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 ,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 ,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 ,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 ,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 ,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我遥望@曾卓  相似文献   

2.
一次,我收到了湖北诗人饶庆年先生寄给我的一本曾卓诗选集,名为《老水手的歌》。我迫不及待地翻阅着,突然,有一首非常短的诗,不经意地映入我的眼帘:“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诗人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和“象”相融合所产生的可感可触景象。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  相似文献   

4.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当代学院派诗人海子在结束自己25岁生命的前两个月写下的一首撼人心魄的诗。初读这首诗,你会觉得诗人有“积极”的追求,“幸福”的向往,在努力追求尘世的“幸福”。可当我们细细咀嚼之后,你会品味出诗人海子内心无比的苦涩和无奈。这种苦涩和无奈表现了诗人海子人格的二重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挣脱世俗、极力追求自己惟一的“幸福”———对诗坛“王位”的渴望。诗中表现出对尘世生活的向往。诗人从小生活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又蛰居京郊昌平,埋头写诗。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自己与家人、亲友、社会一天天隔膜…  相似文献   

5.
约翰·济慈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是19世纪初英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以优美动人著称,充满了对人生美丽和短暂的深痛感悟。在济慈的作品中最为不朽的当属他的颂歌,《希腊古瓮颂》是其中的一首。陔诗布局精美,形象美,韵律美,语言美,表明了诗人对永恒美的向往和追求,阐明了“真”、“美”学说。  相似文献   

6.
李白《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入蜀时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险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年),从表面上看一首送别诗,但它和作者其他送别诗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邮),可以说自小对四…  相似文献   

7.
诗人曾卓的这首诗与他的《悬岸边的树》同样得于历经人生坎坷之后,相比之下,》《我遥望》更有浓后淡出的意味。  相似文献   

8.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时间、空间深刻的感受,可以促使我们清醒地透视人生,珍惜人生,对人生的意义进行哲学思考,从而,更积极有效地生活,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超越局限,超越短暂,超越自我,达到自由、不朽、永恒的人生境界。每一种类的艺术,都必须借助于时间和空间,才能把艺术家的诗情充分地表现出来。在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中,显示出独特优美的生命力。那么,诗是怎样表现时空感的呢?我们来看一首诗: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是诗人力谏出兵灭…  相似文献   

9.
记梦诗。非陆游独创,前人李白、李煜均有杰作。然而记梦诗之多,纵览古诗人,却无人超过陆游。他不但深宵做梦,而且白昼也会做梦,不但醒后记梦,而且梦中也在作诗。“梦”是诗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诗人人生理想的载体。据笔者统计,陆游记梦诗有122首,尚不算一个诗题下余出的28首。清赵翼《瓯北诗话》说:“核计全集,共99首。”但作者未存目,可能未包括诗中标明“梦中作”的15首。我们是把它归入记梦诗的,原因是:“梦中作诗”本来就是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艾米莉·狄更生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她一生创作了近两千多首诗,其中五百多首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死亡与永生。“死亡与永生”成了狄更生几乎一生遥望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顾城 (1 956 - 1 993)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朦胧派诗人。他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 ,闪耀的雨滴”,他要写的是雨滴中闪现的世界 ,写那“遥远而清晰”的梦 ,写梦中的“天国”。他善于以一颗童真的心 ,展开奇谲的幻想 ,创造奇异的意象 ,隐曲地表现诗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理想 ,因此 ,他被称为“童话诗人”。在《我总觉得》这首诗中 ,诗人以孩子的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 ,透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性思考 ,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缺乏心灵沟通的遗憾与无奈 ,是一曲发人深省的理想悲歌。这首诗由三节构成 ,每一节的前三句是写“我”理想…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使语文教材呈现“一标多本”的格局。由于不同的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课文内容选择产生差异。这种群芳竞艳的局面为课程资源开发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人教社2002年新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唐代刘禹锡的诗作《望洞庭》,其中第三句是“遥望洞庭山水翠”。而苏教社2001年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中也选用了这首诗,其第三句则是“遥望洞庭山水色”。这可把教师们给难住了。同样是国家审定的教材,同一首诗怎么用字不相同呢?这首古诗是要学生背诵的,到底让学生记哪种说法呢?有人认为这是出版社之间缺…  相似文献   

13.
现代派诗人卞之琳的诗具有含义丰富、晦涩难懂的特点,《距离的组织》这首诗更是因其跳跃性的思维、时空的瞬时转换、意象语词的新奇而具有多种的阐释.《距离的组织》在时间与空间距离中反复穿梭,交叉运行,构成了浑然一体的组织.在这里主要以文字形式的散文化角度切入,从“距离”入手来探讨诗人是如何将其组织成一首充满智性与诗意的诗.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三期中有段仕德老师的文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之我见》。认真拜读后,我觉得将诗中“的夜归人”理解“为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为妥。刘长卿的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日暮苍山远”是写投宿的时间及原因“;天寒白屋贫”是写投宿的地点及天气“;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写借宿后的所闻……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的主体字“是贫”,这是来自从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诗中通过“对白屋”的实写来证“实贫”,通过对冬夜风雪的描绘来烘“托…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归园田居》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教材释为“长久关在樊笼里,如今又回到大自然里来了。”“大自然”《现代汉语词典》释为“自然界”。尽管这首诗用了大部分诗行描写田园风光,但陶渊明笔下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体现了诗人的审美理想和生活趣味。诗人所讴歌的田园生活,有盈室的“幼稚”,欢迎的“僮仆”,还有鸡鸣狗吠,茅舍庭园,远村墟烟,充满人间烟火味。诗人把官场比作“樊笼”,但他并没有把自己比成禽兽。“归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只是诗三百以来诗人们常采用的比兴手法。诗人虽曾写过“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桃花源诗并序》),希望世界返朴归真,但这也只能表明诗人愿社会回复到庄老所宣  相似文献   

16.
《泥土》是鲁藜的著名诗作之一。这首格言式的抒情诗虽然短小,但激荡着理想的波涛,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首先,我们可将这首诗看成是诗人的自勉,要求自己虚怀若谷,为人民大众自由幸福甘做铺路的泥土。同时,这首诗又可以说是诗人对他人  相似文献   

17.
舒婷的诗从“客观叙述式”走向“自我抒情式”,对现代诗歌创作具有开拓性的功绩。它以诗人内心世界为表现对象,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抒发着诗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社会、对人生的真知灼见,被誉为女性“心灵世界的歌”。舒婷的诗显示的自我既不是叱咤风云的时代英雄,也不是消极颓废的悲观主义者,而是代表了“文革”后从迷惘到沉思的一代青年。她的诗有追求理想的表白,有生活苦闷的抒发,有友谊爱情的记录,有母女真情的渲染……《致橡树》就是一首爱情的赞美诗。诗中所抒发的爱,不仅是男女之间平等真诚的爱情,也蕴涵着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价值在于它堪称“中国第一诗”。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旨趣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就是表现或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而陶渊明的这首诗也正是完美地表现了这一根本精神。纵览中国诗歌史,无论是李白、杜甫及苏东坡等这些站在巅峰的诗人的诗集中,还是其他人的诗作中,都找不出这样一首完美体现中国文化“极高明而道中庸”精神的有着“纯诗”品质的杰作。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为送别朋友入蜀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难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表面上看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和《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油),可以说自小对四川的…  相似文献   

20.
每每读曾卓的诗作,常常会想起他在1943年写的《誓》中的诗句:“我的诗是我的碑。”是的,诗人视诗如生命,是“生命的一部分”,毕生以诗为追求的事业;同时,他的诗也就是他人生之旅的真实写照,浸透着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经验,他对人生的思考。他用诗为自己树立起一座座碑记。每个并不曾见过曾卓的人,只要读读他的诗,便可认识诗人,了解诗人,敬佩诗人,与诗人心犀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