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历来是各国进行对外文化输出的一个难点。在跨文化翻译中,过分注重字面信息的等值,往往会造成文化内涵亏损,甚至会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神思”一词,看似简单,但从所分析的译文来看,很难找到真正对等的译文,特别是在文化层面,各种译文均存在一定亏损。  相似文献   

2.
文化输出是中国重树大国形象的战略要素,翻译是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形式。广西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特色,其译介有助于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主要采取有利于他文化传播的异化翻译策略,选择能体现民族文化精华的部分进行译介,并应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3.
典故中的文化缺省易造成译文民族特色、形象性、联想意义等方面的损失.补偿译文读者文化缺省,应注重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而不能过分地考虑文化探索要求,可采取文化加注、释义、替换等方式.  相似文献   

4.
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晚清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但实际上评价翻译作品时,仅仅是对原文和译文进行静态和孤立的对比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考虑到译文背后的制约因素,以及译文对译入语社会文化的影响,才能从宏观的角度考虑译文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习语具有鲜明的文化风味,渗透着浓郁文化气息。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习语翻译中对所缺省的习语文化进行补偿。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习语译者的重要任务是把原文习语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在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的过程中,译者应尽力保证原语习语文化交流达到最佳程度,使译文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  相似文献   

6.
朱洪达 《海外英语》2011,(1):183-185
翻译是一种涉及到语言与文化的双重交流活动。在语意、结构上与原文似乎完成对等的译文仍然可能使译文的读者不知所云。原文的作者与译者生活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受到各自不同的主导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对事物的理解带有各自不同的某种预设的文化倾向。不同语言文化中的人对事物判断带有预设性不同的审美、思维模式和价值取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译者对译文处理上的语用失误。同时原文作者在创作原文过程中,为了提高表达交流效率,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对与读者相互显性的语言文化背景进行了文化缺省处理,而这些文化缺省对处于另一文化的译者未必是显性的,从而又增加了译文出现语用失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英国有句谚语“Translators,traitors”是讲翻译无法绝对忠实于原文,译文与原文时有出入。事实也的确如此。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历史悠久,包含有大量的熟语,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熟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有些熟语译文未能准确地反映原文语言中所包含的各种文化信息,导致翻译的“文化不等值”现象。“等值理论”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一种新兴理论,在五六十年代已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等值理论”中的“文化等值论”能帮助译者从“文化”这样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分析熟语译文中的不当之处,对提高译文质量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源语和译语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转换过程.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的日益频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就必须通过异化方法,尽量保留原作的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源语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在译语中建构源语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时,考虑到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只能通过归化翻译对源语文化加以补充说明,使译文符合译语语言文化规范,以便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翻译中的文化异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语言上的归化则是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不同国家的语言均反映着其特有的文化现象,这构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汉英翻译的目的是让译文读者明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要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应设法化解汉英这两种语言在文化方面的差异,以译文读者为中心,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读者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不遇到障碍。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转换过程。两种不同民族语言的交流,实质上是两种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既然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就必然涉及到文化间的冲突和交融。思维差异、历史因素、生活环境及宗教习俗等文化因素对翻译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中外交流的深入发展,读者对译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译者要呈现给读者更好的译文,就应该充分重视和正确处理好文中的文化成分。  相似文献   

11.
论译语文化与文本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 ,文本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译语一方的各种文化参数如译语文化的地位、内需、及其对源语文化的接收和认可程度等的影响。译语文化的强弱决定了文本选择的方向和数量。译语文化的内需及其对源语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更直接影响到具体文本的选择。最后从这一文化语境 ,提出文本选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作为在西方世界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创作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翻译文本.毫无疑问,《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促进了中华道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因此,对《道德经》的翻译史进行梳理,探讨其翻译传播的文化效应,能够为其他中华典籍的译介研究提供一丝参考,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全面弘扬.  相似文献   

13.
晚清的翻译小说经常因为不忠实于原文而备受批评,但实际上评价翻译作品时,不应只是对原文和译文进行静态和孤立的对比,而是要考虑到译文背后的制约因素,以及译文对译入语社会文化和诗学发展的积极影响,进而从宏观的角度考察译文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活动,其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原语文化,缩小文化差异。运用异化译法进行翻译,能向译语读者传播原语文化,激发读者学习未知的原语文化,有利于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有利于文化传播,促进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5.
《白蛇传》与《拉米亚》是东西方文学中以“蛇女”为原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两个文本所呈现出的“共相性”,透示出中西方作家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原型意象的深层结构里汲取灵源,重新显示人类深邃的心灵世界。迄至今日,这种原型意象与相关文本,仍能触动现代人的心理深层,仍能作为一种原型主题重新激活人们某种生命意绪———这正是《拉米亚》与《白蛇传》这两个文本具有恒久的文化魅力的深层缘因。就创作主体而言,这种原型意象以及它的吸附泛化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框范了创作主体各自的审美旨趣、思维定势和心理结构。至于这两个文本的“互异性”,则呈示出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深刻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这两个文本看似相似的故事母体发生变异,从而为我们对这两个文本进行跨国性的文学、文化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吴秀群 《海外英语》2012,(4):161-163
文化缺省指的是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旅游与文化紧密相连,很多旅游文本都负载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而这部分文化信息往往作为中国人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而省略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缺省的存在是妨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这部分缺省文化进行补偿,以达到语篇的连贯,从而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对译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文章针对旅游文本的文化缺省现象提出了六大文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翻译界逐步从外译中研究转向中译外研究。中国译者通过汉英翻译承担着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重构中国文化形象的使命。要在中国文化形象传递的真实性和译文的可接受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中国译者既需要根植于本土文化身份又需要具备全球文化身份,本着世界主义和平等交流的胸怀进行汉英翻译,才能客观阐释中国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8.
赵惠  王红成 《培训与研究》2008,25(7):132-134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信息的编码、储存、传输、接收和解码过程中起作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相关文化认知图式的缺失或不匹配是造成误译的重要原因。汉诗英译中大量存在的文化意象误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受一定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颜色词存在着某些辅助附加转义,显示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同一颜色词在不同民族里,其附加转义存在着不对应或相去甚远的现象:汉译英时颜色词的不对应和英译汉时颜色词的不对应。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