场馆和格拉斯哥3个场馆开展了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双方在频度与范围、行动方式、结构进程和课程关联四个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此基础上,研究从三个方面反思并总结我国当前馆校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馆校合作教学中主体身份不明确、馆校合作教学方案设计缺失、馆校合作教学活动编排随意性很大等.  相似文献   

3.
美国馆校合作教师教育课程是回应美国教育改革要求、变革传统教师教育模式以及深化馆校合作关系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美国大学和场馆在合作中探索和开发了具有不同特色的课程模式,研究将其分为场馆在线课程模式、场馆现场课程模式以及混合课程模式三种类型,并从课程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授课模式、课程管理、课程评估以及课程文化等不同...  相似文献   

4.
科普场馆是开展地理教学的重要实践基地。如何利用科普场馆资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和体验,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地理教师关注的问题。文章依托北京科学中心的部分资源,以"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从挖掘驱动性问题、设计课程内容、评价及反思等方面设计了馆校结合课程,梳理与探讨了基于场馆资源开发、设计高中地理课程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场馆学习环境不同于学校的课堂,其展品信息丰富、专业性强,同时由于受场馆设计理念和展示方式的影响,使得这些资源处在复杂的环境中,这就决定了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难度。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蕴涵在其中的课程资源,如何将这些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更好地为学校学科教学及课程建设服务,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笔者在上海昆虫博物馆生命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仍然坚持以基础正规教育为主,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相对传统,采用考试测评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总体来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利用博物馆资源建立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机制势在必行。文章主要介绍了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方法,希望可以推动馆校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教育"已经进入2.0时代,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发学校博物馆课程,实现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拓宽学科教学原本的边界,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也是丰富学校教育教学内涵的实际需求。在馆校合作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将教学设计联结课程标准、交集学科教材、着重典型文物、融合众多学科四个关键问题,从而让课程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双减"和博物馆教育相关国家政策背景下,从馆校合作课程开发实施的角度,结合博物馆教育馆校合作课程开发案例,提炼出学校教师自主研发、学校与博物馆合作、博物馆进校园三种馆校合作课程实施模式,给正在寻找高质量课后服务教育资源的学校和研究者提供参考,以促进博物馆教育资源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形成适应新时代馆校合作机制下的馆校合作课程,满足学生课后服务中的多样化学习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教学设计要“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馆校结合”是学校和博物馆之间有效配置双方资源的模式,是教育空间、资源、形式以及主体的拓展与外延。不同于传统“教师教一学生学”的单一模式,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依托于场馆的独特资源与学习环境,强调“以实物为载体,亲身参与与互动体验”,在丰富学校教学方式方面有突出优势,可为“大课程观”下历史教学设计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意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除此以外,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对丰富人防知识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聋校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不仅面临着与普通学校相同的问题,而且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学资源的相对有限性,更是面临着自身特殊的问题。本文从聋校思品课教材资源使用情况及问题入手,提出聋校开发思品课程资源的策略及其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教育不应该囿于学校这一封闭领域,而是应该整合多方资源。科学课程是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场馆教育是提升科普质量的关键手段,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基于地域分布、综合国力、科学质量测评、场馆特色等因素,本研究选定了10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国的教育发展概况、科学教育课程目标(或理念)、场馆科学教育目标(或理念)进行了质性研究,以期了解各国科学教育目标的具体落实,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馆校合作的进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背景 1.馆校结合 馆校结合是指将各类场馆,例如地质馆、规划馆、天文馆等馆际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相结合,相互配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2006年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将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实现资源共享;2021年国务院印...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下,场馆课程资源综合开发需求日益强烈。场馆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时空的限制,为情境化教学提供条件,促使各类良性学习行为的发生。“研深”文旅项目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从场馆学习多元评价标准、产品研究工作等方面完善策略,强调搭建场馆和学校共育平台的重要性与将资源课程开发纳入学校课程规划体系的必要性,为各地场馆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了可循环的措施支撑。  相似文献   

15.
"馆校合作"是指场馆和学校为达到共同教育目的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然而,一直以来,"馆校合作"有限,本文从"馆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以下几点合理建议:一要走出认识误区,实现互补共赢;二要确立科学标准,完善评价手段;三要结合新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笔者围绕新课标结合STEAM课程理念进行了方案设计,希望对日后"馆校合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和教师在学校内部开发实施教学的一种课程形态,其开发实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适应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它不仅强调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还强调课程开发过程对学校内部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基于这样的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开发原则,校  相似文献   

17.
从博物馆的功能和特点看,博物馆是学校历史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如何利用好博物馆资源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关注的课题。教师根据馆校深度合作的背景、基本策略,结合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合作开发馆本课程案例,尝试建立校馆深度合作、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历史教学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吗?不是。由学校或教师自编教材以开发课程资源好吗?未必好。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编教材是专家学者的事,再说因为考虑过于实际,易使知识缺乏系统性或是准确性。在现代教育中,每个人所受到的学校教育不应该再是一个封闭而独立的小领域,而应当是一个与现代社会、周围环境紧密相连的、开放的大系统,中小学教师,其职责和任务之一,是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及科技相联系,把传授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探究,这本身也是一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下面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高二现代数学研究课。起始:录像一商场里各式…  相似文献   

19.
一、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生成的功能 人的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可划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必须以家庭、社会为学校开发和利用其课程资源创造条件为前提。这就决定了学校必须摆脱孤岛状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寻求社会各界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解、参与和支持,使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学校可与社区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20.
所谓校本课程即以学校自身及当地条件为资源、由学校自主开发自主选择并实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校自身特点、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课程。校本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利用价值。这些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部分。就学校来说,有形资源如图书资料和教师的藏书,校园硬件建设,校容校貌,学校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