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楠 《今传媒》2013,(1):80-81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出现了诸多的人物,人物的行动必然会受到其心理变化的影响,而人物又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以精神分析中本我、自我、超我为理论依据,通过对《金陵十三钗》中不同人物或人物群的心理变化的分析,阐述《金陵十三钗》的叙事动力。  相似文献   

2.
《金陵十三钗》把历史坐标放在1937年,用一座城的沦陷讲述一场战争的残酷;《明月几时有》的时间坐标定格在1942年,用另一座城市的故事讲述一个时代的命运。本文以《金陵十三钗》《明月几时有》为例,以符号的象征意义探讨底层民众抵抗战争的时代隐喻,以体现特殊历史时空下民众的家国情怀,缅怀逝去的生命,追思悲怆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沦落的升腾     
严歌苓说:"我一向不认为《金陵十三钗》属于我最好的小说之一,但是它是一篇我长久以来认为非写不可的作品"《悲惨而绚烂的牺牲》,载《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1年第4期6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我认同作者本人的看法,《金陵十三钗》不属于严歌苓最好的那一部分小说。但是,对我来说,《金陵十三钗》的阅读体验虽然不像一杯烈酒,令人瞬间感到辛辣畅快,却仿佛一杯用阿巴斯甜调制的糖水,在喝进去一段时间后,若有若无的甜味才漫到舌  相似文献   

4.
张艺谋的战争史诗大片《金陵十三钗》从学生书娟这位女性的视角出发,用追忆式的旁白讲述故事的始末,堪称南京抗战题材电影叙事的典范.文章首先梳理了以南京为题材的系列电影以及张艺谋系列电影的叙事,试图探讨影片《金陵十三钗》叙事的典范性.接下来主要以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为依据,对影片展开研究,详细剖析女性视角的叙事方式在影片中的展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出版参考》2011,(19):7
《新京报》报道:图书与影视同步出版,已经是出版业很正常的事情了。但最近,跟踪热门电影《建党伟业》与《金陵十三钗》出版图书,却异乎寻常的多。近日,第八本《建党伟业》同名图书出版。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电影虽未上映,却也已经出现三个版本的严歌苓所著的同名图书。对于众多的电影同名书,经常买书的读者史远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实在搞不清到底哪一本是真正的"电影书",无从下手买书。  相似文献   

6.
金陵的救赎     
《金陵十三钗》原作者严歌苓说,南京大屠杀期问发生的8万妇女被强奸的事件,比屠杀更残酷。但大强奸的后面,有震撼心灵的大拯救  相似文献   

7.
2011年底,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新作《金陵十三钗》上映.相较导演近几年的作品,这部电影除了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外,也存有争议.应该说,《金陵十三钗》从一个特殊的群体视角以其华丽的视听手段还原了对那一场战争的残酷记忆.但是,当我们冷静思考时,发现影片女主人公玉墨的人物形象难以经得住推敲.特别是与原小说比较,更凸显出问题,值得探讨. 一、人物转化的起点:恐惧 1937年的冬天,南京城.野蛮的兽性与无边的恐惧弥漫了全城.华裔美籍女作家张纯如在其所著的《南京大屠杀》一书中记载了亲历这一事件的美国传教士明妮·沃特林为此精神崩溃,回到美国后最终自杀身亡.①然而更不幸的是,张纯如女士在《南京大屠杀》的中译本出版半年前也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刘峰 《中国档案》2012,(2):22-23
"我有一个办(buo)法,我替你去(key)!""对,姐姐(zei)们替你们去(key)!""小妹妹不要做傻(dai)事哎!"这是2011年12月15日晚6时,在南京公映的作为"南京大屠杀"题材,由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里,在孩子们欲跳楼求死时,玉墨等"十三钗"姐妹们的几句南京话,充满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中国与美国的战争题材电影都有了新的飞跃.文章通过比较中美战争电影新作《金陵十三钗》与《战马》,对两国战争片中的主题表现、主角构成、戏剧冲突、声画表现及美学风格的差异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中国战争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昨晚我又吃镇静剂了,”在采访严歌苓时,她告诉本刊记者。“吃得有点过量。后来心跳特别慢,还到医院去了。”严歌苓最近很火,新作《寄居者》的出版、《小姨多鹤》的拍摄和获奖、《金陵十三钗》的改编,以及早些时候担任电影《梅兰芳》编剧等等都使她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尽管如此,  相似文献   

11.
在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奖影片中,张艺谋以好莱坞叙事风格复制的《金陵十三钗》铩羽而归,这不得不使我们再次审视我国的民族电影在当下所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图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探析中国民族电影的叙事危机的形成原因,以及通过借鉴《一次别离》的成功叙事经验,从理论角度为民族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若干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张艺谋《金陵十三钗》为个案,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出发,探求悲剧艺术在电影中应蕴含的价值取向。毁灭中审视价值,苦难中升华人性,张艺谋脱离日常生活,借用历史场景绘写弱者以及民族的灾难,唤起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但毋庸讳言,电影中的苦难崇拜、传奇表达,过度的戏剧化冲突,反而是悲剧力量的削弱。  相似文献   

13.
张宁 《视听界》2012,(3):107-108
较为成功的电影配乐往往具有烘托电影气氛、塑造人物性格、交代故事情节等作用。我们在评价一部影片的配乐时,需要关注的是其是否具有较为完整的音画关系,即音乐与画面、故事、人物之间相互衬托、相互提升的互动关系。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一群秦淮妓女将代替一群女学生去赴死,离开前集体唱的《秦淮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电影《金陵十三钗》设定了几组紧密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通过对民族灾难下不同种族、阶级、性别的固有人性的解读,使叙事更加曲折、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通过对人物表层身份下隐藏的内涵进行探讨,促使大众重新审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现实,是对创新战争题材电影进行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饶黎  吴翔 《新闻通讯》2013,(10):36-38
2013年迄今为止的电影,还是中小片的天下。《北京遇上西雅图》制片成本投资不到3000万,国内最终票房5.2亿;《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投资5000万,票房过7亿。2011—2013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似乎遭遇了“大片瓶颈”时期。姜文的《让子弹飞》之后的大片几乎乏善可陈。2011年的《战国》、《关云长》、《武侠》、《白蛇传说》、《鸿门宴传奇》等都是投资过亿、明星古装大片,也只有《白蛇传说》勉强过2亿。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也是后力不济、虎头蛇尾;2012年的大片《一九四二》、《白鹿原》的票房同样差强人意。  相似文献   

16.
赵牧南 《新闻世界》2012,(7):303-304
在跨文化的传播中,特别是在美国传媒的传播领域里,《金陵十三钗》的女性"他者"身份的性别表征受到无视,甚至遭受了被建构的"性"的"神话"。这样的"神话"由何而来?本文认为美国传媒对于传播的"空间"的强权,使得他们对侵入自己空间的弱势文化的可以进行篡改,从而导致了传播的偏向。  相似文献   

17.
细节是新闻摄影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同文艺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一样,目的是揭示人物的个性,服务于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摄影一脉相通的电影,更是注重细节的突出展示。近期上映的《金陵十三钗》中,让人心情沉重、永不磨灭的一个细节——琵琶弦的刻画,那种姐妹情、民族仇的情节极大地冲击着观众的心扉。新闻摄影作品对细节的展示是为了更好地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8.
耿爱芹 《新闻世界》2012,(3):131-132
"南京大屠杀"作为电影的题材,仿佛永远不会过时。可能是其本身蕴含的苦难、悲壮、爱国,抑或是人性的东西息息相关的原因。《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是最近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两部影片。笔者试从第六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的这两部影片,结合伽达默尔的历史与偏见的关系,就两部电影之影像语言、思想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两部反映特定重大题材的影片,两位导演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为什么没有想象力?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想象力"是不是可以属于一个国家?它不是个人才华的专属名词之一吗? 可是,今日中国正在大兴"寄生性文化"创造.动漫产业仿制日本、电影产业仿制好莱坞、电视节目仿制所谓"欧美模式"、轻小说仿制欧洲和日本、儿童教育读物大量引自韩国,就连一位资深的出版创意人向我约书稿的时候,不忘记叮嘱我一句,记得看看最近欧洲市场流行什么题目……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从粗制滥造的《战国》到瞄准世界大奖的《金陵十三钗》,甚至勾勒国画的水墨与思考中国问题的学术,无不热衷于贩卖西货、拷贝创意.  相似文献   

20.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金陵百咏》提要:“《新亭》云:‘江右于今成乐土,新亭垂泪亦无人。’大抵皆以南渡君臣画江自守、无志中原而作,其寓意颇为深远。”按:曾极《金陵百咏》之《新亭》,原句为“江左于今成乐土”。《宋诗纪事》卷六十七据《方舆胜览》亦引作“江左”。“新亭”既在“金陵”,古属“江左”,不得云“江右”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