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异地办学模式的含义及缘起,概括了当前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阐述了异地办学对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失衡问题治理的重要意义;从协调区域间高等教育动态均衡发展需求出发,探讨基于异地办学进行问题治理的可行性;针对当前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失衡的问题,探讨创新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基于异地办学模式的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失衡问题的治理新思路,探索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动态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尽管高等学校异地办学是满足高校办学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谋共生之举,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城市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办学质量不高、优质教育资源向沿海城市聚集等弊端。因此,厘清高等学校异地办学的动因、发展特点,有助于高等学校异地办学组织在国家治理政策转向背景下的多样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为城市发展赋能。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性发展是高校异地办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从高校异地办学中异地分校区内部的发展、异地分校区与主校区之间的关系及异地分校区与当地政府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出发,针对几所著名高校在珠海异地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和谐因素,提出保障高校异地办学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异地办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高校内部各项改革也在蓬勃展开。高校在“结构、规模、质量、效益”上协调发展的同时 ,日渐扩大了办学自主权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和改革空间。面对着扩招压力和自身生存、发展、参与社会竞争的需要 ,不少高校走出校门 ,以各种形式开展异地办学。其中 ,在异地设立分校或分校区是异地办学的重要形式。随之 ,高校异地办学的诸多问题便接踵而来。本文拟对“在异地设立分校区”这种形式的异地办学建立有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的问题作一浅显探讨 ,以抛砖引玉。一、高…  相似文献   

5.
异地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新模式,既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效,也在治理结构、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精神传承等方面面临着现实困境。部分异地办学校区正处于发展的关键瓶颈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历经20年的发展,已成为市校合作、异地办学的典型范例之一。通过分析其办学治校的重大改革举措,可探索出突破异地办学现实困境的有效路径,进而为国内异地办学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新生事物,其发展时间短、文化底蕴薄弱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探索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将面临诸多困境。对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大学精神的培育路径进行考察,有助于独立学院在异地办学过程中实现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异地办学的利弊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地办学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 ,在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等地迅速蔓延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这一新生事物 ,笔者想探讨其将会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什么新变化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扶持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  一、高校异地办学的重要意义高校异地办学是利用高校的品牌和智力优势 ,实现高等学校与地区政府、社会资源的结合 ,为本地区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服务。高校异地办学与另起炉灶新办学校相比 ,风险小 ,易于操作 ,教学质量易于保证 ,它可以作…  相似文献   

8.
作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衍生物,高校异地办学经历了探索、发展、停滞、反弹等阶段,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具有创生型、原生型、衍生型三种异地办学路径,办学历程中出现了办学区域集中、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点空间距离较远、跨区域治理难以突破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章立制规范异地办学,高校要优化路径就地就近办学,地方政府要提质增效协同办学,三方协商合作促进异地办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扩招形势下高校异地办学与大学城的兴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三次较大规模异地办学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由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而引发新一轮异地办学和各地兴办大学城的主要因素;客观地探讨了扩招、异地办学和大学城三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社会、经济、教育等多视角、深层次地认识扩大招生和异地办学,对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我国以教育、科技等多视角、深层次地认识扩大招生和异地办学,对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我国以教育、科技为载体的城市化建设所表现出来的重大意义;然后,从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考虑,提出了异地办学和大学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力求在21世纪初叶将这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办好。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陆续产生了一批异地分校或校区办学.不过,"同校不同城""同校异地恋"造成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往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对国家布局、人才建设、高校发展有着不可逆的弊端.为此,自2021年起,国家严控高校异地办学,异地办学工作正逐步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地方发展寻找相对稳定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1.
实现高校异地办学预期目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异地合作办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基于两种需求的结合 ,一是高校为获取更大空间和影响力而走向扩张的需求 ,二是中心城市发展高等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的需求。实现高校异地办学预期目标的相关因素主要有 :高校异地发展的价值取向、来自地方的可持续性的办学支持、办学类型的合理选择、办学的定位与特色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挑战与出路:高校异地办学的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高速发展,教育需求不断攀升,是高校异地办学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压力和挑战的源头.高校异地办学惟有顺应时代趋势,努力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方能摆脱困境,求得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知名高校在异地办学的兴起与发展,"高等教育特区"的模式逐渐清晰,其中以深圳大学城和苏州高教园区为突出代表。本文分析了深圳和苏州这两座城市产生典型异地办学机构的各类因素,并通过深圳大学城和苏州高教园区内知名高校的对比提出思考,以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谋求自身的发展,兰州大学在市区外扩建了新校区.以该校生命科学学院为例,客观分析了异地扩建新校区对实验教学的主要影响,并对异地办学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大学城”模式、“服务产业”模式、“借鸡生蛋”模式、“国科大”模式和“逆流西扩”模式。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是地方城市与高等学校之间生存或发展需求进行资源交换而形成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有利于优化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助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高水平大学办学品牌产生辐射效应。异地办学新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亟须进一步强化引导东部高校到西部开展研究生教育,地方政府应正确把握异地办学新政,促进与高水平大学之间的互动合作,加强异地非全过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南邮通达学院迁址异地办学过程中,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实现民办独立学院异地办学的跨越发展,并逐步凝练出学院精神对全体师生的引领与激励。高校工会组织服务服从于高校发展大局,本文对工会组织的认识,结合具体工作,以点窥面,刍议高校工会如何为高校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发挥更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现实趋势,证明现行高等教育“两级办学”体制的内在制度规范,缺乏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机能。要实现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共同和谐发展,在高等教育“两级办学”制区域化发展模式内,必须外生有协调发展机能的高等教育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现实趋势,证明现行高等教育“两级办学”体制的内在制度规范,缺乏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机能。要实现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共同和谐发展,在高等教育“两级办学”制区域化发展模式内,必须外生有协调发展机能的高等教育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9.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坚持不鼓励的政策取向,但由于高校扩招、合并、地校共谋等因素,高校异地办学已是既成事实,且呈现不断增多趋势。当下,教育治理的远景目标、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异地校区师生发展的现实诉求促使我们必须重视高校异地校区治理体系的建设,提升异地校区办学质量。现实中,高校异地校区治理在管理机制、制度建设、治理结构和校园文化等方面遭遇瓶颈,可尝试治理格局从单一管理走向多元治理、治理中心从校区为主转向学院为主、治理重点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治理方式从经验决策走向科学决策等四个途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0.
根据招生模式、目标定位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的不同,“教育移民”办学模式可分为短训定向、区际招生、联合办学三种转移模式。随着国家对区域教育联动发展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区际联合办学、学生异地求学、毕业生异地就业”为核心的联合办学模式将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教育移民”办学模式的和谐运作,应从打通区际招生链切入,通过理顺人才培养链、拓展实习就业链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