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的生活被认为是最完满的幸福,而人生最高境界是中国的哲学范畴,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值得比较研究。探究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的生活如何理解为人生最高境界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的生活被认为是最完满的幸福,而人生最高境界是中国的哲学范畴,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值得比较研究。探究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的生活如何理解为人生最高境界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储华丽 《早期教育》2008,(12):14-15
一、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人类活动被划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三种基本方式。在每一种人类活动中。都有一种与之相匹配的品质和行为的能力。对于理论或思辨而言,这种品质是理论智慧或哲学智慧:对于创制而言是技艺:对于实践而言便是实践智慧或明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观本质是在实践上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类型和推理形式.它不等同于任何脱离主体而存在的“客观知识”,是人在生活世界中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和经验。不仅是针对普遍存在的事物,也针对具体的事物,不仅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也含有感性的因素。这  相似文献   

4.
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的对爱之为爱的追问都奠基于一种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之中:存在者是什么。这种提问方式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是爱由爱恋转化为爱欲。海德格尔想要恢复作为源出和谐状态的爱念。而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他根据踪迹思想对海德格尔的爱之为爱的概念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5.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言语除通过阅读文本获得外,更多的是来源于教师的  相似文献   

6.
那么澄明就不会是在场性的单纯澄明,而是自身遮蔽着的在场性的澄明,是自身遮蔽着的庇护之澄明。—一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我们用成人的智慧教育儿童,但是我们理解儿童的智慧吗?儿童天生就是冒险家,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会怕老师、怕学校呢?勇敢的智慧何时失落了呢?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一反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区分在场和在场者二者纯一性之二重性的寂静之音,人应合语言之说而道说,诗是人之纯粹所说。海德格尔认为,语言规定着解释学关联,解释是带来存在真理之音信和消息的展示。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在根本上有别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如果说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是方法论的,那么,海德格尔意义的解释学则是存在论的。狄尔泰的解释是对生命体验的表达的解释,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意义则是存在消息的带来和保存。加达默尔的解释强调对神的消息的翻译,而海德格尔则强调对存在真理的倾听。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幸福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实践,一方面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沉思。而事实上,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思辨并不是与伦理德性生活所不相同的另一种生活。人的幸福的实现离不开展现优秀与高贵德性的公共生活。教育在关怀个人美善的幸福生活实现的同时,应当更加关心实现个人幸福生活的公共生活场域。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把唯物史观划为"形而上学的颠倒"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终究未能揭示存在者的存在机制.本文认为,马克思揭示异化正是从人的存在方式入手的,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一维中去了.通过对感性存在论的阐释,马克思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私有财产状况下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呈现出来.现成性的"什么"于是转变为历史性的"怎么".这是对不思存在机制的形而上学的彻底"解构",而不是换汤不换药的所谓"颠倒".因此,"形而上学的颠倒论"只能说是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读.这种误读是把马克思的"对象性存在"混同于形而上学的"对象性思维"了.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育的实践情境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场景。在这一场景中,教师的专业活动依赖一定的知识基础,即“教师知识”。教师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经验的反思与重构而积累起来,体现出很强的实践性,又被称为“缄默知识”。在这种意义上,教师知识是一种来自专业生活场景的实践智慧。通过教育叙事可以有效彰显这种实践智慧,从而促进教师之间的智慧分享,达到专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智慧型教师,它所隐含的理念和内在根据是,在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必须靠智慧去统率和处理知识信息,要用教师智慧去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智慧不但被赋予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职责,而且担负着创新与应用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2.
13.
教学智慧时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人们对其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以往考察教学智慧的方式无法使人们对教学智慧有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基于已有研究对教学智慧特征的认识,本文提出要在无限的思维空间中认识、在总体上把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找寻、以"变化"的眼光把握教学智慧.基于此,文章指出教学智慧不仅以显性的方式存在,还以隐性的方式存在,对于隐性的教学智慧,教师要在教学反思活动的基础上以悟的方式去获得.  相似文献   

14.
论教学智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人为的和为人的实践活动,“为人”表明教学活动应具有确定性;“人为”表明教学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复杂”表明教学活动必须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而这个过程则意味着教学活动开展必须具有实践智慧,亦即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生成于具体教学情景,同时表征于具体教学行为,它与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具有某种共同性,但更多的则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学智慧成为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教学智慧是“教学经验”、“理论修养”(包括“学科修养”)和“德性”的整合结果。  相似文献   

15.
叩问“教育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机智是研究者判断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教育智慧的惯用尺度,由于教学机智从表面上并不是通过教育的科学性表现出来,因此,以教学机智来判断教育智慧容易导致对科学意义的教育智慧的遗忘,而这是有失偏颇的。其实,教育智慧更多的是与教育本质相联系,那些反映教育本质的教学就是有教育智慧的教学,教育智慧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辨上,可以把智育与德育适当划分开;事实上,智育与德智并不分立地存在。好比一个人,思辨上,可以说他有血有肉,能分开;然而,事实上,没有一个只有血的人,也没有一个只有肉的人,分不开,否则,人也不在了。本文将简要地讨论道德智慧这一概念,似乎这一概念对于理解德育及其与智育的关系是  相似文献   

17.
联想出智慧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 ,是一种将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思考的想象思维 ,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和相互间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爱因斯坦曾精辟地总结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这是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面对一些背景新颖或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有的学生无从下手 ,苦于找不到思路 ,分析原因 ,固然与数学“三基”的积累不够有关 ,但更主要的是缺少观察 ,不善于联想所致。联想的方式很多 ,有“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立联想”、“互逆联想”、“数形联想”等等。下文举例说明怎样依据不同数学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呼唤教学智慧,让智慧回归教育,用智慧来唤醒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教学智慧的含义、教学智慧的生成以及教学智慧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智慧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是冯契先生智慧说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人类认识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的辩证过程中,科学知识既是智慧的基础,又构成了通向智慧的环节。冯先生通过对科学和哲学关系、普遍有效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科学发现的逻辑的论述,揭示了科学知识和智慧相统一、理论化为德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