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辽宁外国语师范专科学校唐令忠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实事求是自我教育逆反心理,是指一种比较稳定的,对环境事物的刺激产生与众人对立的、和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和行为倾向。青年是逆反心理的主要体现者。逆反心理并...  相似文献   

2.
消除学生逆反心理 提高公体课教学效果刘伯唐(体育系)逆反心理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在青年学生中更是屡见不鲜.所谓逆反心理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行,给当事人产生了与其主观愿望相反的感觉,从而引起一种负向的要求和行动.现时生活中逆反心理大量存...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学习常常会表现与与接受相反的状态,逆反心理作为这种背离倾向的典型,已成为一种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但是,逆反心理的产生并不是凭空的,个性差异形成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依据,教育则构成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条件。所以,教育工作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加以引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出逆反心理的求异创新,开拓进取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学生感情失控,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  相似文献   

5.
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在某 种特定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行跟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的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基础一是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与人们的好胜心理有一定关系。逆反心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但应该知道,逆反心理实际上是  相似文献   

6.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尊严,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它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其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7.
小议学生的逆反心理王培利班主任老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要求学生这样做,学生却偏要那样做。这种学生与教师意愿相反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好奇心。比如,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到批评,学...  相似文献   

8.
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要求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较多,教师应注重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当这种逆反心理在群体中蔓延、传染,就形成了一种可怕的"群体性逆反"。  相似文献   

11.
周江云 《成才之路》2009,(16):21-21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使学生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  相似文献   

12.
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龄背后的代际差异。调适逆反心理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分歧;多一点沟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思量,少一点冲动。  相似文献   

13.
逆反心理是指认知者在特定的认知情境中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相矛盾的并与一般常态活动性质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意向。它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心理现象,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上。当前中专生的表现较为突出。 一、中专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中专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外部刺激和情境因素的原因,也有中专生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的原因。 从客观上来讲,中专生的日常活动不够充实,实习内容单调乏味,教育者的观念陈旧和方法的不当,是引发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当前新知识不断出现,若教师不注意知识更新,传授给学…  相似文献   

14.
逆反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一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方产生和当事人的意志和愿望背道而驰的心理和行为。逆反心理是社会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不系统、未定型、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无论是青年人、中年人或老年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青年人尤为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教育者相反的思想、理论观点及相反的认识和情感体验等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5.
吴玉琳  唐金红 《考试周刊》2009,(19):159-159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也是教育者按一定目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学生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学生产生的一种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既有负面效应。又有积极因素。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对其逆反心理进行辩证思考.对逆反心理作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会有一定的独立意识,逆反心理就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是教育的大敌,学生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教师的教育难奏效,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极为不利。作为班主任,在这一年来,笔者首先了解了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其次分析了他们逆反心理的成因,最后确定了一种方法,就是鼓励学  相似文献   

17.
浅谈幼儿的逆反心理刘辉心理学认为:所谓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外界因素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界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对某事物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认识,并导致与该事物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行为上的对抗。逆反心理在青少...  相似文献   

18.
王艳丽 《小学生》2012,(11):72-72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影响小学教学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能否正确处理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下面,我将着重谈一谈逆反心理的处理,以期对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一、谈逆反心理及其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是抗拒心理,是指人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与某些人的言行和主观愿望相反的感觉,是反抗别人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如在小学,我们常常看到个别学生"不受管教"、"不听话",常与教师"对着干",老师要求这样做,他偏偏  相似文献   

19.
<正>一、逆反心理的形成及其特征所谓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是一种有意识地脱离习惯思维轨道而向相反思维方向发展的探索。大体上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主动型逆反心理的形成,一般是被教育者对某些现象、某些问题有片面的认识和看法,从而有意识地与教育者对抗。如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而共产主义道德、雷锋精神或为人民服务等总是与其格格不入;或者因为自  相似文献   

20.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容易导致学习退步,以及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与家长感情疏远甚至对立,学生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