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中庸》"诚"的教育意蕴集中体现在"自成"与"他成"、"成己"与"成物"、"尊德性"与"道问学"这三组的对立统一中,通过研究这三组的教育意蕴及其现代价值,反映出"诚"的教育意蕴: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自然发展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既要帮助学生成长,又要帮助其成才;既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修养德行。一言概之:无论是"自成"还是"他成","成己"还是"成物","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人的成长都是生命的展现和打开,都是为了成全、完善和实现生命。  相似文献   

2.
在上题中,提出在《系辞传》和《文言传》中可辑出《易传子曰》独立成篇,并多方证明篇中所有"子曰"确系一"子"所"曰",且此"子"确为颜回之师孔子。又提出可从此篇中再辑出《孔子周易通论》精萃短文。从而为孔子与《周易》的关系至要至深提供崭新的有力证据。在下题中,从《杂卦传》列出一表,表明在56讼以上的14行皆能"二二相偶,非覆即变",而在57大过之下的后2行则成无序,显系错简。于是将其更改排列成新表,即使全文完整而顺畅,末段文字也据此作了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3.
理性与非理性盘绕交错,在人类探索史中相依相生。反乌托邦的经典《我们》虚构出的极限环境——绿墙内外,恰恰代表了"理性"与"非理性"。但是真理再向前一步便成为了谬误,理性蜕变成了非理性,而非理性也变成了理性。"我们"在理性与非理性的交错中失去自我。我们应该明确,现在的重要问题不是辨别理性与非理性,而是去探究人类如何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夹缝中存在。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往往表现出一种对文本公众意义的泛化,缺乏阅读主体个人独特的见解,使得阅读教学成了一个平淡无味的过程。这些痼疾最终汇聚成了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于无效,让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离学生渐行渐远。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理论走入了我们的视野。一、什么是"期待视野"理论"期待视野"指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文学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它直接决定着阅读  相似文献   

5.
河南方言中"中"有"成、行、好"的意思,本文疏理了"中"的几个义项,讨论了河南方言用"中"表示"成、行、好"的文化内涵.其中牵涉到中庸心理、对称的审美观、封闭心理等.这一研究折射出文化心理对语言的影响,反映出方言词可以揭示不同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发生于江户时代中期的"源太骚动"集中地表现了社会伦理道德与人类自然情感的矛盾。上田秋成根据这一事件创作了《男子汉物语》,并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出导致悲剧结局的正是封建的伦理道德,由此表达了他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蔑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7.
有位朋友去拜访雕刻家。他从一堆未经雕刻的树根中随意抽出一段,问:"这像什么?"朋友看不出像什么,便说:"树根呗。"雕刻家拿出刻刀在树根上雕刻起来。不一会儿,原本什么都不像的树根竟成了一匹呼之欲出的骏马。朋友问:"拿到一段树根,是不是你想雕什么就是什么呢?""不是的,雕刻前看树根像什么,像骏马就雕刻成骏马,像耕牛就雕刻成耕牛。如果像骏马偏要强行去把它雕刻成耕牛,不仅无法雕出像样的作品,甚至会完全毁掉一段好好的树根。雕刻  相似文献   

8.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密切的与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直接表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使它在形式或者内容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演变后的民歌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民歌"。这一词汇曾多次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中被提及和运用,虽然,新民歌的内涵与传统的民歌息息相关,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及不同的文化大背影下,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理解和文化传承使命。其中传统民歌与中华民族的各种灿烂文化的结合成了"新民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9.
<正>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15年时间里,发现学生们在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理解、分析时还是在讨论、交流时,亦或是在探索、发现时,大都能准确、清楚地解决问题。怎么一到习题解答时,就问题百出?明明是很简单的问题,怎么能出现让人不能理解的错误呢?找出正确的读音,一做就成了划掉错误的;写出反义词,一落笔就成了近义词;蜡烛写成同偏旁"火";"恩"与"思"能错好多年也……种种问题,让老师  相似文献   

10.
总集及《文选》录入作品的途径并非单一,还有从史书"剪截"一途,或"剪截"出可独立成篇的作品,或一并"剪截"出作品及对作品的介绍以成一篇。如此"剪截"的理论依据即是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谓的"别裁",其心理依据是读者对"知人论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一语双文"论在逻辑与方法层面存在问题。宜将"一语双文"发展成"双语双文",立足于交际来架构语文教育内容。如此,可构想出一系列语文概念和语文教育范畴,开辟语文教育研究的新天地;同时赋予语文教育以交际意识,显著提升其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2.
讲授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中一种,是被各级、各类教师运用最多的教学方法,也是受质疑最多的。这既反应出讲授法具备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在传统教育中根深蒂固,但也反应出讲授法被过度运用以后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讲授法也成了教师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探讨讲授教学法在电子信息等专业教育中的使用,并以《信号与系统》一课中的"信号的傅里叶分析"一节为例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专业学科如何办出特色?理论与实践怎样结合?学生科研怎么更有新意?华东交通大学理学院成立的"腾杰工作室",作为学生梦想的"孵化场"应运而生,一个个梦想在这里"破壳而出"。创建信息安全网站、成立校园研究所、研发校园软件系统……从一个人的努力到一群人的追梦,一个工作室成了大家梦想的"孵化场",孵化着校园里一个又一个年轻的梦。  相似文献   

14.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英语词汇的学习大体如此,英语词汇通常会被比喻成砌房子的砖头,可见英语词汇在英语学习中起到基石一样的作用。在教学中,本人发现:学生如果没有一定词汇量的积累,老师教给学生再多答题的技巧,学生都无法在考试时施展出自己的"功夫"。本人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思考,整理出高三词汇复习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留白"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观点。"留白"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留出"空白",它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国画给欣赏者主动参与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即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  相似文献   

16.
夏俐萍 《中国语文》2013,(1):64-76,96
"阿[a45]"是益阳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多功能语素。"阿"可以与指示词或量词结合成指量名结构,表定指或类指;"阿"也可以直接依附在几乎所有的名词性成分之前,表示定指、类指等功能。在"阿+NP"结构的基础上,"阿"进一步扩展出话题标记、领属标记、判断标记等多种功能。最后,文章认为"阿"来源于通用量词"只"。  相似文献   

17.
多年的高三语文教学让我深知,现代文阅读笔答题一直困惑着学生,他们总是在此部分失分较多,简直成了挥之不去的"痛"。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教学中特意进行了专题研究,经过与学生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阅读的原则与方法,现奉献如下:一.做题时应遵循的原则1、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  相似文献   

18.
在新历史主义的语境下,历史是由叙述构成的,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叙述,去尽可能还原出历史的原貌。本文主要针对莫言《丰乳肥臀》、陈忠实《白鹿原》中对历史的解构与对现实的关照进行分析,书中众生在历史的江河下经历苦难、自我造就,而所有的个体经历,都构成了个人对历史的感应;这种群体式的历史记忆往往能够在一众个体的并集里,概括出一种观察世界、人生的特殊角度,个体有各自的力量与意志,当个体形成集体,又更新生成出新的力量与意志;"大写"的历史被"小写化"成众多不同的样貌,平民化的、个体化的、多样化的历史重现,历史在文学中得以坍塌和重建。  相似文献   

19.
刘艳娇 《考试周刊》2014,(30):45-46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堂,是成功的课堂;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针对生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并评价预设,为生成铺路。当生成有偏差时就在补偏中认可;生成有错误,就在纠误中否定,从而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共同演绎出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20.
背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上,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这个练习的设计意在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分数的基本意义,通过思考动手在纸片上画出。这是一道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题目,此题的重要切入点是,只要将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就很容易找到它的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