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网络文学影响的日益强大,其社会影响日益加深。当前许多文学网站推荐作品时表现出模糊道德伦理界线、远离现实与崇高的不良倾向。究其原因,直观看是文学网站逐利所为,深层原因则是后现代消费文化影响所致。文学网站改良应基于经营产品为虚拟精神产品这一特殊性,执守其社会责任;立足于长远健康发展,恪守文学的基本标准,建立“内容为王”的经营理念;针对竞争激烈、经营模式趋同现状,运用CIS策划,提升文学网站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文本的细读,认为其在对消费社会进行总体性分析时,始终贯穿着对文化的关注和分析。他认为“符号消费”背景下的消费社会的文化,以商品和媒介的形式存在,主要表现出平面化、日常化、同质化、非现实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化寻根”小说既是国际国内的文化思潮冲击的结果,又是文学自身逻辑演变的产物。它或从民族与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发掘民族文化积淀,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撑,或从民间文化的历史遗传中探测现实生存的文化秘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寻根”小说是渗透着当代意识的民族寓言,它所采用的文化视角扩展了文学表现的角度和领域,促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元文学景观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勒不同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终结”论论述的对象主体——文学——只指高雅/精英文化文学,并奉“崇高”为其惟一或主要的美学内质与特征;而且,布鲁姆认为文学“终结”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诱发和导致文学“终结”危机的原因,不仅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文化消费产品的风行),而且还来自文学内部。他指出,文学的衰落与消亡主要指的是高雅文化文学的终结,而大众文化文学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急遽繁殖、复制和扩张,和它通过经典化的文学制度以及文学教育体制对高雅文化文学的挤压、替代,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是导致高雅文化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些来自文学内外的诱因,他是极力反对的。布鲁姆反后现代美学的“文学终结”论有其局限性,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与社会变迁加速形成“文化反哺”类似,网络时代到来后又出现了精神文化变化速度快于物质文化的“反文化堕距”现象.在“反文化堕距”现象的作用下,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压缩在同一时空,人们的社会期望、参照群体都会高于现实的社会地位和所属群体,这种现象对经常上网的大学生影响尤其明显.通过提出“反文化堕距”的概念,以消费为切入点,探讨虚拟与现实空间中大学生的角色冲突,为新生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虚拟空间,大学生体验另类角色导致奇异型消费,认同上移而超额消费,参照群体超越现实发展阶段引起焦虑型消费.在现实空间,大学生是消费的转嫁者、非职业者和学生等角色.虚拟与现实空间不同的角色规范和扮演实践,使大学生产生了角色冲突.在构建平和理性的社会前提下,学校回归公益性,提高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和撷取能力,才能使他们形成合理的认同,正确地锚定参考群体,使期望与现实基本契合,消除“反文化堕距”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党制订的“双百”方针 ,虽然在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学消费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进入新时期以来 ,面对低劣的文艺作品充斥市场、败坏社会和腐蚀风气的杌陧局面 ,必须修正文艺政策 ,从宏观上进行调控。首先在“双百”方针的基础上增加“重点扶持 ,主次分明”的内容。其次要运用经济杠杆 ,抑制物质消费过热和文学消费中低层次文学消费过盛的倾向 ,对精神文化消费、尤其是高质量的文学消费给以保护、扶持。再次 ,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进行宣传引导 ,浇灌“佳花” ,遏制“劣草” ,提高群众的鉴赏能力 ,把群众的文学消费引导到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上来  相似文献   

7.
台湾文学名刊《丈讯》的“编辑室报告”既是言情的窗口,又是载道的园地。《文讯》的办刊方针通过“编辑室报告”得以进一步的呈现,它站在民间立场,为丈学发声、为文化建言,扮演了文学守卫者、文化建设者的鼓与呼的角色,成为文学人的联络处、信息站和文学风向标;它的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越位出文学文化本位,呈现“干预政事”和建立媒介“文化领导权”的特点,在台湾文坛构建了准“文化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8.
身体叙事的文学“人性论”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与人性,这似乎是一个难以了结的话题。回眸二十多年的文艺思潮史,充满着林林总总而纷繁复杂的理论和实践,令人倍感眼花缭乱。但总的趋向凸显出在深厚而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色彩中逐渐剥离出一个赤裸的人性来.以此作为文学的栖息之地。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文学创作中的“欲望化”叙事,“躯体语言”书写、“下半身”写作的兴起,一部分人关于人性的解读走向了最后的简明——人性即人的肉体性。“下半身”写作的文学与文化姿态,昭示了当代中国文学界与文化界对待与书写身体方面的几个典型文化症候。审视当下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对文学的“人性论”进行严肃的反思与省察,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歌德第一个明确提出“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将这一概念引入他们的文艺理论思想体系,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准确地阐明了文学发展过程中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整体能动效应关系。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论说,赋予我们更为开阔宏放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朱中方 《教育与职业》2006,(33):189-190
我国逐渐步入消费社会,电子媒体和图像文化日益繁荣,而文学,尤其是经典文学却日渐式微,这不利于大学生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增强。高校应根据消费文化的特点,改变文学教育模式,加大文学教育力度,真正体现文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消费文化时代的读者作为消费主体对文学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把握接受理论以读者为中心的主旨,并以此来再造消费者的消费激情,提升消费者的文化品味,在消化文化时代背景下仍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一直未正。面多视角地对“祠堂”进行过深层文化透视。以各个时期有关“祠堂”的经典文本,清理和剥离出20世纪乡土作家对乡村看取视角的几种基本模式:即20年代以鲁迅为先河的文化批判视角,30年代社会问题剖析小说的社会政治经济视角,40年代到十七年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视角,80年代的多维文化视角。探讨制约着看取“祠堂”视线的诸多文学因素与非文学因素,借此获得对20世纪我国乡村认知与言说历史的某种程度上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3.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时代文学特征的集中概括。由于建安文学产生于动乱流离的社会背景之下,所以,有些研究者便认为:“建安风骨,实际上就是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甚至提出:“只有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才能表现出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粤港澳文学中的海洋族群书写依托疍家独特的人文现象及其活动场景展开。这类作品由船出发,立足多重视角还原海上“在场”氛围,围绕独特的“船家”空间体验延伸海洋情感,聚焦“别船上岸”场景联动海洋身份追问,塑造出“族群式的”典型海洋人物形象,彰显出粤港澳海洋文化的传统魅力及丰厚底蕴,展示出立足现实的多元思考,为当下提供了区域文学书写、海洋文化传承创新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5.
《春宴》表现了安妮宝贝式的“小资文学”的“精神内核”是在当下时代与消费社会合谋,其“时代局外人”姿态恰恰深深融人了时代意识形态建构之中。而物质性细节刻意营造的情调传达出的准意识形态,是作家在严峻现实面前对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建构,是对一代人生活经验的简化。读者被其营造的虚假景观控制并导致主体的“内部殖民化”,主体革命潜能与反抗资本异化可能性的丧失。《春宴》预示了“小资文学”的“贫乏时代已来临”。  相似文献   

16.
绿春县西然村哈尼族“连山节”仪式近年来的变迁,体现出风险社会背景下“村寨主义”集体祓除现实不祥的努力,并具有规范社会道德及凝聚村寨力量的重要意义。连山节获周边多个村寨效仿的事实反映了“村寨主义”具有的社会开放性与文化包容性。村民集体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围绕解决现实问题开展创新,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在社会转型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形成的 ,因而表现出了鲜明的现实品格和人文关怀精神。它既是对“改革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超越 ,也是对“新写实”的纠正和批判 ,同时也是对先锋文学的反拨和扬弃。因而具有关注现实、反映人生 ,贴近社会、抚慰民众 ,暴露弊端、批判丑恶的现实品格  相似文献   

18.
王昭君是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典型。作为“历史昭君”,其和亲壮举被传为佳话;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丰富而复杂:历代文人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驰骋想象,大胆构思,从各自不同的人文视角,以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文化昭君”,从而使王昭君从单一的历史人物发展为多元复合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象,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在众多“文化昭君”形象中,尤以“昭君怨”、“昭君辱”、“昭君刺”、“昭君幸”、“昭君赞”五类为多,其中蕴涵着不同时代与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民族心理、价值取向、情感心态以及文学发展状况等多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出版和消费社会文化共同向文学的渗透,对文学消费产生明显的影响,文学消费呈现新的特征。本文立足消费文化潮流,结合数字出版,探讨当前文学消费的个性,以及运用数字出版技术带动文学消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社会转型、知识分子身份分化等造成文学精神的衰变,进而影响到对现实的介入,精英作家对历史发言的气魄大于对现实发言的勇气。新世纪“现实主义”思潮对底层文学、都市文学和知识分子题材文学的干预停留在道德、消费、戏谑的价值立场。新世纪底层文学中部分作品带有康德道德哲学意味,爱情题材作品中出现某些回归爱情本体的迹象,带有宗教精神倾向的作品表现出欲望化时代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