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教授在《要打中读者的灵魂》一文中说:"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思想、不同个性的人会对同一首诗产生共鸣,就说明了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某种相同的‘频率’,这相同的‘频率’主要的就是人性——尽管人性在阶级社会中‘异化’为阶级性,但不同阶级间依然存在着共同的人性。"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正是因为表现了这种共同的人性,所以愈久弥香,而其中充溢的人性之美和潜藏的人性之悲则是《边城》独特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河北出版公司1998年10月第八次重印的高级中学《语文》(必修)第二册第298页有一处明显错误——“又如‘谷’(‘穀’的简化字),原是谷类的总名。故有‘百谷’、‘五谷’的说法。” 这里的错误就在于”穀”字根本就不是“谷”的简化字,此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犬部》云:“,犬走臾,从三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为凡走之称。《九歌》‘表远举兮云中’,正注:‘系,去疾克。’《尔雅》‘扶摇谓之愈’,作此字。”《说文解字·分部》又云:“众,火华也,从三火。”段氏云:“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如曹植《七启》‘风厉森举’,当作“须举’。班固(东都赋》‘联炎炎炎’,当作‘森莱炎炎’。王选日:‘森,去疾克也。’李善注见不别二字。”今按:段氏议“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言之有理(见后),但其书证却似有疏失。检《文选·七启》本作“风厉…  相似文献   

4.
<正> 《洗澡》从前言始就吸住了我的目光。杨绛作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解:“这部小说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这些知识分子耳朵娇嫩,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相当于西洋人所谓‘洗脑筋’。”  相似文献   

5.
引言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合编的《文言读本》的‘虚字’部分对于‘故’和‘自’的一项用法是这样讲的:“[故](五)与‘自’、‘复’、‘当’、‘应’等副词连用,本身没有多少意义(其人诚无行,其诗故自佳;卿故复忆竹马之好否?故当是妙处不传;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彼)。[自](四)附在‘故’、‘正’、‘终’、‘犹’等副词后,本身无显明意义(此儿故自可人;正自不易言;终自有尽时)。”这里,《文言读本》把‘故’、‘自’、‘复’、‘当’、‘应’、‘正’等都定为副词,并指出了它们经常连用这一事实。本文准备由讨论《世说新语》里这类副词的单用式入手,进  相似文献   

6.
语文之美     
其实,在枯燥的学习之中,也蕴藏着美……我轻轻地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语文。”  相似文献   

7.
“天下”析     
<正> 对贾谊《过秦论》上篇中的“天下”二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在本篇里,作者把‘天下’和‘秦’基本上作为对立的两方来对待,‘天下’和‘山东’‘诸侯’‘六国’‘九国’的含义大致相同。”细读《过秦论》,我以为这个“大致相同”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部影响深广的高等院校古汉语课的教材,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注释中的问题,提出来商榷,以就教于方家。 (一)中寿《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这段话《公》、《谷》两传是  相似文献   

9.
<正> 陈白夜同志的《“白日”与“红日”》 (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写道:“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除‘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经·匏有苦叶》)和‘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卷阿》)以外,都是以单音节词‘日’的面目出现,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伯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诗经·君子于役》)等等。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10.
成长之歌     
此文疑是从原先的习作《忆童年》变格而来的——显示了作者思维的变通性。《易经·系辞》云:“化而裁之谓之变,行而推之谓之通。”原习作构建了“童年”的“象”,现用“拥有与寻找”二者关系“裁”之,“推”出“珍惜‘拥有’,永远‘寻找’”的主旨。但是,这篇从习作《忆童年》变格而来的《成长之歌》还要再升格:为着紧扣“拥有与寻找”的话题,应删去前两部分,强化后面两部分,标题改为“寻找童年”。  相似文献   

11.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东坡名篇《赤壁赋》里的一个句子。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此句的注解是“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这一章”,即《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月出晈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理由为“‘窈窕’与‘窈纠’音近,所以苏轼称之为‘窈窕’之章。”我认为“窈窕”并非“窈纠”的笔误,东坡所吟咏的不是《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而是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周南·关雎》。  相似文献   

12.
语文之美     
其实,枯燥的学习之中,也蕴藏着美。我轻轻地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精神是语文。"  相似文献   

13.
1999年是喜迎澳门回归祖国的日子,也是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1899-1946)先生诞辰100周年。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李海鹰作曲)这支《澳门》歌的词作者就是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澳门》这支歌便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爱国诗篇什子之歌》的首章诗篇。诗人将《澳门人《香港人始湾》、俄海卫》、《广州湾》、…  相似文献   

14.
<正>“立美”的学术概念,首创者为美学家赵宋光先生。他在《论美育的功能》一文中鲜明指出,“美育远远不仅是艺术教育,它有更重要的基础部分,关系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构建‘立美’的形式。建立美的形式的教育活动,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宏伟历史在教育领域中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石祥 《教育文汇》2014,(4):36-37
诗随时代豪情在,歌追梦想志满怀。文心雕龙真善美,清辞丽句百花开。吟读安徽词家时先明的歌诗集《昨夜西风》,我写了这首赞诗,并自然想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上的一段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头,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査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命题原则要求:“命题应以《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指向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汉书·贾邹枚路传》 :“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 ,富有天下。赋敛重税 ,百姓任罢 ,赭衣半道 ,群盗满山 ,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 ,倾耳而听。”师古曰 :“戴目者 ,言常远视 ,有异志也 ,倾耳而听 ,言乐祸乱也。”吴恂《汉书注商》 :“戴目而视 ,言举目仰视 ,《说文·目部》谓之 ,《史记·孔子世家》所云眼如望羊者是也。此乃怒目而视之义 ,非有异志之谓也。倾耳而听 ,言时有戒心 ,不安寝处 ,非寻常谛听之谓也。”杨树达《汉书窥管》 :“‘戴’‘载’通用 ,‘载’‘则’亦通用 ,‘戴目’即‘侧目’也。”按 :此句是刻绘秦时的社会状况。“赋敛重…  相似文献   

18.
<正>请看例句:(1)1926年出生于安徽芜湖的章开沅,少年时代曾对文学十分钟爱。(《章开沅:史学浩海的远航者桂子山上的传灯人》,《光明日报》,2021年6月1日)对此,胡礼湘老师认为:“这个用例中‘,十分钟爱’有语病‘。钟’有个义项是‘(情感等)集中’,如‘钟爱‘’钟情’。‘钟爱’即‘特别爱’,如‘祖母钟爱小孙子’‘。十分’即‘很’,如‘十分满意’。可见‘,十分钟爱’有表意重复之嫌,应当删去‘十分’,或将‘钟爱’改为‘喜爱’。”  相似文献   

19.
在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79年版的《<金瓶梅>探原》中,《金瓶梅》研究者魏子云先生认为,《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可能是一位籍隶江南吴越某地而长于北地的官家之子。其理由是《金瓶梅》中反映的是吴越的生活习俗,用的是江南乡言。“如从头到尾所写的有关茶与洒的饮用,只有一两处谓之‘呵’(喝),其他全叫‘吃茶’,‘吃酒’。茶酒谓之‘吃’,不谓之‘喝’,认真说来,这也是南人的口语。……这一点可以不管它。但‘筷子’是北方话,‘箸’是南方语,自南人北人口语有异之处。可是,《金瓶梅词话》只有一处写的是‘筷子’,还只写在  相似文献   

20.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