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利益格局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会产生一些不同意见。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在人民群众中也会引发一些不满情绪。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让人民群众把意见和情绪释放出来,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避免这种情绪的积淀和突然爆发。同时,舆论监督可以起到提醒、告诫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播》2007,(11):1
3.坚持依法依规开展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和采编人员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认真遵守《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中宣发[2005]16)文件规定,不得以舆论监督之名从事非法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材料、认真核实情况、听取各方意见,  相似文献   

3.
罗朋 《新闻知识》2005,(12):10-12
新闻舆论监督属于新闻传播活动范畴,同时又是公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具体方式,因而,实行新闻舆论监督一方面要遵循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还要依据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其他社会规范,而这些基本规律、法律制度及其他社会规范就构成了新闻舆论监督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公众利益原则、真实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政治性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如今的大众传媒从业人员中,“舆论监督”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实行舆论监督不是我国的独有产物,而是中外传媒的共性。社会主义新闻传媒和资产阶级新闻传媒有许多不同,但在坚持真实报道、坚持批评揭露的传媒品质和传媒功能方面,却有着惊人相似之处。这主要是因为,真实报道是传媒的立身之本,批语揭露是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的主要功能之一。当然,两种传媒由于所有制不同,其价值观念和运行机制不同,仍有许多重要的区别,就舆论监督功能而言,资产阶级新闻传媒以“社会第四权”自居,声称同立法、司法与行政三权分立,以站在纳税人一边,揭露权力的黑暗为其最大功能。而社会主义新闻传媒则把自己的职能建构在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一致的理念上,  相似文献   

5.
舆论监督是以新闻报道手段对社会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方式。它构筑了一道无形的“防火墙”,通过舆论监督的实施可以调节社会矛盾,体现公平与正义,维护公众的利益,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整个社会能够健康发展。从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看,我们一直强调处理好“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一元化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主体多元化、利益多样化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担负着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社会利益大于经济利益。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我们坚持的影响是政治方面的保证,而不是市场或者商业行为的保证;应该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而不  相似文献   

7.
省级党报在受众阅报中有边缘化倾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改革的途径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积极开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舆论监督.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要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下功夫,以使舆论监督满足各阶层受众的需要,满足读者知情权和利益诉求,唤起其阅读党报的兴趣,使党报的舆论引导功能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的一项神圣职责。如何搞好舆论监督,更好地为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服务呢?笔者认为,舆论监督要做到帮忙不添乱,要着眼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要做到这一点,新闻工作者在开展舆论监督时要有“三心”,即公心、真心、细心。  相似文献   

9.
在利益多元化和博弈化时代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存在着困境,而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在于新闻传媒在表达弱势群体权益方面存在着不足。这种不足体现在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失声和失语、刻板印象和显示公平、缺乏人文关怀和维权能力不够等方面。为此,新闻传媒要成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必须在培养敏锐意识和理性表达、增开渠道让弱势群体发声、采用平民化视角和增强人文关怀及其强化舆论监督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对社会丑恶现象和党内腐败现象实施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权利和义务。离开舆论监督这一基本功能,新闻媒体就会失去亮点,失去观众和读者,失去生机和活力。新闻工作者一定认清自己的社会职责,勇于拿起舆论监督的武器,对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与现象进行  相似文献   

11.
批评与守望——舆论监督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羽 《传媒》2008,(6):68-69
舆论监督是中国现今最流行的公共话语之一。在英语中,关于舆论监督的类似表述为“watchdog role of the media“,意思是“媒体的看门狗作用“,也就是说媒体要维护公众的利益,看好公众利益这个“门“。这就意味着,舆论监督这个词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公共领域政策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我国,  相似文献   

12.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隐性采访对危害社会和公众利益行为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但把握不好又会伤及媒体自身,甚至影响记者总体的职业公信力。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訾某虚构举报人,备面粉、肉馅、纸箱等道具.自编自导,用自己的家庭DV机拍摄并播出“纸馅包子”。最终使这次隐性采访的“舆论监督”沦为震惊全国的假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媒体为求生存以舆论监督为手段进行创收已不是什么秘密,而"兰成长案"所引起的争论说明了媒体的社会功能绝不能受到经济利益的侵蚀.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是新闻记者反映人民群众呼声。抨击、抑制社会不良现象,维护党的形象和人民利益的一项神圣职责。作为地方党报,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净化社会风气,帮助改进工作,促进地方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地方党报开展舆论监督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实践中既要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导向,又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舆论监督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国的舆论监督有了很大进展,许多新闻传媒及其工作人员,为了维护公众利益和法律尊严,坚持运用舆论监督手段,对党内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进行揭露批评,以扬善抑恶,扶正祛邪。但由于种种原因,新闻工作者及其新闻载体因此也被卷入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6.
刘黔明 《新闻窗》2007,(4):111-112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对社会上一切有悖于党纪国法的腐败案件和其他有损于人民利益的人和事进行曝光,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权力制衡和反腐败斗争最重要的手段,这是因为贪污腐败为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它从来就是一种在黑暗中进行的肮脏交易,最怕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批评性报道采写难,这是人所共知的。被批评,对象因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对新闻媒体的批评存有抵触情绪,不仅不愿意配合采访,甚至想尽办法对抗新闻舆论监督,设置种种障碍阻挠记者采访、发稿,更有甚者对记者采取威胁恐吓的手段。那么,怎样采写好批评性报道呢?笔者总结几年的采访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8.
金鸣 《新闻三昧》2006,(3):27-28
近些年,新闻媒体由于舆论监督报道而成为被告的事屡见不鲜。有的媒体为了减少新闻官司,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采取模糊被批评对象的名称办法,记者隐去真名采用化名。这看起来明哲保身,实则失去了直面真实的勇气,这种办法并不是媒体自我保护的最佳方式。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记者的法律意识,不当“新闻裁判”,使舆论监督报道更加客观、准确,才是最佳方式。一、真实准确多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舆论监督的力量所在。从新闻司法实践来看,舆论监督报道的纠纷往往是由于报道不实,用词不当,内容违法等方面所引…  相似文献   

19.
明杨 《新闻前哨》2002,(12):23-23
一问:搞舆论监督就不是讲党性讲政治吗?党报姓“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新闻舆论必须完整地置于党委领导和调控之下。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不能说实行舆论监督,开展批评性报道,就是不讲党性、不讲政治。其一,党报的舆论监督是代表党委在开展监督,因此只能是姓“党”。党报是党委的机关报,是党委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引导舆论的工具。这是党报的特性。失去这一特性的报纸就不是党报。反之,只要是按照党委的意图行事,无论是表扬性报道还是批评性报道都是姓“党”的。其二,党报开展舆论监督是置于党的领导之下的,不是在发表“自…  相似文献   

20.
孙红 《新闻界》2001,(4):47-47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赋予其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庄严使命,是人民交给新闻媒体的一项神圣任务,也是新闻工作者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由于舆论监督在揭露和批评丑恶现象、腐败行为、不正之风及在扶正祛邪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保护了党和国家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不仅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然而,作为党的喉舌的党报,舆论监督并不是其宣传的目的,而是手段。它的目的是通过媒体对那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行为及现象的曝光,引起有关部门和决策者的重视,使问题得到解决,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