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傅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往有学者认为傅玄思想儒、墨、道、法兼而有之,是杂家者流,实际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和主体部分仍是儒学,可以用“通儒达道,政乃升平”来概括。傅玄认为治国者须先“正己立身”,统治者要关注安民的问题等,这些均反映了傅玄思想的儒家本质。  相似文献   

2.
傅玄对《管子》“轻重”篇作出的“鄙俗”二字的评判,揭示出“轻重”篇在《管子》一书中的地位和性质。以此为基础,从管仲思想与《管子》“三匡”、傅玄的思想倾向、“轻重”篇是对“三匡”的悖谬亦是对傅玄思想的背离三个方面,初步解析“鄙俗”二字所蕴含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3.
傅玄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治国道理及政治智慧.挖掘、探讨傅玄的治国思想,汲取其中的政治智慧,不仅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促进当今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当今的行政管理亦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傅玄在《傅子》中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夯实国民经济基础;关注民生问题,与民更多实惠;培养经济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改革经济政策,保障经济增长和抑制过度消费,提倡崇俭节流等思想。  相似文献   

5.
作为汉魏六朝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模拟文风有其内在的发展成因和存在价值。拟作现象的出现和发展关涉着文学的继承与变迁问题,而傅玄的模拟创作恰好是这一文学现象的一个典型。本文主要从傅玄的拟古作品入手,先剖析具体文本,结合文学接受具体理论,探究傅玄创作实践背后蕴含着的文学理念;并进一步分析傅玄的拟作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以及拟作现象在文学的演变进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傅玄《秦女休行》与皇甫谧《庞娥亲传》同为《重修肃州新志》所收录,前者为咏史诗,其本事即后者所述史实,诗中几乎每一句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而左延年《秦女休行》本事虽难以确考,但与傅诗并不相同。咏史诗发端于班固《咏史》,其特点为“括本传,不加藻饰”,其结构为在叙述史实的同时抒发感情或进行议论,有“史”有“咏”。这种咏史诗到两晋时有所发展,增加了细节,增强了感染力,出现了“踵事增华”的趋势,傅玄《秦女休行》即其具体体现。但光绪《肃州新志》却托名傅玄,对傅诗进行了窜改,使原诗艺术感染力削弱,“古质健劲”的汉魏风骨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7.
傅玄是一位由魏入晋的重要作家,其妇女诗创作成就颇大,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本文从作品和史料分析入手,通过对傅玄妇女诗中的妇女形象进行归纳、分析,说明傅玄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同于前人,若对这些妇女形象进行全面、细致的探讨,将有利于深入认识其文学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傅玄在魏晋之际儒学动摇,社会风气败坏的情况下,力陈时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教育及社会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傅玄是西晋儒者,但其思想中有道家元素,他的作品引用的言论和他的思想观点都彰显了这一特征。他主张秉要执本、清虚自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些观点都源于道家,道家思想对他的人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傅玄是一位由魏入晋的重要作家,其妇女诗创作成就颁大,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本文从作品和史料分析入手,通过对傅玄妇女诗中的妇女形象进行归纳、分析,说明傅玄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同于前人。若对这些妇女形象进行全面、细致的探讨,将有利于深入认识其文学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梅妃之事至迟在晚唐已见于著述,这与今本《梅妃传》跋文所记“大中二年”写本,正为同时。有关梅妃其人的怀疑应该慎重,决不能贸然断其子虚乌有、宋人杜撰。今本《梅妃传》无名氏跋文真实可信。《梅妃传》有一唐写本,撰者不明,语辞凡俗,经跋文作者润色,而成今本面貌。从叶梦得的仕履和叶廷《海录碎事》等信息可知,今本《梅妃传》写定时间大约在叶梦得移任福州的绍兴十三年至十八年的五年间(1143-1148),而其定稿者当是与叶梦得年龄相若之闽籍人士。  相似文献   

12.
许国为炎帝之裔的姜姓诸侯国,周武王初封文叔于许,至战国初为楚所灭。在西周时代许人生活较为安定,而至春秋时期,为郑、楚两国所压迫,在70年时间内竞致5次举国迁徒,分别迁至叶、城父,再至叶、白羽、容城。5次举国迁移承载着许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太多的痛苦、屈辱、悲哀与无奈。许国的历史经历固然因为郑国之侵扰、许人自己的选择等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其处于楚、晋两大国交界处,这就使得它在南北纷争激烈的春秋时代不可能得到安宁与保障。同时许人数次移徙也体现出楚人在春秋时期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3.
从温县盟书与侯马盟书的关系和盟誓的地点来看,温县盟书的历史背景与侯马盟书的历史背景相同,就是晋国末年那场规模空前的六卿兼并战争。  相似文献   

14.
要清晰了解《孔子诗论》在楚地的传播和发展状况,必须清楚《诗经》和儒家学说在楚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唯有两者同时在楚地得到传播和发展后,带有儒家思想倾向的《孔子诗论》才有在楚地得到接受并被传播的可能.文章认为,若《孔子诗论》成书于春秋时代,当为七十予后学所作,并经由任不齐或澹台灭明传入楚地,则其成书当为乳子卒后即前479年以后,传入楚地应为前465年之后;若成书于前376年以后,传入楚地应为荀子任兰陵令的前257年—前238年之间或之后.但《上博简》为战国晚期贵族墓陪葬,战国于前221年结束,故《孔子诗论》入楚当限定在前257年—前221年的范围内.综合《上博简》的整体情况来说,后一种推断更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教育主张就充分体现了人本教育的思想,由孔子的教育观出发进行思考,能够对我们今天的人本教育产生许多有益的启示,并对现代社会的"校本"观念的正确树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曹丕的《典论·论文》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著作,不仅有多项开先河的理论贡献,同时也显现出曹丕作为建安时期邺下文人的组织与领导者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从这两点入手研究,会对曹丕的《典论·论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西晋作家傅玄素以刚直清正著称,但在魏晋易代特殊环境下,其人格发生扭曲,多逢迎机变而少忠义节操.这既与时代思想有关,也取决于他与司马氏集团的特殊关系,形成了儒道结合的二重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历史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地处处蒙古高原与中原地区的结合部。大约自公元前2000年代中至1000年代中期以来,这里逐渐形成游牧、特错、在新经济区和经营游牧、农耕两大民族体系。经济要互补,人民要交往,而统治者则力求扩张,这一切赋于内蒙古历史特殊的色彩。在内蒙古历史上,和平友好是主流。内蒙古作为我国中央政府稳定的地方行政辖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贡献。今天的内蒙古,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今各民族是历史上民族同化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春秋经》《左传》记载中的越“入吴”,《国语》记载的“越王勾践”“袭吴”时“入其郛”,《史记》记载的吴国国都“城高以厚”及赵晔《吴越春秋》记载的“子胥…“造筑大城”,《越绝书》记载的“吴大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的“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等作文献考释,首先论述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在春秋时期的客观存在。接着,又从《越绝书》记载的战国时“春中君所造”之“楚门”,乃系苏州城门中的“破楚门”演变而来;另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提及黄歇治吴时的水利举措“又大内北渎,四从五横,至今犹存”,分析唐代时犹存的古城“四纵五横”河道体系,系战国黄歇治吴时的遗存。其后,从清代中叶苏州古城“三横四直”的河道体系为唐代演变而来,指出苏州古城在战国时代就已烙上且牵延至清代尚存的这一文化印记,从而印证黄歇治吴时重修苏州城墙的事买。上述文献记载,清晰地表明如下结论: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战国时重修。  相似文献   

20.
春秋初期周王室统治下的社会已经是大变革与大动荡时代到来的前奏。郑庄公兄弟争王位的叙事就是礼崩乐坏、挑战嫡长子继承制的先声。礼是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的规范,统治者把礼法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礼法下掩盖的是你死我活的争权夺利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