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是人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所谓改革。即统治者运用政权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和平变革和调整。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不断发展,受制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必须前进,生产关系前进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上层建筑也必须相应调整和改变。本专题着重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进行梳理,以揭示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改革是人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所谓改革,即统治者运用政权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和平变革和调整。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不断发展,受制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必须前进,生产关系前进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上层建筑也必须相应调整和改变。本专题着重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进行梳理,以揭示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不只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还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这一根本矛盾制约决定着前两个矛盾。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诸多现象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孙显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于矛盾的运动,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具有能...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中,毛泽东注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作用,认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只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并采用了在生产关系领域不断变革和在上层建筑领域“继续革命”的方法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出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认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是体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体制,相应地邓小平采取了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7.
社会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又矛盾又统一的过程中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改革过时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就是首要的任务。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但也有不适应的矛盾时,人们就应首先维护新制度并利用它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同时又进行改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关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构想。这些主张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史上,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商鞅变法,曾遭到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儒家的反复攻击。在深入进行批林批孔的斗争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认真研究商鞅变法,正确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的斗争。我国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就是在社会生产力已经向前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急剧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正在形成的情况下,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阶级起来改革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 ,笔者拟就矛盾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举隅 ,以期对此作点探讨。一、运用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剖析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要求的规律是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 17——— 19世纪中期 ,在西欧 ,一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必然导致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 ,这就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而且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的、最基本的动力。因此,认真研究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12.
宏观考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探索社会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大层次,以及以生产关系为中间环节构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系统最高层次的宏观结构、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社会系统实现整体涌现的客观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等级层次结构性是社会系统产生复杂性的重要来源。主观能动性、上层建筑反作用是使社会演化过程中出现不平衡性、曲折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物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政治上层建筑既不能超前于经济发展 ,也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 ,而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其发展。这就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当前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再也不能缓行 ,再也不能“过敏” ,再也不能向后推。否则 ,我国现有政治体制不但…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在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的命题之前就应当确立的理论前提;把存在的旧社会的残余和新制度的不完善因素、以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随社会的发展出现相对落后的因素等,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矛盾并成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因,是对矛盾极其狭隘的理解,并混淆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区别;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作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加以解决的,则否定了共产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只有在承认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承认生产力是根本标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保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能够真正适应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而不致陷入主观随意性。”这一论述对于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深入研究生产力标准的内涵及其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生产力发展有其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有意义的。生产力发展的特点主要有:第一,生产力发展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牛产关系的推动与制约,这是从总的方面来说的。但另一方而,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其内在动力,即内在矛盾。因为社会生产本身包括着多种、多层次的关系,从而有着多层次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生产的第一层次的矛盾,它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受着生产关系的制约,表现为社会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内部矛盾是社会生产第二层次的矛盾,它  相似文献   

17.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经常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客观上必然要求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或方面进行改革。但是,如何进行这种改革,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改革观。一是坚持马克恩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他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其目的在“改革开放”的口号下,复辟资本主义,搞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18.
法国的社会到了十八世纪,资本主义的新生产力要求自由的发展,而封建主义的旧生产关系,却成了这种新生产力自由发展的严重障碍。因之新生产力和旧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愈趋尖锐化。这样一来,使得旧生产关系本身,以及作为维护这种旧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中种种的旧制度,成了过时的、不合理的东西了。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法国于是有一些所谓启蒙学者的先进思想家,应运而起。他们对于这种旧生产关系本身,以及作为维护这种旧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中种种的旧制度,首先加以严正的批判。他们所利用的理论武器,大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的理论主线是当今我国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正确地把握这条主线,并恰当而紧密地联系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就能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际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并克服与澄清错误认识。比如,我国的改革本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有些学生却总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为了摆脱自身的危机。我们的《社建》课就按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三者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这一理论主线的要求,考察和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历史进程——首先进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然后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以后自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在现阶段,就必须调整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帮助学生比较具体而深入地了解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也澄清了所谓改革是摆脱危机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20.
改革是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历史上新兴的阶级和比较开明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政权,都曾进行过大大小小的政治、社会改革。改革,是社会新陈代谢的催化剂,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