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与他对话     
“作为一代巨人 ,你有什么感受 ?”“我的感受就是没感受 ,要真正成为巨人 ,就要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感受。”“例如 ?”“自卑、高兴、痛苦、欢乐、自喜、空虚、自由、沉闷。”“没有了这些感受 ,你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 ?”“除了花七八个小时 ,或者十一二个小时在我的研究上 ,其余的时间和你们一样 ,但其中并不包括赌博。”“你对你的研究成果有什么看法 ?”“这应该问你自己。我说过 ,我把这些不必要的感受已经抛弃。”“你认为什么才叫有必要的感受 ?”“感受物与物之间的存在与关系 ,空间的大小 ,时间的移动。”“你发现了许多对于人类有…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改变单纯以注重文言“语法”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文言文中的人文思想和优美意境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感,以“激趣”教学为主,通过“眼到…‘口到…‘心到”的操练,以培养他们阅读古文学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而培养学生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主要是通过欣赏教学来完成的。”为了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欣赏学习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论,我经过仔细研读了“问题连续体”理论,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  相似文献   

4.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新鲜的成功的作文呢?一、扬长避短,写“我的”生活,“我的”心理感受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写“我的”生活,“我的”生活感受是作文出新,写出成功作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对“真实”的界说上,人们强调文章“全由心底流出”。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若细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实际上还存在着模糊之处。比如“心底”,怎样才是“心底”?若按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来看,则作文表达的是哪一个“我”呢?在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中,似乎没有关注到“作文真实”其实也是有层次的,依笔者愚见,可以分为“浅表的真实”和“深层的真实”。浅表的真实浅表的真实,是感受的真实,又仅是感受的真实。能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感受,原本不错,但人的感受是暂时性的、多变的,如果要让这感受稳固下来,还要经过思想的过滤;甚…  相似文献   

6.
此文以自身教学的经历和感受诠释了“循序渐进”“三变”教学法的内涵,强调了“我要学”是素质教育的前提;“乐学”是培养能力素质潜在的动力源泉;授之以“渔”是造就学生由“发散思维”到“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亲情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的融融亲情。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记叙祥林嫂悲惨的人生遭遇,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读完这篇文章,心里生起一个疑惑,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的记叙祥林嫂,而是穿插一个“我”呢&经探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我”是一个见证人。全文由“我”回鲁镇过年引起,以“我”的视觉观察鲁镇的变化;以“我”听到的传闻追忆祥林嫂人生片断;以“我”的心灵来感受封建制度下的肃杀气氛。“我”是连接读者与祥林嫂间的一根纽带。二、“我”是一个探索者。“我”回鲁镇受到四叔的接待,虽然并不隆重,但也表明“我”是一个有一定身份的人,“我”深切同情最底层的…  相似文献   

9.
[原作]土地河北省承德县一中高三佛丽我凝望过她,记忆里深藏一串词汇:黑色、肥沃、广袤、温暖、根!是的,那土地是我的根!(开篇为点题之笔,揭示了“我”与“土地”的关系。“凝望”、“深藏”,较深刻地表现了“我”对“土地”深沉而真挚的感情。“黑色”、“肥沃”既是一方“土地”的特色,又是给“我”的印象。“温暖”一词表达了“我”扎根在“土地”上的深切感受。从印象到感受,意义加深。但应在“词汇”之前加上突出感情色彩的定语。“广袤”一词宜换成表达感受的词语,使4个词语构成意义的递进。第三句的“根”宜删去,不论从哪个角度讲,都…  相似文献   

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作者回忆早年生活的散文名篇之一。细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着童年时代的“我”对美的最初感受,可以说这些感受是作者美感形成的雏形。一、感受自然之美。作者对百草园所作的生气盎然的描写就是“我”对美的感受:“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我”的童真雅趣渗透在字里行间,动物的轻灵,植物的鲜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百草园本是一个并无色彩的小小荒园…  相似文献   

11.
诚实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我诚实,我美丽》主题队会,以“诚实”为主题,用实例引导学生感受诚实之美。  相似文献   

12.
“德国的生活给了我许多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无论如何都会对我以后的人生有极大的帮助。”刘健以自己是个小留学生而自豪。  相似文献   

13.
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写出具体有个性的文章来,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一、让学生接纳感受 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感受”,我没有直接向学生阐述“感受”这个抽象字眼的定义,而是从赏析着手,在对比中让学生自然理解并感受到“感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感受     
晚上,我在书桌(zhuo)前写第二张读(du)书卡(ka)。我读的是朱(zhu)自清的散(san)文《歌声》。写到“我的感受”这一栏(lan)时,我忽(hu)然(ran)不知道该(gai)怎(zen)么写了,就问爸爸:“没有感受怎么办呢?”爸爸说:“没有感受,也是一种感受。你能感受到平时  相似文献   

15.
江剑 《班主任》2002,(7):38-39
“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卢梭语) 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为了让孩子深刻感受生活,做一个最有意义的人,我们开展了“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开展“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系列活动之后,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  相似文献   

16.
“阅卷老师,请说出您阅作文卷的真实感受。”面对这样一个话题,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茅盾先生著名散文《白杨礼赞》开头那段描写在高原上看到白杨树的文字,那使作者摆脱“倦怠”,走出“单调”,驱散“恹恹欲睡情绪”的“白杨树”,这段文字所描述的也是我作文阅卷时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经历,称为“体验”。“幼儿有着体验的本能”,他们的体验活动无一例外地“具有强烈的情感性、个体性和过程性”。教师只有“真正关注幼儿在亲身经历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并“适时推动”,方能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下面我们以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中的主题“哭哭笑笑”为例来谈谈体验的价值。●活动中的情感性特点在“哭哭笑笑”主题活动中,教师十分尊重幼儿的真实情感,几乎所有活动都伴随着幼儿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在“妈妈带我上幼儿园”和“我带玩具上幼儿…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技艺的最高造诣是“无我境界”。我常想,教学不也一样吗?“教而有法”却又“无定法”,“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深入感悟中,由引导中的“有我境界”达到“忘我境界”,完全沉浸在文字的魅力中,充分感受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我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故乡》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可划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干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实属不易,本应是比较愉快的,但渐近故乡时,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我”的心禁不住  相似文献   

20.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就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分析课文、理解句子含义、归纳主旨等内容上,应该逐步拓展到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我以“审美”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以“思考”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乐美,在“思”中感受意境美,引领学生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尽情地读、写、说、议、思、悟,让课文中的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意境美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