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女咏雪 《世说新语》载,谢安与子侄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降,谢安欣然唱日:“白雪纷飞何所似?”他的侄子谢朗和道:“空中洒盐差可拟。”谢朗的妹妹谢道韫接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后人据此称谢道韫为“咏雪才”,也常用来称赞才女。  相似文献   

2.
杨艳 《读写月报》2023,(12):38-40
<正>《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主要讲了东晋谢安和家里的小辈在雪天一起赏雪的故事。关于这篇课文的解读,前人之述备矣,大致形成两种观念。一是认为面对谢安提出的“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氏子弟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谢安并未对他们的回答进行点评。如师延峰《〈咏雪〉教学设计》(2012)、蔡鸿菲《言语情境:文本分析的重要途径——以〈咏雪〉为例谈文本分析与教学内容的开发》(2019)以及于静《〈咏雪〉的文化、逻辑知识教学分析》(2022)。  相似文献   

3.
杜海堂 《语文天地》2009,(10):64-6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中《咏雪》,言简意赅地展示了纷纷扬扬的下雪天里.谢公及谢家子女在家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简明精练地勾勒了一幅古代家庭轻松和谐的文化生活画面.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俄而雪骤。  相似文献   

4.
境界说是王国维标示词艺术特性的美学范畴。他论词首标境界,《人间词话》第一条:“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  相似文献   

5.
说到“本色”,不禁想到返璞归真、铅华洗尽、清水芙蓉这些美好的词语.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在我看来,语课的至美境界乃两个字——本色!2005年5月,我在全国小学青年教师个性课堂教学大赛上执教的《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就努力体现了“本色语”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用意境来衡量词曲的优劣,提出了“有境界则成高格”,古文家林纾将“意境”一概念运用到散文创作和品评上来,并主张散文“后文采而先意境”,可见,“意境”对于文学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意境既抽象又具体,既难以捉摸又无处不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握住它呢? 首先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48页),读者  相似文献   

7.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轶事。寥寥71字,却鲜活地绘出了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个人物,展示了魏晋名士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的典故。教学本文时,笔者有意识探索了文学意味与文化意蕴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结合,上出短文的丰韵,读出士人的情调,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书卷生活。  相似文献   

8.
<正>推荐书目:《人间词话》王国维著推荐理由:虽被人们常常谈起,可真正阅读过《人间词话》的人又有多少呢?作为诗词批评理论的代表作,我认为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无论是要提升艺术审美能力,还是想在诗歌鉴赏题目中取得高分,这本书都有值得一读的价值。“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开篇如此论道。全书围绕“境界”二字展开,点明了其之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以最终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要想知道“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何实现,我们就不能不沿着王国维先生所搭建的逻辑框架,探究清楚何为境界。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借用"有我"这样一个诗学概念,一则因作文与做诗本来相通,二则是看了本期"名家出题"而生发的联想——套用《词话》所说:"‘有我’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相似文献   

1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被人们誉为咏雪的千古佳句。教师讲授本文时,于此句也是津津乐道。细细品味,我们可以描绘出这样的图景:好大的雪!一夜之间,雪压冬林,一团团,一簇簇,万树干枝,宛若争春的梨花灿然盛开。雪来之奇,雪景之美,观赏者心情之惊喜,无不跃然于纸上。它想象之奇丽,意境之精美,咏雪,它是当之无愧的名句。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意境?周谷城先生说.它“相当玄奥,不易理解。”此说甚为有理。对意境进行界说碰到的第一问题就是:意境是不是就是境界?有两说。一说是,意境即境界,二者完全相等;另一说是,不。可是,说“不”的却不太多。其源盖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人间词话》开首就说:“词以有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相似文献   

12.
品读《咏雪》这篇文言文。我在咂舌称赞才女谢道韫的同时,更推崇谢安为情境作文指导的高手——他为我们上了一堂绝妙的情境作文“指导课”,让我们从中领悟了一些作文之道。  相似文献   

13.
冰心的散文《樱花赞》有这样一句:“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着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对此句中的“胜况”一词,龚其康同志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辞海》中查不到它,所以怀疑它是“盛况”的笔误(见《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第39期《是“胜况”还是“盛况”》)。我以为龚其康同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盛大;隆重:盛会;盛宴。”“胜”也有“优越;盛大;佳妙”之意,并且“胜会犹盛会。章碣《癸卯岁毗陵登高》诗:‘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见《辞海》)由此  相似文献   

14.
刘真福 《阅读与鉴赏》2007,(2):80-80,76
说到《咏雪》,不得不提及《世说新语》一书。《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名士文人的言行风貌。全书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有若干则,总共一千多则。每则字数多少不一,有的百十字,有的三言两语,显出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点。此书语言精炼,许多故事生动有趣。《咏雪》便是其中一篇有趣的故事,全文仅七十一字,词寡而意丰,留给读者深远的探究空间。下面选取三个问题作番揣摩、品赏。一、为什么此文在《世说新语》中归于“言语”类?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了“言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按内容和写…  相似文献   

15.
近读萧甫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解》(载《大庆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一文(以下简称《新解》),觉得见解虽新,但论据不足。对此本文想谈一点看法。《新解》称此诗“主要是咏雾,不是咏雪”。其理由是“这种描写实际上与北方冬季的雪天景象不符”,因为“风雪天是不会出现‘千树万树梨花开’景象的”。所以《新解》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非是以梨花喻白雪,而是描写的树挂。”并进一步解释说:“在北方冬季的雾天里,一般树挂从傍晚开始,随着入夜气温逐渐降低而不断加厚,翌日早上所有的树木都被上了一层晶莹…  相似文献   

16.
《咏雪》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古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一书主要记录的是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咏雪》全文仅71个字,可谓短小精悍。基于上述特点我做了三点思考:一是如何短文“厚”教,二是如何短文“趣”教,三是如何短文“新”教。  相似文献   

17.
方回认为,“格”是衡量诗歌高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江西诗派是高格的代表,江湖诗人是卑格的典型。高格的特色是崇高的人格与瘦硬的风格,卑格的表现是卑下的人格与软俗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堂以本色为上,有本色则自成高格.”本色语文课堂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文为本体,以训练为主线.要突出“常态真实、书声朗朗、咬文嚼字、读写链接”等,使语文教学不但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更成为一种“真”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九州,又称“九围”、“九牧”、“九垓”、“九原”、“九域”、“九野”、“九有”、“九囿”等。如:《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亦作“九囿”。《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裁)度为九州,谓之九囿。”《说文解字》段注:“凡分别区城曰囿。常道将引《洛书》曰:“‘人皇始出,分理九州为九囿。’九囿,即《毛诗》之九有,《韩诗》之九域也。”《后汉书·冯衍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九十六回的前半部分,写了三个连续性的故事:《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简称“失”、“空”、“斩”。关于“失”、“空”、“斩”,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颇有见地的意见,但对其中的几个问题,意见颇有分歧,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