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小D是“小同”而不是“小董”;阿Q是有辫子的中国人,小D是剪了辫子的中国人;小D长大以后就是另一个阿Q。阿Q在中国是不会死的。这样的命名,不仅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而且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2.
钱府照壁前,两个扭打的人互相揪住辫子,一个进三步,另一个便退三步.两个都弯着腰,顶着头,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仿佛两头后腿陷进泥里而继续顶架的牛.这一场“龙虎斗”的参战双方都是谁?读过鲁迅生先的《阿Q正传》的人大概都会知道,这是阿Q和小D.阿Q和小D都是贫苦农民,都是深受赵大爷所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的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那么他们为什么打起来了呢?就是因为其中之一的阿Q欺弱怕强,(当然,小  相似文献   

3.
"嘻!阿Q,黄辫子,癞痢头,儿子打老子,得得,锵锵,锵令锵!" "洋鬼子,小尼姑,哭丧棒,好玩!" 初读《阿Q正传》学生常处于一种幼稚心态,教师如何导读。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阿Q这一具有丰富内涵和世界意义的典型形象,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我认为,分层理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和学生应共同经历一个思想感情的深化过程,这种情感经历可分四个阶段,即:可嘲笑--可鄙弃--可同情--可深思。  相似文献   

4.
阿Q是鲁迅先生“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而塑造出来的经典文学形象,本来是许多碎片的拼合,我把这个拼合体支离开来,应该没有大碍。头“Q”大约是阿Q头部的象形:一个椭圆形的脑袋后拖着一条并不直溜的辫子。当然,阿Q头上最惹眼的具有标志性意味的绝不是辫子,而是那“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癞疮疤虽不至于“化脓时艳若桃李,结疤后光照人间”,2006.03倒也不值得过分渲染,因为这生理缺陷很犯阿Q之忌讳。不可不提的是阿Q的“见过世面”的眼睛,这眼睛见过城里人用葱丝煎鱼,见过城里女人走路时扭身子,见过城里“小乌龟子”搓麻将,还见过城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了阿Q是弱者中的强者:一是阿Q身上所带有的阿Q主义(即精神胜利法),而这种阿Q主义是弱者在暂时不能打倒强大的对手时用以保持心理平衡以便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二是在未庄社会里,阿Q首先觉醒,敢于向吴妈求爱;三是阿Q是未庄社会里首先向往革命并在行动上积极去寻找革命党的贫苦农民。阿Q比鲁迅笔下的其他贫苦农民如小D、吴妈、王胡、闰土、七斤、祥林嫂都先进。  相似文献   

6.
阿Q——歪传     
公元2000年1月1日,赵大爷成了未庄第一个买电脑的人,他也因此骤然大阔。四乡八里都来看稀奇。阿 Q 虽因“吴妈事件”被责罚永不能进赵府,但实在耐不住那分好奇,便和小 D、王胡同去。进得赵府,只见大院里摆了个大桌,上面一些大大小小的盒子和线。中间的大盒子表面有些花花绿绿的画。还有几个字,阿 Q 只认得是什么什么网。又见得假洋鬼子正与秀才咬耳朵,阿 Q 模模糊糊听到了“数字革命”几个字。“革命?又要革一轮了么?”阿 Q 有些不解。晚间喝完酒。又同别人乱吹诸如自己先前也有那电脑,只不过后来当了换酒之类的牛皮。阿 Q 照例踱回土谷祠。他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说不出的怒气一点点冒出来。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阿Q之名含义丰富,历来众说纷纭。兹将有关阿Q之名的几种解释罗列如下,以资切磋。 1.形状说。阿Q的圆脑袋后面拖着一条辫子,形状正像“Q”这个字母。Q就是以阿Q为代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国民的肖像画。这圆圈暗示国民的脑袋空空、愚昧无知。  相似文献   

8.
对于“阿Q”的命名,鲁迅先生的胞弟周作人曾作过一番解释:“阿Q本来是阿桂拼音的缩写……但是作者因为Q字样子好玩,好像有一条小辫子,所以定为阿Q,虽然声音稍有不对也不管了。”(《中国文艺》月刊1940年3月1日)应该说周作人的这番话是可信的。因为《阿Q正传》写于1921年,其时兄弟二人尚未交恶,朝夕相处常有切磋。这也就是说,“阿Q”这由一个汉字和一个英文字母组成的名字不仅仅是代表着某一人物的抽象符号,更是对这一人物形象作出的具象的描绘:一个圆脑袋后面拖着一条小辫子。而恰恰是这一条小辫子,不仅给我们传达出了特定时代的信息,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新文学中,阿Q作为被改造的"国民性"的一种文化原型被不断地读解、模仿、再创造,那些时常反思国人传统文化奴隶、创作中以人文关怀为终极关怀的作家有意无意地带着阿Q情结,独具个性地突出"改造国民性"的文学观念,塑造了当代小知识分子阿Q、小市民阿Q、农民阿Q形象,展示着阿Q原型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0.
也论阿Q     
一一说起阿Q,人们脸上就会情不自禁地浮起笑意。这种笑主要是嘲笑,同时也含有某种亲近。由于伟大的鲁迅,阿Q不仅在中国无人不晓,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一定声誉。罗曼·罗兰很早就对《阿Q正传》给予过极高评价。法国的剧团曾将“阿Q”,搬上舞台。电影《阿Q正传》的拍摄,又一次使国人瞩目、世界开眼。自“阿Q”问世后半个多世纪以来,评论文章洋洋洒洒,难计其数。“阿Q”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典型形象,进而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用语、成为某种象征、某个符号。  相似文献   

11.
阿Q突然做了个梦: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少年党,都拿着电脑电话线,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阿Q便一同去建网站……于是阿Q便醒了,忽然有点烦躁,不知是否天气热了的缘故。听说王胡、小D都跟了假洋鬼子,开了个什么网站。假洋鬼子现在叫做CEO,连王胡、小D的名片上也都印着副总裁,最近见了自己头抬得高高的。吓,什么东西!可自己现在手机、商务通、mp3,一个都没有,头上几块癞疮疤近来倒是愈发的红亮了。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这网络引诱了这么多野男人,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那些人一提网络,好像见了吴妈的大腿,就算挨竹杠也…  相似文献   

12.
“嘻!阿Q,黄辫子,癞痢头,儿子打老子,得得,锵锵,锵令锵!”  相似文献   

13.
阿Q读高中     
阿Q其人阿Q是什么人,全名是什么,我并不知道。只是大家都这么叫他,于是也跟着叫了,听说"阿Q"这外号是取自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  相似文献   

14.
在《阿Q正传》中,“小孤孀”曾出现在以下的场合:其一是作为曲名《小孤孀上坟》中的词被阿Q哼唱出来: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回家后想这是儿子打了老子,又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又是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了。其二是有一天吴妈正跟他谈闲天,阿Q心中就想“女人……吴妈……这小孤孀”,于是就下跪向吴妈求婚;吴妈因阿Q向她求婚而寻短见时,阿Q挤到人群去看热闹,心中想:“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于是就遭到赵大爷的一顿追打。其三,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阿Q临刑前,忽然看到了吴妈也在人群中,心中觉得自己…  相似文献   

15.
"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挣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鲁迅先生曾如是评价,《阿Q正传》作为一篇表现国民劣根性的小说充分揭示了深刻的"奴性"。小说的主人公阿Q即是要刻画的沉默的国民的"奴性"的代表。阿Q"奴性"的原因有二:一是外部环境,封建等级森严;二是几千年来不上进的国民性遗传下来的一个"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6.
朱永芳 《语文天地》2011,(19):60-62
《阿Q正传》以其深邃的思想、娴熟的技巧、独特的风格赢得世人的喜爱和赞赏,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者夏志清语)。大名鼎鼎的阿Q不仅是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的精品,还是揭示人类普遍心理弱点的精神典型。阿Q和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多次描写的“辫子”,像一个奇特的小道具,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及主旨表达等方面都起到了绝妙的作用。文章以此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8.
阿Q死后……     
“嚓”的一声,阿Q的人头落了地,尸体放在火葬场三天两夜都无人认领。但三天一过,教科文组织讨论把阿Q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这个消息立刻在未庄产生爆炸式效应。未庄政府立即召开三天三夜的会议,会上当即决定修建一座豪华大墓为阿Q安葬,并建一座博物馆,美其名曰“阿Q博物馆”。建博物馆的资金决定挪用教育资金。决定一传出,便遭到教师们的一致声讨,还动用了罢课这一狠招,但未庄政府不为所动,决定将其“决定”执行下去。然而,未庄政府还是比其他人稍微迟了一点。小D首先把阿Q头上的癞痢头皮取了下来。他把这些制成标本到处展览,并租借放大镜使…  相似文献   

19.
要说阿Q是“革命”的,恐怕要叫人笑掉牙。其实,换一个角度看阿Q,我们却不能不说,阿Q又实实在在是“革命”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写阿Q被洋先生的“哭丧棒”赶出后,接下去是这样两段话:他似乎从来没有经验过这样的无聊。他对于自己的盘辫子,仿佛也觉得无意味,要侮蔑;为报仇起见,很想立刻放下辫子来,但也没有竟放。他游到夜间,赊了两碗酒,喝下肚去,渐渐的高兴起来了,思想里才又出现白盔白甲的碎片。有一天,他照例混到夜深,待酒店要关门,才踱回土谷祠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