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字“老师,‘恐惧’这两个字怎么写?”一位老师在操场上匆匆走过,一位学生追在后面问。“就是‘恐怕’的‘恐’,‘工具’的‘具’加个竖心旁。”“老师,‘恐惧’两个字怎么写?”在另一个场合,又一位学生问。“‘巩固’的‘巩’加个心字底就是‘恐’,‘惧’就是‘具体’的‘具’加个竖心旁……”这是笔者有意安排学生做的一次“问字”游戏。在教师潜意识主导下,“脱口而出”回答学生。从学校领导,教研员,语文、数学等不同专业与岗位的十多位老师的回答,只有两次的答案里有“恐龙”的“恐”。答案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但“‘恐龙’的‘恐’,…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十七页,“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定义为:“改写的时候,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或‘亿’字”。对这一定义,我认为不妥。这一定义认为:“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这一提法不准确。  相似文献   

3.
一次参加课改研讨会.当笔者谈到“尊重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之重要性”时.一位年轻地理教师突然抛出一个问题:“我在讲到‘撒哈拉沙漠’这一节时。有个学生问‘沙漠里为什么全是沙子’.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试问.  相似文献   

4.
据说,某学生作文,喜欢用“而”字却又用得不恰当,于是,老师给他写了一则评语:“不‘而’而‘而’,‘而’而不‘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另一位学生写日记:“天亮了,起床了,吃饭了。上学了,下课了,放学了。回家了,吃饭了,睡觉了……”针对这篇日记,老师给他的评语是:“该用‘了’不用‘了’,不该用‘了’尽是‘了’;‘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以后少用‘了’!”两则评语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幽默委婉地批评了学生滥用“而”和“了”的错误方法。笔者无暇考证这两则评语的真伪,但却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那…  相似文献   

5.
冯萍 《教育文汇》2004,(11):37-37
“从来没有想到当了10多年学生的我,竟然也当起了‘老师’。在‘学生’(同学)的作文本上‘朱批’起来,太有意思了,这一年,我不仅批阅了十几篇作文,更重要的是认认真真地‘精读’了十几篇文章.学到了十几位学生作文的长处……”这是一位学生以“互批”“互评”作文为话题写的作文中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6.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7.
开心乐园     
问 路一对父女在大街上散步,一位乘车的先生从此路过,向那对父女问道:“请告诉我,我现在是在什么地方?”女儿忙说:“多奇怪,您不是正在自己的车里吗?”◎供稿/苏婉蓉广西百色市福利院居民楼二楼左(533000)高兴的虚字眼一位先生给学生讲《论语》,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时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说’,高兴;‘乎’,虚字眼。”讲完先生问道:“你们听懂了吗?”“懂了!”学生回答。先生指着一位学生说:“那你连起…  相似文献   

8.
上完“用字母表示数”,课中“神奇的数学魔盒”一环节后来被很多同题课堂借鉴,以至于一位朋友开玩笑说:“在全国,‘魔盒’比‘柳小梅’出名。”下面是这一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9.
<正> 湖南省安化县大福公社乱石大队文化夜校灯火通亮。一位长辫子女青年正在组织学员听写生字。学员被一个“漏”字卡住了。台下一位站着的男青年连忙启发::“外面有‘水’,‘屋’底下有‘雨’,这‘雨’哪来的呀?”学员们心领神会.一个个沙沙地写起来。……  相似文献   

10.
某“核心期刊”曾刊出一篇文章,在评析了几个误用“蔚然成风”感情色彩的例句后指出:“还有一些褒义成语,也常常被误用成贬义的,如‘东山再起’、‘雨后春笋’……”我们正在使用的一本2011年高考教辅书,在谈到“正确使用成语”“从色彩上辨析”“褒贬”时,有这样一段解说:…始作俑者’比喻……含贬义;‘东山再起’指……是褒义;……”  相似文献   

11.
李卫俊 《江苏教育》2000,(12):33-33
听完某老师《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一课时后,有位老师提了这样一个意见:“这节课字训练的力度不足,比如说‘为了……为了……为了……’;‘只要……就……,只要……就……’。”在这堂课上,让学生理解三个“为了”之间的关系,我赞同,但要马上安排造句训练我觉得欠妥。课中安排造句训练,一定要根据课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12.
近读两文,均关乎《鸿门宴》末句“立诛杀曹无伤”之“诛”: 一是李鸿川、居子良《透过语言表象感悟深层意义》。该文所呈现的“为什么是‘诛杀’而不是‘杀…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开门见山道:“同学们……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也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自我鉴定     
自修时分,老班揽着一叠类纸物体,杀气腾腾地闯进安静的教室。“同学们……”老班深深吸了一口气,似乎在努力克制着自己,一刹那,一阵阴森而诡秘的气氛笼罩全班,我们艰难地咽了咽淀粉酶。“……我手上这些是你们昨晚交上来的‘自我鉴我认为很有必要读一下……“鉴定的要求:写出优点不足,字数200以上,仅此……”老班扫了全班一眼,你们写得太不像话了!例……”他拿起其中一份。“在‘任班或团何职务’这栏,你如果不是班团干,你大可以不写,可你们为何要填上‘CEO’、‘市长’、‘外交部发言人’……”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这里有位同学,他的…  相似文献   

14.
<正>初识“大块头”这学期幼儿园新投放了一批大木箱、人字梯、木板支架等材料,幼儿早晨一进幼儿园奔向东操场显得异常高兴。姚姚说:“这个是梯子,它打开后我们能爬上去摘橘子。”昊昊指着蓝色的大木箱说:“这是什么?它怎么会有这么多洞呢?”萱萱说:“这些是‘大块头’,里面还有‘小块头’呢!”月月说:“我们快把‘大块头’搬到草地上玩吧!”幼儿和“大块头”的游戏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语汇·词汇·词偶翻报纸,在《品味生活》栏里看到刘心武的一篇随笔,前三段头一句里都用了个“语汇”这个词,竟没有一个用得对。当头一段不长,照录如下:“北京街巷这几年涌现出一大批新的语汇,这些新俚语通过各种传媒特别是‘京味电视剧’流向了四面八方,以至某些在中国学汉语的‘老外’也张日闭口就是‘大款’、‘大腕’、‘侃爷’、‘面的’……”(中国青年报,’93.11,20,5版)接下来还有这样两句:“在这些语汇里,有一个是‘歇菜’”;“‘歇菜’这语汇不知是怎么出现的。”如果说“俚语”表示粗俗的或者通行面较窄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16.
张奇 《学语文》2012,(1):4-6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沧述了套板反应:“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术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stock 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这其实就是要求文学的语言要不断创新.不断打破这些套板反应,使语言常有“新奇的意味”。这其中有一个语文的创新和文学语言的“阻拒性”和“陌生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曾在刊物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老师教学《林海》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把“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一句中的‘大不一样’误读成‘不大一样”’。这时,同桌小声地说:“喂,你读错了。”结果老师听到了,马上抓住这个细节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再读文本、  相似文献   

18.
“彬彬有礼”一词该作怎样的解释?一位5年级小学生的作答是:“花儿以馥郁的芳香‘欢迎’小蜜蜂的光临,小草伸展手臂‘接纳’露珠的降临……”几位阅卷老师在些许惋惜后认定此答案缺乏抽象的表述,一个红红的大叉给出了最后的宣判。  相似文献   

19.
开心巧克力     
《科学启蒙》2010,(3):113-113
天才儿童 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 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 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  相似文献   

20.
刘洪华 《山东教育》2011,(7):126-127
曾经在一论坛上看到、了一位校长的感言:“现在校长的精力巴经被‘问题教师’和‘后进教师’所耗尽,有时对他们产生一种恐惧……”该校长最后盼望着校长的权力再大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