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唐代设节度使职,实乃军国要政之创举。节度使的设置及其权势的发展演变,与唐王朝的治乱兴衰有着重要关系,且以唐后期尤甚。唐后期中央制衡地方的主要特征是"以乱治乱",这决定了节度使职存在的必要性;而地方节度使自身对其藩镇政治、经济的治理和改良则昭示其存在的重要性。由此看来,唐后期节度使在削弱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在客观上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王朝。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随着以郡统县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各国的普遍推行,各诸侯国国君通过郡、县地方行政区及乡、亭、里等基层地域组织,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有序的统治网络,层层控制着整个国家。新的官僚制度的建立,便利了国君对地方官员的任免、选拔与考核权的掌握。中央对地方的视察制度的建立,具有考核地方民政、选拔人才并对施政方针征求意见等作用。与此同时,行县之制在加强中央、各级政权与基层之间的政治联系,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行政管辖方面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监察制度的初步建立则是封建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表现。国君对立法与司法权的垄断,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必然要求。户口的登记和赋役的摊派,内史、少府等国家财政机构的创设,标志着新型分立的单一制国家对地方经济的控制得到空前加强。发兵用符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央及地方军队的调遣权全部集中于国君一人之手。  相似文献   

3.
集权分权之争与民初财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权与分权问题是民初政坛中央与地方争论的焦点,这在财政问题上也有深刻反映,围绕对财政的控制问题,双方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最终中央政府借助武力,同时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财政措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财政体系。  相似文献   

4.
集权与分权问题是民初政坛中央与地方争论的焦点 ,这在军权问题上也有深刻反映。围绕对军权的控制问题 ,双方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 ,最终中央政府借助武力 ,同时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军权的措施 ,暂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军事体系。  相似文献   

5.
明代广西改土归流进程中关于设土与设流问题的论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实施改土归流进程中,明代朝廷内外、朝野上下围绕着设土与设流问题曾有过激烈论争.在土官宜存宜废的问题上,各方意见不一,明显存在着认同上的差异.这场论争的焦点,是在明代广西改土归流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壮族土司统治区的州县官吏是选用本地少数民族首领还是由封建中央王朝派遣流官充任.论争的实质,是在封建中央集权王朝体制下,要不要保留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实行少数民族地方自治的问题.结果,明朝廷审时度势,从维护封建大一统的目的出发,采取了合乎广西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改土归流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1]。换句话说,就是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以及对各个地域实施有效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若干个行政区域,具体分层划区的制度就叫作行政区划。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与中央集权制度一脉相连。这里的中央集权制指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种分权形式心[2]。分层划区一旦确立,中央将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同时分配和授予地方政府部分行政、财政、司法、军事等权力,由此开启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间此消彼长的权力拉锯过程。总结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演变的历程和规律,有助于加强我们对两千年来中央与地方关系产生波动与调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论八十年代英国地方政府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英国地方政府的发展使之与撒切尔主义的各项要旨相冲突。在整个80年代,撒切尔政府通过地方公共事业的私有化,将地方公共服务逐步由公共部门转移到私营部门;在私有化难以渗透的领域,推行所谓“内部市场”改革;并日益加强对地方财政收入及开支的控制。所有这些,在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中央的权威,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的干预和控制大大增强,使本就具有高度中央化特点的英国行政体制进一步中央集权化  相似文献   

8.
集权与分权问题是民初政坛中央与地方争论的焦点,这在军权问题上也有深刻反映。围绕对军权的控制问题,双方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最终中央政府借助武力,同时利用一系列加强中央军权的措施,暂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军事体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宋廷制定了严密的考课制度,定期对地方官员的德行、才干、劳绩进行考评,并由中央的具体部门依此来决定对地方官的奖惩,使地方官的升迁罢黜在层层牵制下最终集权于中央.考课制度加强了宋廷对地方的掌控.以维护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制度,由于制度本身的问题和等级授职体制下人治的因素,在执行中出现了许多弊端.用意良好的地方官考课制度,在实际执行中扭曲与失效,给宋代地方政治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首先分析秦中央集权的特点,然后指出秦的中央集权制产生了许多危害,加剧了中央集权实现的高度统一和地理范围过大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最后本文将指出秦的灭亡对我国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些借鉴意义。1秦中央集权的建立及特点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倌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群臣赞同。延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将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设至四十余郡。这些郡县全都由中央和皇帝直接控制,它们是中央政府控下的地方行政单位。[1](P2)至此,“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2]秦之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开始确立。郡县制是一种中央政府统一控制权力的地方行政制度,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设守、尉监,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郡县之下又有乡里作为地方行政机构。[3](P2)“秦的行政制度使每个地方每个民户都收归于中央专制主义的密网之中”。[4](P10)除此之外,秦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统一文字、度量衡,改善交通,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联系,尽量整齐划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制度,消除地方长期割据所造成的地区差异。[5](P6)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  相似文献   

11.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中央对进奏院进行了重大的变革,主要分为宋初地方统辖期和太平兴国后的中央统辖期,之后隶属部门又经历了几次调整,这一变化强化了中央政府对信息传输渠道的控制,其中反映了宋代文书传递控制权由地方向中央、由枢密院向门下省的转变,其进奏官的任命也由文武兼任转向了“以文驭武”的文官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官立学校亦即"官学"是官府开办的学校,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级。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对设立的中央和地方学校学生毕业出路都很关注,并尽量采取措施解决办学中不可回避的毕业出路问题。从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宋元到明清各朝代的中央或地方学校学生,建立的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主要是经过考试谋求出路,或为官或为民,在录用中皆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考试不符合要求者,则只能自谋职业。历朝所建立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依据测评成绩高低决定学生出路及任用,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3.
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归义军政权是晚唐五代宋初的一个特殊藩镇。它与其他藩镇一样,也设有“营田使”及其管理系统。归义军的营田使也由节度使例兼,并由中原王朝授予,但其主掌的营田既不是“营田务”之营田,也并非边境屯田,而主要是指经营土地,即境内土地的分配、授予、请射、对换等。除了归义军节度使例兼“营田使”之职外,其下各州还有具体管理营田的官员——“都营田”或“营田使”及其具体的主事者——“营田”。  相似文献   

14.
田维华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2):42-45,49
北宋被灭之际,南宋中央调遣黔南路贵州防御使军政府思播黔军,前往陕西、河南抗击金军南下达十年之久。此举击破了金朝意图越过秦岭,由西向东吞灭南宋的战略目的。在蒙元消灭南宋的过程中,灭掉了已存在五百年南诏国的蒙古大军,在二十年问打不进贵州。最后以和平方式将宋朝的黔南路贵州省演变为元朝统下的顺元路宣抚司。元中央政府调“宋旧军思播田杨”黔军,参加抗击缅军及八百媳妇国反叛之战,巩固了元朝在西南的政权。明朝改“顺元路宣抚司为贵州宣抚司”,仍利用黔军思播参加消灭云南蒙古梁王的战争。  相似文献   

15.
宋代日渐加强的边界意识在湘西民族地区得到很好的体现,为控制该地区的"蛮民",中央王朝严格划定省界、蛮界,基本隔绝"蛮民"与王民之间的往来。北宋初期,朝贡制度很好地维持了羁縻地区与王朝的隶属关系,蛮民利于回赐,"越界"事件鲜有发生。随着北宋王朝边界危机的日渐凸显,宋廷不得不对弊端百出的朝贡制度进行革新,并借此对"蛮区"进行开拓,大片"蛮区"成为省地,但与统治者意愿相违,"越界"仍然是边境社会的隐患。南宋嘉泰年间开始推行赵彦励所提出的"以蛮夷治蛮夷"政策,开始将有功劳的酋长纳入到王朝边疆政治体系,并尝试在州县地区甄选官员派驻民族地区,以此加强对湘西民族地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历代大学校长一脉相传,都属于有较高"级别"的"朝廷命官"。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大学虽然未设专门的校长,但代行校长之职的官员已具有一定的级别。西晋专设国子祭酒后,其级别总体上呈现由高向低的趋势:西晋、东晋和南朝为正三品,隋唐为从三品;唐代以后各朝国子祭酒,除元代为从三品外,宋、明、清诸代皆为从四品。历代大学校长级别是由大学政治地位决定的。唐代以后,大学校长级别的不断下降,是科举时代大学政治地位不断下降趋势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7.
北宋是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主要表现是三冗:"冗官""冗兵""冗费"。这是王安石以义理财论及其实践的主要社会历史条件。他的以义理财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理财和外部理财两个方面。内部理财的实质是调整财富结构布局,加强中央政府对财政权的控制,把落在富人手中的巨额资金收归中央政府,从而达到富国强兵利民的目的。外部理财是通过发展农业,改造大自然来创造社会财富。他的以义理财论及其实践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朝宣府镇时期是中央政府对张家口地区空前重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凝聚成型的边镇文化具有鲜明的爱国精神、英雄品质和文化品格。这些传统文化基因对张家口地区政风、民风和士风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张家口地区在明朝以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选聘高校毕业生村官,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发展和地方院校发展的需要。地方院校培养毕业生应聘村官,既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又要有灵活的措施方法,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才能真正实现地方院校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南宋名臣崔与之高龄入蜀为地方长官,安定四川政局,积极措置边防,为稳固南宋西部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知人善任,荐引了许多有用之才。其“清规重德”,“廉能将相之器”,颇得蜀人敬重,名著两宋四川地方长官“三贤”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