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汉语中“忍”字,人们有一个形象的释义,即为“架在心上的一把刀”。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忍”.实质上就是精神自虐,也是对于社会的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2.
郭小娟 《文教资料》2009,(36):6-6,30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忍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典籍中包含了丰富的忍文化言论。《忍经》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忍”的书,从《忍经》可以窥见中华忍文化之一斑。因而对于《忍经》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人们对于《忍经》还很陌生.本文从各角度对《忍经》的“隐形埋名”与成书缘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古典文学存在着“从情—忍情”这样一种抒写模式。从情使得文学朝向情感抒写方向突张,而忍情则使奔突的情感得以回旋。文学正是在“从情—忍情”这一结构中,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依托。当这一结构处在平衡状态时,文学既能显示出她所葆有的礼乐醇雅,又能透露出她所苞育的情感芬芳。“从情—忍情”这一结构的拈出,使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古典文学情感抒写的复杂历程,对于当下文学创作也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忍”是中国古代文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对于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建构与文化人格的塑造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忍”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忍”不仅散见于诸家之典籍,而且有专门之经。”忍”在语义学上具有正反兼容性,属于美恶同词,即又兼行止,“忍”作为一种伦理规范,本身具有精槽并蓄的杂糅性;在具体运作中产生了变异性,“忍”在近现代东方文化中仍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情境导引,让学生畅所欲言。   触景生情,人人皆知。为学生设置一个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写作文,这是语文老师的良策。   例:《说“忍”》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谈一个话题,什么话题呢 ?我班两同学在她们的叙评日记中都提到了使我很佩服的一句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在前几天,我发现我们班有几个男同学在手臂上写了一个“忍”字。××同学你为什么写个“忍”在手臂上 ?  生:因为我爱在上课时开小差,看到“忍”字后,立刻“忍”下来,专心听课。课外学习时,我如果要偷懒,一看“忍”字,“懒…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古灵精怪的死党已经很头痛了,如果她还是女生,还只能“好男不跟女斗”,如果还是青梅竹马,那就只有忍,忍,忍了!  相似文献   

7.
“零忍受”策略始于美国。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校园禁枪法案》,该法案严禁校园内一些容易导致伤亡的枪支、弹药等危险物品。此法案要求各州针对学校的安全与纪律制定“零忍受”策略,以开除那些违反该法案的学生。于是,各州、县、区相继出台了适应本地学校的“零忍受”管理策略,用来应对学校里出现的包括持枪在内的一些反社会行为的事件。后来“零忍受”策略所涉及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以至于后来,凡是破坏学校安全、严重违反校纪的学生都以“零忍受”策略来处理。随着该策略在美国的普遍采用,校园治安状况有了明显好转。然而该策略在执行过程中也遭到来自于各方的批评,因为大批被学校开除的学生,整日在社会上游荡,造成了更多的动荡和不安定。为此,美国各州的学校纷纷对“零忍受”策略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并发展成为提前根除危险的预防性策略。该策略逐渐被他国效仿,不少国家也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更适应本国和本地学校的“零忍受”策略。  相似文献   

8.
“忍”当解作“岂忍”“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本注“忍”为“竟忍心”。此注有悖诗作原意。徐仁甫《广释词》:“忍犹‘岂忍’,那堪也,争耐也。反诘句,词首增‘岂’字,句末多省‘乎’字。”例如:“杜甫《丹青引》:‘忍使骅骝气调丧’,言岂忍使骅骝气调丧乎。”又“《奉送崔都水翁下峡》:‘别离终不久,宗族忍相遗?’谓岂忍遗族  相似文献   

9.
“势”范畴是由书画理论进入文学批评领域的。王夫之论“势”,强调“心神忍力”的修养和“缩万里于咫尺”的意境,他透过诗作评论展现出来的“势”理论,比前人更具体、更具操作性,主张通过“忍”来取势,则是王夫之在这个问题上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零忍受”策略始于美国。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校园禁枪法案》,该法案严禁校园内一些容易导致伤亡的枪支、弹药等危险物品。此法案要求各州针对学校的安全与纪律制定“零忍受”策略,以开除那些违反该法案的学生。于是,各州、县、区相继出台了适应本地学校的“零忍受”管理策略,用来应对学校里出现的包括持枪在内的一些反社会行为的事件。后来“零忍受”策略所涉及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以至于凡是破坏学校安全、  相似文献   

11.
“忍无可忍”这个成语意义的源头是“忍之无可忍”,形式是借鉴汉译佛经的“忍不可忍”之后类推而成的。踏踏实实阅读第一手资料、仔细深入地分析文献例证。是保证溯源准确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忍即是不忍     
鲁迅先生的诗作《惯于长夜过春时》有这样一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此句意指不忍心看到青年朋友流血牺牲,“忍”字译为“不忍心”。对此,有的同学表示不解,明明是“忍”,为何要理解为“不忍”呢?  相似文献   

13.
一本全国统编的中专语文教材在注释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诗句时,把“忍”字释为“忍心”。也有选本把“忍”字注为“强忍悲痛”,与前一种注法大体相同。对这样的注释,笔者认为很值得商榷。 我们认为把“忍”字释为“忍心”或是“强忍”之意于情于理都不相合,谁会“忍心”看着“朋辈成新鬼”呢?笔者认为这里的“忍”字应该用“反训”法释为“不忍”才  相似文献   

14.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里有首旧体诗,它的第三联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有人把前一句释为“忍痛看着战友们被反动派杀害。忍,忍痛。”这样解释恐怕不够确切。“忍”这个词,在这诗句中如果作“怎忍、岂忍、不忍”解,全句释为“怎忍看着战友们被反动派杀害”,这样似乎更吻合作者所表达的极度悲愤之情,且跟下句的意思紧密连贯。又课本中的《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下句里的“敢”,作“岂敢”解,全句意为:我们征人岂敢申诉心中的愤恨?把“忍”、“敢”解释成“岂忍”、“岂敢”,这是对一个词用它的相反的含义来解释,在古汉语中叫“反训”。  相似文献   

15.
“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普遍流行的概念.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忍”的特质.对中国人而言,“忍”的心理与行为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之“应然”且亦是一套“实然”的社会心理现象.“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积淀的结果,有其特别的心理内涵与心理机制.作者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忍”的心理和行为作一中国文化上的溯源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这是我指导学生以“忍”为话题进行写作时写的一篇下水示范文。该话题可见于《读写天地》2003年第八期,话题如下:中华民族是一个倡导“忍”的民族,但人们对“忍”历来就有争议。成语中既有“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又有“忍无可忍”等等。你是怎样看待“忍”的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看法或感受和信念,也可以编故事,寓言等。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相似文献   

17.
谈“忍”     
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自古君子善忍,有“百忍成金”之说。《国语》记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为了雪洗亡国之耻,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率三千越甲灭掉了吴国。这个历史故事也正说明了忍的理性光芒。那么“忍”到底有何意味,是什么意思呢?一种人认为“忍”就是为了保全自己,欺侮不还手,辱骂不还口,顶得住侮辱,才叫忍。另有人  相似文献   

18.
小忍     
小姨的孩子叫谋,字小忍。典出“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古语,不过是反取其意。姥姥嫌哕唆麻烦:“谋就谋呗,还字什么小忍?”“他脾性太急躁,起个小忍的字救救!“小姨的担心一点儿也不多余,谋子身上的“小不忍”已大有不可遏制之势。别看他只有三岁半!  相似文献   

19.
以上4例中,加点的“敢”、“忍”、“堪”、“好容易”都表示否定,意思分别是“不敢”、“不忍”、“不堪”、“好不容易”。如果单照字面理解,就会出错。课本将“忍看朋辈成新鬼”注释为“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杀害”,这是不对的。“忍”应是“不忍心”.正因为不忍心眼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杀害,才“怒向刀丛觅小诗”,即用投枪、匕首似的笔,与敌人作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有些词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不仅不符合全文的语境,也不学语符合作者的情感。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一首诗,其颈联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如果我们单从字面理解就难以相信了:鲁迅怎么忍心看“朋辈成新鬼”?鲁迅开始用的不是“忍”而是“眼”。原来作者改“眼”为“忍”字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自己对因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青年而产生的难以抑止的悲愤之情。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忍”是“不忍”之意,全句理解为“哪里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所杀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