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立案,是中国教会大学发展史上的特殊事件,也是教会大学改革调整的重要标志。而齐鲁大学,前身是中国最早的基督教高等教育机构一登州文会馆,后来发展成为基督教会在全国的十三所重点教会大学之一,同时又是山东省唯一的一所教会大学。如果自1862年狄考文设立登州文会馆算起到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大调整学校被取消,齐鲁大学则整整存在了90年的时间.它为山东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对齐鲁大学“立案”的探究,对于我们了解这所大学的历史,明晰它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转变,以至对我们今天的高校改革与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德国大学在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特别是柏林大学的建立,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出现,同时也开创了高等教育的新时代。本文首先介绍一下19世纪德国主要大学的创办历程。  相似文献   

3.
清末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送来了西方近代的科技文明。教会大学是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由西方传教士带着文化侵略的目的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的数目不多,存在的历史很短暂,从19世纪末最初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结束,不到百年时间。但是教会大学却是教会教育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它在中国社会近代化,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在中西文化、中西教育交流史上地位和作用是很突出的。  相似文献   

4.
近代教会大学的联合办学对当前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大学是指西方传教士在华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教会大学史上,教会大学通过联合办学,克服了自身办学条件的不足,提高了教育水平,为教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其成功实践为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近代教会女学对福州社会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念烨 《教育评论》2005,(2):89-91
福州是近代全国教会女学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1847年——1860年期间,外国传教士在五个通商口岸共创办了11所女子学堂,其中福州就有3所,占了1/4强。同时,福州还拥有中国近代史上三所教会女子大学中的一所。近代教会女学在给福州社会打下时代烙印的同时,也为福州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登州文会馆是由登州蒙养学堂发展而来,它从小学到中学进而发展成为大学,在19世纪下半叶的山东乃至整个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会馆的办学特色包括重视宗教教育、强调儒家教育、注重实验教学、采用汉语教学等。作为登州文会馆的创办人,美国传教士狄考文意图通过办学来传播宗教,实行文化和宗教侵略,其主观意图昭然若揭;但在客观上,狄考文创办的登州文会馆通过设置西学课程和提供科学实验的机会启蒙了学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强调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教会女子大学进入中国的重要社会历史背景。传教士在中国率先创办女子大学的初衷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女性神职人员,以利于更广泛地传播基督福音,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教会大学在发展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方面的开创之功。中国的教会女子大学经历了从"传教机构"到"教育机构"的功能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会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西方国家实施文化侵略的战场,对其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教会大学文化侵略的主观意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初步发展——走向现代化,同时也逐渐吸收中国文化融入中国正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本土化。教会大学的现代化是其与生俱来的,有着先天性;本土化则是教会大学迫于形势的选择,是后天因素。了解其现代化与本土化对正确认识教会大学的作用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盛海娟 《文教资料》2008,(4):160-162
教会大学萌发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教会大学从建立起就一直注重教学质量,在学生教育、师资力量以及授予学位等方面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教会大学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种模式,创新了中国教育课程的模式,同时也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一批管理和教学人才.教会大学虽然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只存在了短暂的时间,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应该借鉴教会大学的办学经验促进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是西方传教士为文化侵略需要在我国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客观上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西方在华开办的私立大学,教会大学的突出表现得益于科学的教育管理,其成功经验为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暨南大学创建于190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她开创了我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先河,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我国内地最大的港澳台侨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  相似文献   

12.
美国传教士卫三畏是19世纪初期来华传教士中的先驱人物之一,他具有传教士、翻译官、外交官等多重身份,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时,他还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来进行综合的研究,成为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也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他编写的《中国总论》,是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不是按西方传教士原来的意愿(传教)发展,而是沿着一条既定的线路发展的。为适应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教会大学经历了中国化的复杂过程。在初步探讨教会大学中国化历程内外部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教会大学中国化在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意义,旨在正确认识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前身是华南女子大学,创办于1907年,是外国教会在我国南方创办较早的一所女子大学,与金陵女大齐名,在欧美及东南亚各国享有广泛的影响。考察从华南女子大学到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整个演变过程,并给予必要的审视,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教会教育的性质和正确评价其客观作用将提供有益的思路;并且对于办好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也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859年,女传教士娲标礼和娲西利在美国巴尔得摩中国妇女布道会的支持下,建立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的教会大学的办学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会大学是西方传教士为文化侵略需要,在我国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极其复杂而曲折的。本文从教会大学的教育功能着眼,来探讨其给我们留下许多成功的或失败的办学经验。这对我国当前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震旦大学(I’Universite de  I’Aurore, 1903-1952)1903年建于上海徐家汇、是天主教会在中国创办最早的一所高等学府。诸如震旦这类由天主教或基督教宗教团体举办,得到欧美国家政府资助,而设立在中国本土上的高等教育机构,通称教会大学。近代中国先后出现过16所教会大学,分布在北京、天津、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福州、广州、武昌、成都和长沙。这些大中城市均为各省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镇,亦是西方列强及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中心地域。自然而然,人们常把教会大学教育与西方殖民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暨南大学     
《世界教育信息》2008,(3):F0004-F0004
暨南大学创建于1906年,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在我国也是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不仅开创了我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先河,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经过一百多年的时代变革和发展。如今的暨南大学已发展为中国招收海外留学生最多的大学,同时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一作为全国招收内地与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最早的试点和全国最大的境外研究生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18.
石鸥  陈静 《湖南教育》2008,(8):8-10
接受正规教育在古代一直是男子拥有的特权。近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在鸦片战争后才在中国见端倪,这一新事物的出现得益于在华传教士的努力。1844年,东方女子教育协会会员艾尔德赛女士(Miss Aldersay)在宁波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随着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教会势力的扩大,教会女校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至1876年,在华基督教女日校达82所,学生1307人,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吴琼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是指基督教会及天主教会在中国(主要指大陆)所办理的女子高等教育。它包括教会女子大学中的教育,也包括其他教会大学中的女子教育。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既为中...  相似文献   

20.
1884年由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创办的教会学校——登州文会馆这所中国最早的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西方科学、中国经典和宗教教育的三结合原则,表现为重视西学教育,特别是西方科学技术的教育;兼及中学教育;突出宗教教育;学校不设英文课程。她的课程建设为中国大学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