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新修定的“学习指导要领” ,日本中小学从2000年开始开设“综合学习课” ,并计划在2002年将其纳入正式的教育课程。新“要领”指出 ,“综合学习课”是由各学校实施的内容超过教科书范围的横向的、综合的学习活动。这是日本社会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对国际化、信息化、少子高龄化社会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所采取的具体的教育改革措施。一、开设“综合学习课”的目的及必要性新“要领”指出 ,开设“综合学习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学习课”的课题来自…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在国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修定的“学习指导要领”,日本中小学从2000年开始开设“综合学习时间”,并计划在2002年将其纳入正式的教育课程。新“要领”指出,”综合学习时间”是由各学校实施的内容超过教科书范围的横向的、综合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3.
崔昌淑 《教育》2012,(7):63
根据新修定的"学习指导要领",日本中小学从2000年开始开设"综合学习时间",并纳入正式的教育课程。新"要领"指出,"综合学习时间"是由各学校实施的内容超过教科书范围的横向的、综合的学习活动。这是日本社会为了培养年青一代面对国际化、信息化社会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所采取的具体的教育改革措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要领"中指出,设置"综合学习时间"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特设了“综合学习时间”。部省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对“综合学习时间”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在此规范下,日本部分中小学校逐步实施了综合学习时间。通过日本各研究会的调查可以发现,各学校在实施中都各具特色,同时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日本中小学的“综合学习时间”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昌淑 《学科教育》2001,(2):47-47,F003
为了培养年青一代面对国际化、信息化社会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日本在中小学新设置了“综合学习时间”,通过“综合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6.
周晶 《江西教育》2005,(4):14-14
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其目的是。追求踌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选种学习对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标志的社会变化是十分必需的”,并在2002年把“综合学习时间”作为重要的课程领域。由于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与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谋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少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但是笔者在大量解析“日本综合学习时间”课程实例时发现,  相似文献   

7.
日本在1998年12月公布了新的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指导要领,在1999年3月公布了新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在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中,高中阶段设置了普通学科“信息”,初中阶段的信息教育的内容置于“技术、家庭”科的“技术领域”中,为“信息与计算机”,占“技术领域”一半的课时,在小学阶段,日本明确在“综合学习时间”中学习“信息”内容。  相似文献   

8.
2018年3月,日本颁布了新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针对日本学校教育以及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设置了一门新学科“理数”,包括“理数探究基础”和“理数探究”。其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综合地把握事物现象,灵活地运用数学和理科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进行探究、解决课题的能力。日本将不同学科进行融合,培养学生创造力;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探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效果;挖掘探究过程中的多种养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课改特点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日本战后走教育立国的路线,经过三次教育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这些改革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制定和修改<学习指导要领>(教学大纲)来实现的.在新修改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在面向21世纪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指导下,日本在中小学校(包括幼儿园)增设"综合@学习"时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生存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个新学科的产生是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的历程."综合学习时间"作为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既被寄予厚望,同时又饱受质疑和批评.在日本政府2008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中,"综合学习时间"虽然得以保留,但是其课时已经大幅减少.它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在面对困境时的反思与纠正.  相似文献   

11.
2008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最新修订的初中数学《学习指导要领》,新的初中数学学习指导要领在课程目标上,增加了对“数学活动”和“表现力”的要求;在课程结构上,增设了新的学习领域“资料的利用”;并增加了谋程内容和课时;“数学活动”贯穿于各个年级。本次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是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新尝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一个新学科的产生是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的历程。"综合学习时间"作为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既被寄予厚望,同时又饱受质疑和批评。在日本政府2008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中,"综合学习时间"虽然得以保留,但是其课时已经大幅减少。它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在面对困境时的反思与纠正。  相似文献   

13.
2008年2月,日本新《学习指导要领》颁布,最引人注目的是学科学习课时的增加与综合学习课时的减少。尽管综合学习被日本保守势力视为导致日本学生学力下降的罪魁祸首之一,但实际上,综合学习打破了日本学校以学科学力为中心、考试名次为中心的壁垒,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自2002年4月起,日本实施新教学大纲,在中小学导入完全的周休两日制,大幅度减少课时,并在将教学内容精简三分之一的前提下,创设综合性学习时间,这是日本以“宽松教育”为口号的教育改革的延伸,是新学习指导要领中最令人瞩目,也是争议最多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1996年,日本第15次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要在中小学设置“综合学习”课程。此后.由教育课程审议会对此进行了论证,在1998年7月的咨询报告中明确了在小学、初中、高中开设综合学习课。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日本修订了中小学的《学习指导要领》(即将课程计划与教学大纲综合而成的课程方案),规定了小学和初中从2002年开始、高中从2003年开始正式开设综合学习课程,这是日本在世纪交替之间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1999年3月,日本《高中数学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简称《要领》)经重新修订后已被颁布,尽管2009版的新《要领》又重新修改,但现阶段日本使用的高中教科书仍是根据99版《要领》编写的,并把高中数学内容分为“数学基础”、“数学Ⅰ”、“数学Ⅱ”、“数学Ⅲ”、“数学A”、“数学B”和“数学C”7本教科书,其中新增设的内容为“数学基础”,并将“数学基础”与“数学Ⅰ”设为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17.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1.日本中小学的“综合学习时间”根据新修定的“学习指导要领”,日本中小学从2000年开始开设“综合学习时间”,并计划在2002年将其纳入正式的教育课程。新“要领”指出,“综合学习时间”是由各学校实施的内容超过教科书范围的横向的、综合的学习活动。设置“综合学习时间”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把从各科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课题来自以下3个方面:①国际理解教育、信息教育、环境教育、福利与健康教育等综合性课题。②儿童感兴趣和关心的课题。③具有地区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日本教育注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而新的形势则要求它培养个性丰富、开拓创新的年轻一代。以2002年4月开始实施的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为标志的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强调了充实和发展个性的教育原则。这一原则从二十多年前被提出开始,通过学习指导要领而逐步体现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此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新开设了“综合学习”课,这是一门由学校创意设计的综合性学习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同时日本还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推行学校五天制,其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体验,并使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明华 《高教论坛》2007,(4):186-188,174
为培养年青一代面对国际化、信息化社会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日本文部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及改革措施。其中一个突出的改革内容,是在中小学基础课程中增设了“综合学习的时间”。“综合学习时间”强调结合地方特色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横向的、综合的”学习,突出“体验”,以促进学生个性和生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考察日本中小学“综合学习时间”的实践活动,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能给予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日本数学教学大纲又称“数学学习指导要领”,基本每十年修订一次。最新一轮数学教学大纲生效的时间是:幼儿园从2001年;小学、初中从2002年;高中从2003年开始。本文所做比较的大纲是于2002年生效的日本《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183;算数篇》(以下简称《要领》)和我国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