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要,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从传统经典文化、地方艺术文化和现实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开发校本课程,培育校本课程文化,聚生优质教育资源……绵竹紫岩小学学生赢得了生动活泼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正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应因地制宜开发校本特色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开辟不同的道路,促进学校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风格。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中继承优质体艺教育资源,创造性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推进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学校特色文化得到彰显。一、对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认识与定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  相似文献   

3.
推动学校课程儿童化、儿童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绵竹紫岩小学以丰厚的课程文化构筑生命成长的基石,凸显了课程“三化”的教育价值:突出课程的儿童特性、学校特质、时代气息.以兼具丰富性、选择性、品质性的学校课程,适应了儿童全面、个性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适应学生优化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基于校本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生源特点,引入军队教育思想、内容及其方式方法,实施准军事化的体验教育,并与学校课程整合渗透,培育起"释放生命的活力,张扬生命的个性,走向生命的蓬勃"的少年军校精神……四川省宜宾市农业街小学形成了以少年军校为支点、底蕴丰厚、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实践模式。事实证明:这种因应和对接新课改精神,以少年军校为载体,探索素质教育新渠道的尝试,不仅能够培育起丰富生动的学校特色文化,而且能做到少年军校文化与学校整体教育的融合共生,构筑起撬动学校优质发展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5.
17年前,新建绵竹紫岩小学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发展挑战,以课程文化建设开启学校特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一支志存高远、敢为人先的优秀教师团队,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江都市实验小学是江都市规模最大的小学,已有近百年建校历史。近几年来,学校以"全面发展创特色、知能并举展个性"为办学宗旨,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断深化课程改革、课型改革、课堂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校还成立了"红领巾创造工程学院",  相似文献   

7.
<正>基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现代社会要求,吉林省柳河县实验小学提出了"双自教育"办学思想。围绕自主发展能力和自强不息品质构建学校双自教育办学思想体系,并从学校文化建设、教师发展、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科研工作、学生发展及学校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促进学生自主自强发展。思想引领行动。学校成功办学、不断发展,根本动力在于有办学思想作引领。多年来,学校在学习、总结、思考基础上,提出"双自教育"办学思想,并积极  相似文献   

8.
编采视角作为发展学校组织和个体生命不可替代的长效力量,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时代旋律。设若把聚焦的目光回到原点,我们不难望见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课程和管理。设若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师生交往及其引动的生命成长,则学校课程是师生交往的内容和情境系统,学校管理提供的则是师生交往的航向、动力和条件保障。作为学校全员价值认同、精神追求和行为模式的集中表达,学校文化涵盖了以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管理文化、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文化、以促进生命自主发展为取向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先进的学校文化表征着现代学校的品质、磁力、张力和个性,影响着现代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发展动力,可谓现代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魂。我们固然需要从一般意义上明晰学校文化的特质、内涵和价值,更渴盼“历练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的策略和技术。因历史积淀、环境资源、思维方式、理想追求等的不同,各个学校的构建策略亦有差异,学校文化因之而摇曳多姿。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学校文化构成的要素出发,沿着学校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的个性化路线,以案例解读的方式,呈现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和技术,是我们接续“用思想办学”主题后,聚焦学校文化建设的最新尝试。  相似文献   

9.
<正>优质教育着力培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特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简而言之,优质教育就是让学生享受最满意、最好的教育。农村小学大多数是典型的"全面薄弱学校",如何在农村小学实施优质教育,已成为众多农村小学校长面临的课题。下面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农村小学优质教育的具体做法。一、坚持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为学校插上奋飞的翅膀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学校管理、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独到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办学的根本。面对底子薄、  相似文献   

10.
适应学生优化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基于校本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生源特点,引入军队教育思想、内容及其方式方法,实施准军事化的体验教育,并与学校课程整合渗透,培育起"释放生命的活力,张扬生命的个性,走向生命的蓬勃"的少年军校精神……四川省宜宾市农业街小学形成了以少年军校为支点、底蕴丰厚、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实践模式。事实证明:这种因应和对接新课改精神,以少年军校为载体,探索素质教育新渠道的尝试,不仅能够培育起丰富生动的学校特色文化,而且能做到少年军校文化与学校整体教育的融合共生,构筑起撬动学校优质发展的核心力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文化育人",直入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而学校真正的办学个性和办学特色,也从此而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用5年的时间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以特色促均衡优质发展,也用5年的时间,向大家展示了"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2014年,府学胡同小学牵手什锦花园小学、美术馆后街小学结成府学优质教育资源带,成为东城区教育综合改革先行者之一。作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教育资源带的建立扩大了优质资源学校的服务半径,实现了学校课程的共享和校园文化的共融。通过创新组织文化和管理方式,优质教育资源带学校共谋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校秉承学校科研为先,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的办学思路,确定了学校"十一五"期间的研修目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能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为了让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我校依据规划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与教"两大领域目标,设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并在这三大校本培训课程中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相似文献   

14.
扬州市梅岭小学是江苏省实验小学,具有60年的办学历史。一直以来,梅岭小学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重塑文化,为教师享受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成为扬州市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为了能让更多的扬州市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梅岭小学(西部校区)应运而生。梅岭小学(西部校区)与梅岭小学一脉相承,在原先的轻负担、高质量、后劲足的办学特色之上,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阅读生态校园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努力让学生成为有根基的人。  相似文献   

15.
正所谓"外圆",就是学校对外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两个变化着的"市场",拓展学校发展空间;"内方",就是内部要讲规范,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监控有力有效。我们深切体会到学校的管理工作要服务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适应新的社会需求,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促进办学质量提升,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贡献率。管理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坚持"外圆内方"的理念下的制度建设和机制运行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解析国家的教育政策,追溯江苏省常州市国英小学的办学历史,调研学校师生的发展需求,国英小学提出了"德泽"文化,建构了德泽课程,实施特色课程,深化课堂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积极完善教育资源,让德泽理念落地生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彰显,呈现德泽教育新样态。  相似文献   

17.
基于"建设家门口的优质学校"的办学目标、"文化办学"的发展战略,学校搭建现代学校运转的组织结构,在构建德育一体化课程的同时,致力于"润泽文化"教育哲学和理论体系的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通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扎实落地国家课程,建设真实思维课堂,缔造本土完美教室,营建美丽智慧校园,培育全面而个性发展的阳光少年,成功打造出植根于本土的"润泽教育"办学范式.  相似文献   

18.
海安县明道小学根植于240年办学积淀,以"开蒙以达明道,明道以求福祉"的办学使命和"明道"校训为文化"胚胎",在坚守中建设明道文化,赋予"明道"活泼泼的教育意蕴,探寻明道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教师、学校创设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天地。  相似文献   

19.
刘文 《辽宁教育》2021,(4):25-27
学校文化是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学校文化具有凝聚和导向功能,能够为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提供精神动力。近年来,望湖路小学以建设和实施"融教育"文化为引领,通过推进"融+"课程、"问学课堂"、百种体验、活力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综合配套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样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培养"德学识能"兼优的强国少年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小学阶段对学生一生发展非常重要。作为小学优质教育资源“高地”的小学名校集团,尤其需要把握社会矛盾转型的时代机遇,担当推动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的时代使命,增强老百姓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文章基于成都市小学名校集团研讨会提出,小学名校集团一要把握机遇,做好小学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加”法;二要明确定位,保护小学名校集团优质教育资源的“供应链”;三要刚柔并济,提升小学名校集团成员学校的办学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