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世说新语》所记录的“魏晋风度”,展现了魏晋士人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心路历程。魏晋士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言行举止,是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儒家思想制约的反抗,是对庄子自然人性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魏晋风度及其个性解放思想的产生,有着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深刻的文化心理原因,具有先进的文化传承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般都希望自己的风度优美,常常用温文尔雅、风流倜傥、文质彬彬、落落大方等形容美的风度。这反映了人们的爱美之心。什么是风度?风度,是人的行为举止的综合美感。也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互相审美的无声语言。风度的构成也有其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从内里看,风度实际是人的内在美的“物质显现”。换言之,风度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思想品质、文化水平、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积淀”。从外表看,风度又是人的行为举止在空间活动中留下的轨迹,也是人体形象  相似文献   

3.
道家指的是以老子思想为宗脉的学术派别的总称.作为中国第一位哲学家,老子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其思想的核心即"道".老子思想,有其独特的方法论,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无相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哲学方法是一种负的方法.老聃、柏矩、阳子居、关尹、列御寇、杨朱等是老子的主要的弟子.杨朱是从老子到庄子思想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庄子是道家的另一重要学派.其维系了老聃的正统.庄子思想即是以人生哲学为中心的.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庄子·内篇·逍遥游篇>、<齐物论>中.庄子后学,可分为述庄派、无君派、黄老派三大派.述庄派以继承阐发庄子思想为宗旨.无君派对庄子思想有重要的改造.黄老派的思想特点与庄子也相去较远.  相似文献   

4.
从庄子思想产生至今的几千年间,庄子研究的成果可谓蔚然壮观。过去的庄子研究中,多认为庄子思想是消极的、逃避的、非现实的,而我则主要针对这样的观点进行反思,对庄子的思想再考察。主要从三个阶段研究庄子思想之反思。第一阶段,他从已经存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和时代的状况中,了解和感受到社会乃至人生的有限,开始参与社会;第二阶段,之后在对那个有限的社会及人类本身的认识基础上做更为充实的观念上的、理论上的准备;第三阶段,理想与实践。他以批判的态度参与社会,主张改变社会,深入地了解社会,向社会传播他的理念和主张。  相似文献   

5.
庄子逍遥游思想在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也是一种比较集中的思想形式,充分体现了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的内心世界观和人生哲学理念。庄子逍遥游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对社会发展潮流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分析其中蕴含的和合理念,对于新时代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转型时期形成的一种文士风流,是魏晋玄学熏染下形成的独特人文风貌.然而,"魏晋风度"毕竟脱胎于腐败、动荡、堕落的社会,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思想与行为的矛盾,在张扬个性背后衍生出的浮华世风以及清谈误国等现实困惑,导致了时人对其批判和否定的言论不绝于耳.思想界对玄学的改造就是对现实批判的反弹和回应,其结果实际上也折射出了魏晋风度消极的一面.文章立足历史进行反思,亟待对全面认识"魏晋风度"起到一定的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7.
庄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丰富的内涵。而其中“虚无”观念影响深远,庄子文化中的“虚”中有“实”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庄子对天命,自然以及社会的观点上,他的这种思想固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的确能给现实中的失意者以慰藉,使他们能以恬淡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其美学魅力已经渗透到中华文化中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发端于、立足于个人生存中的“困境”,通过对人生困境──来自自然的生与死、来自社会的命与时、来自自我的情与欧的细致观察和具体描述,以“自然”为母体,提出解脱的方法──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逍遥”是庄子追求和憧憬的精神绝对自由境界,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庄子人生哲学的解脱之道,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庄子》思想蕴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它成为各种倾向共生的思想矿床。过去在讨论庄子的社会思想时,注重其避世和愤世的一面,而忽略了它矫治时弊、疗救社会的倾向。这就漏采了庄子思想中一些珍贵的矿藏,造成庄周学派的贬值。挖掘《庄子》书中的社会疗救思想,区分它杂揉在一起的精华和糟粕,有助于对庄子思想的全面认识和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0.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以确认个体存在的价值为前提,庄子将生命价值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庄子要求人们的社会行为要保持适当的度。在庄子那里,生命本身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外在之形,他将单纯注重“形”者称之为“养形之人”。与“生”相对的是“死”;对“生”的看法,离不开对“死”的理解。庄子以自然的观点看待“死”,也以“齐”与“通”的原则规定“死”。按庄子的以上观点,“生”与“死”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相分的鸿沟,生或死都“无变于己”。  相似文献   

11.
在对庄子的理解上,有人以入世之说“格”庄子之“义”;于丹一派甚至对庄子哲学进行社会功利之分析,这些浅层理解差庄子真意远矣。庄子哲学对现实利益而言,是无用的。以出世思想为基础,庄子以浪漫的笔触描绘了大道的境域。本文重在推求其思想脉络,以庄子出世之人生角度重新梳理其哲学,还其原貌。  相似文献   

12.
庄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丰富的内涵。而其中“虚无”观念影响深远,庄子文化中的“虚”中有“实”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庄子对天命,自然以及社会的观点上,他的这种思想固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的确能给现实中的失意者以慰藉,使他们能以恬淡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其美学魅力已经渗透到中华文化中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3.
对于老庄思想之异同,学界一直存在两种声音:一则认为庄子仅仅为老子的传承者和注释者;一则认为庄子与老子乃截然不同之派别。此两种观点各有其理,但又最终有失偏颇。事实上,庄子确实与老子有诸多共同、共通之处,但庄子又有其独创性,概括说来,主要表现在“道之性”、“道之得”、“道之用”、“道之论”四个方面。厘清老庄思想有助于对后人对原典的把握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集中探讨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主义源头的庄子思想,认为:庄子思想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从较高的哲学理论层面对自然作出系统观察和描述的理论体系,它把气看作是构成人与万物的初始要素,提出万物变化的动因在于自化,明显地意蕴着对必然和规范的否定;庄子思想中色彩最为鲜明的是追求自由,逍遥于天地之间",努力从困扰人生的生死之限、世俗之礼、哀乐之情中摆脱出来,这对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发挥,奠定了最早的精神基础;庄子的虚静无为"原则不仅构成对仁义"的社会道德的批判,而且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好知"的社会行为,在反文明倾向的理论形式的背后,蕴藏着浓厚的人性、人道的感情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元杂剧剧目中,有较多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剧本,然而以庄子为主人公的剧本并不多,今仅存史樟的《蝴蝶庄周梦》,李寿卿的《南华庄老叹骷髅》仅存残曲.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元杂剧中庄子形象的特征及其成因,得出元杂剧中的庄子有思想平民化、形象圣人化、悟道过程曲折化的特征,该形象是在社会、道教、杂剧特征、文人心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反映出元代文人的思想特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庄子以超脱为基本特征的自由观的出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文化根源的,如果我们承认道家学说具有南方文化的特色,那么就可以从楚文化中挖掘出庄子自由观产生的深层原因。庄子的家乡宋国,从地理环境上看,正处南北交接之处,靠近南方大国楚,庄子一生的活动大都在江淮一带,而且其思想直接渊源于楚人老聃。我们从《庄子》三十三篇大量记述与楚有关的人或事来看,庄子思想打上了楚文化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庄子以超脱为基本特征的自由观的出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文化根源的,如果我们承认道家学说具有南方文化的特色,那么就可以从楚文化中挖掘出庄子自由观产生的深层原因.庄子的家乡宋国,从地理环境上看,正处南北交接之处,靠近南方大国楚,庄子一生的活动大都在江淮一带,而且其思想直接渊源于楚人老聃.我们从《庄子》三十三篇大量记述与楚有关的人或事来看,庄子思想打上了楚文化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18.
老子和庄子哲学思想都是以“道”为核心的唯心主义思想,虽然他们都主张“无为而治”,但在对社会政治关注的立足点和角度上却不尽相同。本文立足于对老子和庄子社会政治思想观点的研究,对二者的差异加以对比,并分析了这种差异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9.
周楚楚 《考试周刊》2009,(19):234-235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受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性格及理想追求的影响,在极其动乱的战国之世他以积极入世为始,以消极出世为终,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超世,避世,顺世。庄子的这种独特的态度与看法在《庄子》一书中有充分的体现,对后世古人影响较深,对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无君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民主性的精华。庄子无情地揭露与抨击君主的暴行,坚定地与君主统治者不合作,肆意倡导“无用之用”哲学,竭力讴歌“至德之世”的无君社会。庄子无君论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