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德里达与马克思这两位杰出的犹太思想家既有重大的分歧,也有深刻的契合。德里达用弥赛亚精神和幽灵性的概念重新阐发了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德里达认为,共产主义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救世承诺和开放的未来框架。但他又相信,由于对幽灵性的异质因素的抑制,马克思主义未能充分开掘其弥赛亚精神的潜力。当然,德里达对马克思的理解同样受制于他自己的局限,尤其是解构主义对欧洲传统"在场论"的畏惧,结果冲淡了马克思理论的历史性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幽灵》写作是德里达借以当代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反思的历史契机,进行一次解构学推销的教化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德里达的涉猎之物,不过是解构学戏台的道具罢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幽灵>写作是德里达借以当代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反思的历史契机,进行一次解构学推销的教化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德里达的涉猎之物,不过是解构学戏台的道具罢了.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的解构,不应该被理解为是对汉字中心主义的召唤。无论是中国文字还是西方文字,其本性都是社会性的,它们与意义的联系都是约定俗成的。《天书》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明,汉字形式可以不表意;《方块字书法》则表明,汉字形式也可以通过英语这种拼音文字来表意。鉴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侧重于强调文字对语音中心主义的解构,而徐冰的书法艺术则侧重于对汉字本质主义的解构,所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是无法完全解释徐冰的跨文化书法艺术的。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回到马克思”,采用马克思关于语言文字是社会性的理论论断,来认识汉字的本性问题,以便有效阐释跨文化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5.
杨宏秀 《文教资料》2009,(6):101-102
德里达解构的核心内容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本文通过对德里达解构中对真理与意义这一哲学基本命题的探讨与思索,揭示德里达反对的只是绝对的真理观,他的特殊文本解读提出了对真理与意义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6.
张铂 《海外英语》2012,(21):196-197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解构主义思潮出现于20世纪,根源于当时科学、哲学以及社会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动。其代表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一书集中探究了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此书是德里达对正统的形而上学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观点的一种解构,目的是为了现在和将来尽力地"拯救"马克思主义。该文通过对德里达这部著作的分析,对解构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做出阐释,并试着将其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本亚明在马克思主义阶段建立了一种弥赛亚唯物主义历史观,立足于“永恒现在”的时间观,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批评学说。这种批评观同时包含着摧毁传统与拯救传统两个方面。它具体体现为辩证形象学说,采用形象展示的方法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拜物教”,在文明的废墟中寻找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8.
自卢卡奇以来,把人设立为历史主体并把历史看做主体-客体的同一,已成为解释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一种流行的模式。本文通过考察马克思的相关论述认为,虽然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马克思从未把人设立为历史主体。事实上,这种解释模式远离了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并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释引向了歧路。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忠实"解读.然而,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德里达和本雅明为首的思想家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传统的翻译思想.本雅明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使翻译成为原作的"来世"的过程:德里达则探讨了拆解的过程而不是解构的结果.本文主要借鉴德里达的理论精髓,借以阐明翻译的过程并不是对原作复制的过程.译作并不代表原作,它只是对原作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对马克思遗产当代解读的重要文本体现。德里达对马克思遗产的当代解读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马克思遗产作为"幽灵学"的对象,作为已经过去的遗产,是一种文本性的资源,它是一种"不在场的幽灵的在场";二是德里达注重揭示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所存在的异质性因素,以此来论证马克思幽灵的复数形式,反对对马克思的幽灵做一元化的解读,主张多元化地解读;三是德里达还反对先验、大一统的马克思主义,反对元叙事和宏大叙事,主张无底板的差异化主体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1989年苏东共产主义阵营解体之后发表了对马克思不吝的赞颂,这是20世纪下半叶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有必要理解德里达对马克思的新解释的意图和意义.德里达通过阐发马克思的幽灵的概念,指出继承马克思的活的精神的意义,这个马克思的真精神就是对抗霸权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国际秩序的"新国际".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把自己在社会历史观中的革命变革所创立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伟大变革,但又没有离开人类哲学思想的根基.在这一根基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变革的"阿基米德点",既是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观根本变革的标志,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根本旨意所在;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一切旧哲学的根本超越,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犹太卡巴拉教,本雅明提出弥赛亚主义,其核心概念就是个人救赎。本文借用了本雅明的弥赛亚时间和弥赛亚救赎,对《他们眼望上苍》进行解构式重读,将珍妮回归小镇的行为、她在回忆中的讲述分别视为积极救赎的结果和过程,通过三次婚姻中的三次回视,再现女主人公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到自我实现的个人成长路径。  相似文献   

14.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从发展历程上看,巴特"作者之死"理论扫清了"作者权威"的障碍,向合法误读迈出了第一步;布鲁姆首先提出"误读"术语,把它作为作家克服"影响的焦虑"的策略,而后扩大到阅读领域,提出"一切阅读皆误读";德里达、德·曼、米勒等人则从语言修辞的角度深化了误读理论,把误读作为解构式的修辞阅读来加以倡导;德里达文学批评中的泛文化色彩、米勒把解构批评运用于文化研究的自觉努力,共同推动着误读理论向文化批评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当代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叉”传统。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就是反对一切中心和权威,反对一切恒定意义,使作为研究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哲学得以继续存在于一个质疑的空间,在对抗的过程中予以肯定并在封闭时马上开放一个空间。本文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视角从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中心论、权威论等方面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不断地以解构的视角审视大学英语教学,找出其存在的弊端,避免教学模式陷入僵化。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经历了"历史科学—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具有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双重意义,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理论内核。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建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块重要基石。实际上,"市民社会"一词历史悠久,涵义丰富。无论是洛克的"市民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理论,还是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理论,都说明市民社会与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与黑格尔试图从国家这一实体去超越和解构市民社会不同,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认为对待市民社会问题不能寄希望于国家,而只能是在市民社会中解决。  相似文献   

18.
隐晦哲学家德里达的思想并非无"规律"可寻,本文通过解读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们>,指出大多数学者对德里达哲学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德里达的主要哲学贡献不是对传统哲学的消解和颠覆,而是揭示出哲学从来未曾有过的新面貌,即事物如何出场和如何传播.本文主要分析德里达如何根据这样的思路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这样的阅读同时也是对<资本论>中"看不见的现象"的阅读,对书中"幽灵性"的阅读,这种态度,也表明了德里达持一种"没有宗教的宗教"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在《论文字学》一书中,德里达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原文字。原文字是踪迹的运动,差异的运动,是延异,它是生发万事万物的本原。针对这一踪迹运动作简单明了的解说,进而指出德里达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德里达运用这一概念解构了西方语言学的语音中心主义和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流派之一,对西方哲学、文化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对"分延"缺乏正确的认识,夸大了"分延"的作用,忽视了"分延"的前提就是联系这一事实,以至于引申出荒谬的结论,其自身也很快被解构。只有正确认识"分延"以及"分延"与联系的关系,才能真正解构形而上学,同时又可避免哲学的崩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