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4 毫秒
1.
记者采访被婉拒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 知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却被采访对象以种种借口婉拒或干脆谢绝采访 ,这是目下新闻记者经常碰到的头疼事。眼见可称为“活鱼”、“大鱼”的好新闻 ,因为采访对象不合作 ,不能采访、不能报道 ,记者既失面子 ,更失“里子”———失去采制好新闻的机遇。就目前记者工作的实际看 ,采访被婉拒的成因有哪些?怎样克服和减少这种“采访的失败”?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 ,可以说 ,自有新闻采访 ,就有婉拒或谢绝采访现象的发生。“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 ,即在特定的情境下 ,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  相似文献   

2.
新闻媒介的发展与新闻事业的繁荣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大餐。同时我们也看到,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新闻记者的采访能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考验。 在采访中获知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却被采访对象以种种借口婉拒或干脆谢绝采访,这是新闻记者经常碰到的头疼事情。眼见可称为“新鲜”的好新闻,因为采访对象的不合作,不能采访、不能报道,  相似文献   

3.
这点不能说     
记者做久了就什么样的事都能遇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到,但最不愿意遇到的事情就是采访对象讲过的事不能报道,最难挨的时候就是当稿件完成的时候, 采访对象一个电话:“这个事情不能说!”最近,我和另外一个同事接连遇到“不能说、却偏偏听到了”的故事,从记者的角度而言,只要采访对象所讲述的内容符合报道的要求,没有原则性错误,文章就是可以发表的,可是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媒体开始养成给采  相似文献   

4.
“问”,是采访者的一门基本功。可是事情往往很奇怪,有时与采访对象交谈了半天,都不能使你得到满意的结果。有时采访对象的一句“变调”语言,一副“反常”神态,一个“出人意外”的动作,常常会出现活蹦乱跳的“活鱼”来。这里面有什么奥妙?  相似文献   

5.
蔡群  陶克强 《新闻前哨》2002,(12):16-16
记者的言谈和观点,都会影响采访对象的认识、感受和思想,所以,针对采访对象对热点问题的过激言词,或是对难点问题的悲观评价,或是对焦点问题的牢骚泄愤,记者要头脑清醒,不能听之任之,沉默认可,更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至于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都要三思而后“言”,要以和风细雨的恳谈,去解开采访对象的心头“千千结”。今年5月,笔者到黄梅县第一棉纺厂采访省劳模余贵珍时发现这样一件事:余贵珍的丈夫周仁乔在部队时是一名副营职干部,1998年转业时被分配到县司法局孔垄镇司法所工作。由于没有“财政编制”,又无律师…  相似文献   

6.
采访是获得新闻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采访离不开问,只有问,被采访者才知道你要什么素材。可见,问是采访者的一门基本功。 怎样问才能捕捉到新闻的“一瞬间”呢,事情往往很奇怪,有时与采访对象交谈了半天,甚至几天,都不能使你得到满意的结果。有时采访对象的一句“变调”语言,一副“反常”神态,一个“出人意外”的动作,常常会出现活蹦乱跳的“活鱼”来。这突如其来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节,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新闻素材来。 提问题宜小不宜大 记者采访,多半是事件发生后赶到现场的,也往往是人们把一件事情做了以后,记者才去采访。因此,记者采访在自己不能亲眼看见的情况下,就要通过问来补充。问,可以把那些眼睛看不到的经过和变化,重新了解清楚,补充记者有时无法亲临其境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军事记者》2001,(10):46-46
一、填空:(略)二、问答:1、谈谈你对专访中“访”字的认识﹖答:专访中的“访”,就是走访专访对象并与专访对象面对面交谈。从广义来讲,就是对采访对象的专门采访。但这个“采访”,只指与被采访者直接见面,不指间接采访。“访”是专访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访”的成效如何,将决定专访的质量甚至成败。为了使“访”顺利进行,采写者应当注意:一是访的问题要集中,不能撒大网,什么都想捞,那不仅会分散主题,也会影响专访对象的情绪。二是问话时要谦虚客气。三是要认真听人家讲,不要轻易打断人家的谈话。当对方的谈话不切题时,要…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记者、通讯员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采访中活跃气氛、引出话题、开阔思路、交流思想、融洽关系的重要媒介,也是迅速接近被采访对象的“突破口”和“接近点”。因此,在新闻采访中,要善于及时判断和寻求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接近点”,使采访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9.
采访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有的被采访的对象没有新闻,必须放弃;有的被采访的事实不是新闻,也要撤出;有的被采访的问题不能报道,更须“割爱”……原因是多方面的。采访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有采访前的选择——发现线索,选择线索,确定线索;有采访中的选择——进入采访后发现不是我们要报道的东西,即退出来另选对象;有采访后的选择——采访已经完成,因发现事实本身有问题,或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割爱”,另选线索采访。这在采访中是常事,不必介意,也不应怕麻烦。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11.
采访对象受到大众传播过程中“记者采访”、“记者写作”、“编辑”、“媒体”、“受众”、“效果”等环节的反作用,会影响到受访心理与行为。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呼吁在大众传播学领域有必要重视和加强对采访对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雷谊 《现代传播》2004,(3):118-119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能否接近采访对象,往往成为采访成败的关键,而对政治性人物的采访尤其需要讲究“记者接近”。“记者接近”是指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空间接近和心理深入,是采访中记者一直主动进行的有目的和采访对象交流互动的专业行为。而其中,空间接近是指记者通过与采访对象的预约行为来实现物理空间位置的靠近;心理深入是指记者通过访谈中的对话交流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并力求深入对方的精神领域。本文将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剖析政治性人物采访中的“记者接近”技巧。一、“记者接近”中的空间接近首先,“记者接近”体现在…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其实就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深入交流的过程。面对采访对象时,“第一句话”(即开场白)至关重要。恰如其分的“第一句话”,有助于采访者与采访对象找到共同话题,在最短时间内缩短双方的距离,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根基。那么,怎么才能设计好见面后的“第一句话”,激起采访对象说话的欲望呢?  相似文献   

14.
蔡逸 《新闻通讯》2014,(1):57-58
美国新闻学家杰克·海敦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采访对象是大众传播过程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处在最前位置的传播环节和主体,它是新闻事实与新闻传播的纽带与桥梁。因此,记者应成为采访对象的研究专家,对采访对象没有研究和了解,无法进行有效的采访和写作,无法搞好、搞活新闻采访工作,也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采访中的“存异”,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故意表明与采访对象不同的观点、看法,以达到促其阐述和解释,进而挖掘深层新闻的一种采访方法。这里所提的“存异”之举,应由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择时而行。就一般情况而言,“存异”所择定的适宜时间,要选在与采访对象“求同”...  相似文献   

16.
黄宗英的采访作风和我们许多人的习惯作法不一样.她到一个地方去,首先是交朋友,广泛关心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和疾苦,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苦”,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她说:“不能小瞧这些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人民的正义感,也可以看到希望。”“凡是我采访的人物都是我的好朋友,多少年不变。如今我的行李还放在河  相似文献   

17.
视野     
《视听界》1996,(4)
治理“有偿新闻”措施出台据新华社五月七日电,我国新闻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治理“有偿新闻”措施出台,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采访归采访,赞助归赞助,两者不能合二为一。采访不能由被采访单位出“赞助费”,新闻报道决不允许收取“宜  相似文献   

18.
潘静 《新闻世界》2009,(10):34-34
一、要“平视”采访对象 记者在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什么身份,记者的行为视角不宜“仰俯”,也不宜“俯视”,而应该是“平视”。切忌神态居高临下,提问咄咄逼人;或者反过来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要注意以平常心对待各种采访对象,恰当地提问和倾听。  相似文献   

19.
新闻稿件的形成一般分为两步:一步是采,另一步是写。没有采就没有写;采不好也就写不好。这是因为,新闻要坚持实事求是,采访是解决“事”的重要手段;新闻要有感而发,采访是解决“感”的重要环节;新闻不能搞无米之炊,采访是解决“米”的重要途径。新闻采访是一门业务,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同时又显现人的风格、品质。一次成功的采访活动,能充分表现采访者的思想水平、知识积淀、调查本领,更能显现出他的道德和文明水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采访手段、采访设备和采访对象等有了新的特点,大家谈论和注意采访技巧比较多,而对职业修养…  相似文献   

20.
采访既然是一种社会活动,就得讲一点“公关科学”。记者在采访中并非一帆风顺,采访对象由于种种原因不接受采访的情况是常有的,有时记者又必须通过他才能了解情况,为了完成采访任务,就得有必要的“公关”能力,设法使采访对象“开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