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东晋《爨宝子碑》碑文用典颇多,文章一一指出其用典之处,并从先秦典籍中找出出处。从《爨宝子碑》中“相与铭诔”、“爰铭斯诔”表述引申开去,论证汉晋时代诔碑两种文体的合流。  相似文献   

2.
《学子》2012,(8):F0003-F0003
王怀中,男,1962年4B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现主要任教小学语文。曾在学校做专职习字教师。中学时,爱上书法篆刻。书法早期学习柳公权楷书,颜真卿楷书与行书,如,临摹《玄秘塔碑》《麻姑仙坛记》《争座位稿》;再学习隶书、篆书,如,临摹《石门颂》《石鼓文》;后又学习《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学书法的同时学习篆刻、木刻。篆刻主...  相似文献   

3.
正陈嘉书友的楷书对联,取法东晋时期著名碑刻《爨宝子碑》。此碑厚重古朴,结构方拙,点画形态多有隶书笔意。作者能够较好地表现《爨宝子碑》的基本艺术特征,用笔方拙且不失生动,在表现线条点画形态的同时保持较好的书写感。如:"庭""凤(凤)"等字  相似文献   

4.
正朴厚古茂《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清乾隆戊戌年(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县城南70里的杨旗田(今麒麟区越州镇)。清咸丰二年(1852年)移置曲靖城内,现存云南曲靖一中爨园内爨碑亭。碑首为半椭圆,整碑呈长方形,高1.83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对比和列举实证的研究方式,以清代碑学审美理论为依据,对《王建之墓志》与《爨宝子碑》的起源、社会历史背景、刻石工艺、书体风貌以及结体点画等艺术特点展开了综合比较分析,并尝试论述了魏晋碑刻中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清代碑学审美理论和书法艺术实践的审美意趣分析,以挖掘魏晋碑刻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引用《宋史·大理国传》,方志《云南通志·云南府·古迹》,碑刻《战后修复孔子庙碑记》、《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孟孝琚碑》等有关史料,驳斥了《元史·张立道传》以及倪辂、梁绍壬等,“元代之前,云南人不知孔子”之谬说,提出“云南尊孔最迟始于东汉章帝元和年间。”  相似文献   

7.
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它们之所以享名于世,恰巧不是高深、精美。而是对传统文化、对中原文化、对汉族文化、对名人名作、对笔法技巧的逆反取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野(无法)、蛮(无理)、怪(无度)是《宝子碑》的主要美学特征,分析了这种美学特征产生的地域和人文的原因,及期对近代以来中国书坛求变思湖的促进。  相似文献   

9.
正调整方向焕发新姿秦大同书友的隶书,线条凝炼,但不乏活泼,具有一定的功力。结体紧密,自成面目。布白字疏行紧,疏密得当,通篇燮和。此作魏碑笔意较强,隶法不纯。对此作的取法,我有两点建议。一是个性强烈的字不宜学。个性特强的字,与书写者的秉性、师承、经历、学识有很大关系,其中秉性最为重要。"二爨"(《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即属于此类。这类字,不是轻易可学的。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尊碑抑帖”的思想为近代碑学的兴起、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集碑学大成之一的《爨龙颜碑》无疑成为众多碑学家和书法爱好顶礼膜拜的“圣物”。本将分析此碑的成因、艺术特色等,探索碑学的共性,为学书指明学碑方向。  相似文献   

11.
《霍扬碑》,篆额《密云太守霍扬之碑》二行8字,北魏景明五年即北魏正始元年(504年)刻。原石在霍村霍氏家族墓地,碑高192厘米,宽96厘米,厚20厘米,碑文正书,17行,行27字。碑文记载了霍扬家族的由来与事迹。书法方整典雅,古色照人,有《爨龙颜》、《高灵庙》风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学文化角度探究南诏前期文化与夷汉文化渊源、碑撰者与书者。认为南诏《德化碑》是文学与文化价值并行。从两爨碑到《德化碑》,可以看出一条文学文化带——骈散兼行的碑体文学文化带,它深深地扎根于蛮夷之中  相似文献   

13.
对岱庙博物馆所藏东汉《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就其历史价值、书法特点等作了翔实的考证,认为是碑不论从其碑体、形制、书体以及现存拓本,均堪称我国仅存的东汉碑刻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14.
《爨龙颜碑》,简称“大爨”,在云南省陆良县城东南约10公里的贞元堡(又称薛光堡)。是南朝宋宁州刺史爨龙颜墓碑。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年),碑身高338厘米,上端宽135厘米,下端宽146厘米,厚21厘米。碑额“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碑文叙述爨氏世系及爨龙颜祖孙三代仕历。碑阳正文24行,行45字,爨道庆撰文。碑阴刻职官题名3列,上列15行,中列17行,下列16行。碑文书体属楷书,但保留有隶书风格,笔力遒劲,向为金石学家和书法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15.
《爨龙颜碑》是南朝宋大明时期所刻的碑,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形成的一种书体,其用笔如昆刀刻玉,风格鲜 明,布势精工,堪称绝碑。  相似文献   

16.
《爨文丛刻》最早指代的是《爨文丛刻甲编》,后来泛指《爨文丛刻甲编》和《增订〈爨文丛刻〉》两部书。《爨文丛刻》的主体是彝文经书,这些经书来源比较复杂,在其选择的过程中,反映出了《爨文丛刻甲编》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是求大、求多,看重语言学价值。到《增订〈爨文丛刻〉》,则体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和追求更深更广的学术价值,使其成为一部真正的巨著而大大提升了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慰喻契丹使韩贞等造窟题记》(以下简称《韩贞碑》)作为研究我国地方民族历史及分析此魏太和年间碑刻书法的重要文物,一直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又因其由客观原因造成的损毁使得对其碑文内容和碑体风格的研究有着颇多的争议.本文立足大量文献资料,对碑刻内容、造碑原因、碑体风格及价值等加以分析论证,以期对《韩贞碑》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陶澍书法美学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为唐人之法,二为北碑之意,三为二王之韵。其美学源泉的多样性,呈现出了陶澍独特的书法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大观圣作之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其内容最主要的就是宋代徽宗皇帝给当时学子们制定的"八行八刑"十六条行为准则,所以,《大观碑》又被称为《御制学校八行八刑碑》,它反映了宋代的皇权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陶澍书法美学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为唐人之法,二为北碑之意,三为二王之韵。其美学源泉的多样性,呈现出了陶澍独特的书法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