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雅明在19世纪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这一语境中,研究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及其作品,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现代性特征,阐释了闲逛者这一城市意象,辩证地把闲逛者与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联系起来,并通过怀旧的方式对城市空间进行书写和批判,深刻体验到了波德莱尔诗歌的现代性以及发达资本主义的商品逻辑。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蕴含深刻的社会文化意蕴: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文人不得不面临的社会历史命运,任何文人都脱离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阵痛,并试图以一种旁观和玩世不恭的姿态,为文人的社会反抗寻找精神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21,(3):59-65
文学批评不仅是理论建构的言说方式,也是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和追询。段吉方的《文化唯物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一书从"文化马克思主义"出发,讨论了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中的转换和实践的问题,以现实性突围和经验式考察的方式呈现出格局多元而精微细致的现代美学问题体系,同时也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形态及其方法指向——"文化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生成并内在于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中的。这体现了该书作者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所坚守的文化立场和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3.
梁玖 《大连大学学报》2011,32(4):128-128
中国当代艺术产生在当今世界语境中,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影响较大,是当今中国最复杂的艺术现象与艺术形态。如何解读、理解和阐释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业内学者以及业外受众极为关注的文化问题。业内学者考虑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边界、延伸、观念变化以及意识形态功能等文化问题,业外受众关注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美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雅明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做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活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他的神学阐释方式和思想中的神学因素,使其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形象晦暗不明,本文尝试着眼于本雅明的思想转型的关键节点对这一问题给予回答。从本雅明接触历史唯物主义开始到对其做出新的阐释中间经历了一段理论成长期,经验概念在这段时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而他在早期围绕经验概念所做的相关论述更是其与历史唯物主义最早产生思想交集的关键证据。通过早期关于经验问题的两个文本群可以分析出本雅明与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关联的思想契机和神学语言观中潜存的历史唯物主义感知模式,找到本雅明理解和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来源,从而进一步澄明本雅明的思想形象,理解本雅明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本雅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以来,中国学者在运用西方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存在着对西方理论的生硬套用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内兴起的文化批评也存在此问题,即难以实现西方理论的中国语境化。文章试从文化批评现状、人文知识分子精神、历史借鉴和文化利用等方面来论述文化批评的中国语境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根据人们交流过程中对于语境的依赖程度,将语境划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并认为中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国家,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本文以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依据,对中美手机广告语做对比分析,阐释在中美语境文化下广告语言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古典接受诗学的后现代理论形象是它面对当代语境转型时所生成的一种历史身份。人类精神谱系的连续性发展与其内涵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意义元素为建构古典接受诗学的后现代理论形象提供了合法化依据。这种后现代理论形象主要在三个维度获得规定,即微观化阐释构架、世俗化的阐释内涵与地方性的阐释标准。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后现代理论形象之于古典接受诗学而言不是实体性的,而是功能性的。  相似文献   

8.
阎真、张者、邱华栋等作家的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体现出"三维语境",即历史语境、空间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维语境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建构具有巨大作用:不断变革的历史语境为建构知识分子身份提供深刻的历史背景;归属怎样的空间关系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他们从"立法者"的角色向"阐释者"的角色转变,文化已然成为商品,作为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具有"文化资本家"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自从20世纪80年代<恋爱中的女人>进入中国读者视野以来,侯维瑞、阮炜、冯季庆、李维屏、漆以凯、徐崇亮、蒋家国、蒋承勇等学者围绕文本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考量、对生与死的沉思、对性爱及两性关系的探索、对女性观的呈现以及文本结构、文本中的象征、文本语体等问题重新建构了文本意义和审美世界,形成了一个多声部的复调阐释话语世界.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深刻转型,而且也折射出阐释者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闪现阐释者的身影.  相似文献   

10.
鲁迅形象建构的内在机制是鲁迅精神资源的确立及扩散,其生成的逻辑基点是文化认同危机与现代"形象范式"的找寻。历代学人的学术阐释丰富和延展了鲁迅形象的精神内涵,当然也存在着无法回避的"误读"现象。不同文化语境的烛照则使"鲁迅本体"被构织成为文化场域中有机构成要素,呈现出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特性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的中国史坛,钱穆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史观占有重要一席。他以"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在阐发这一史观的同时,对文化内涵、治史方法等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阐释,还从不同方面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进行解释,他的这种以民族特殊性为前提来研究历史文化的理念,对于后世学者的理论借鉴价值和治史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中探讨了文化身份问题,并揭示了她对文化身份这一问题的深刻理解。在作品中,谭恩美讲述了四位华人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的冲突以及和解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母女们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笔者紧扣文化身份这一主题,尝试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以及他对文化身份认同和杂合性概念的阐述,对母女们的文化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解读,意在为《喜福会》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也为华裔和其他移民或族裔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构建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刘安武先生的<普列姆昌德评传>是中国印度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作者为撰著作了长期的学术积累,以宏阔的学术视野,在印度甚至整个东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分析理解普列姆昌德创作的内涵,在纵横比较中把握普列姆昌德及其创作的独特价值.同时又以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和立场,进行中、印文化的对话,体现出中国学者的主体眼光.  相似文献   

15.
作家性格单线、直线决定创作表征的认识,与"性格决定命运"之庸俗的中国"大众日常意识"共谋。中国社会语境往往铸就了国人机械、被动顺应社会的性格。粗俗的唯物主义哲学、中国文化结构特有的"身体化"特性,进一步强化了我们从生理、遗传之浅见来理解性格。事实上,中国人性格极具"面具化"特征。它们是生活环境超常挤压的创伤之果。根本还在于,作家可以虚拟创作性格,其思想、价值观念往往影响了艺术取向。另外,现代人格学说较之传统性格论有更合理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16.
刘业超先生的《文心雕龙通论》,通过对龙著的历史文化解读,现代文化解读和世界文化解读,对百年来龙学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性总结,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并将其融入现代文化视野之中,成为当代人一项宝贵的理论资源,为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与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知识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依据。《文心雕龙通论》的出版,对于以理论阐述的科学形态加速龙学走向世界的进程,推动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帮助更多海外学人了解龙学,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与智慧,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摇滚歌手崔健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歌词创作早已引起当代文学、文化界的关注。崔健歌词中思想的嬗变,充分展示出他对时代语境的认知、解读以及时代语境整体对其影响,对崔健歌词的考察将有助于对20世纪80~90年代文化转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时间仅为两年多,但在现代文化史和学术史上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话题.在他静默无语的背后,隐藏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体验.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他有不可回避的人格缺陷;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他的教学方式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他的自沉,尽管结束的是个体的生命,却成为现代文化史的一个象征,一个阐释不尽的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解释其《补天》创作动机时说,他取了弗洛伊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但是,细读《补天》却发现,鲁迅对弗洛伊德的创造动力说并无推崇之意却有淡化之举;对人的原欲的理解与弗洛伊德也无根本认同;对弗洛伊德“升华”的现实性也抱有诸多疑惑矛盾。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解读和文化语境分析后认为,从鲁迅身上我们可看到中,西方文化观念在20世纪初的碰撞,从鲁迅早期意识的沉痛矛盾中我们可看到当时中国深沉的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