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请大家阅读短文《“始作俑者”辩诬》,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始作俑者”辩诬“始作俑者”一词出于《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为“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译成现代文就是“孔子说:‘最早发明陪葬木偶的人,他没有子孙吧?’”显然,老夫子对以木偶陪葬极其不满,甚至顿足捶胸地诅咒发明这种东西的人断子绝孙。由此“始作俑者”被后世用来指称“带头做坏事的人”。但是,用木偶陪葬真是一件坏事吗?众所周知,在我国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往往用活人殉葬。从有据可查的考古资料看,商代人殉制度就已盛行,此后历朝历代这种恶习绵延不绝。公元…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反对人殉还是主张人殉?这个问题本来《孟子》上记载得很清楚:孔子曾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最初倡导用陶、木偶人随葬的人,要断子绝孙的,因为那很象是用人殉葬呀!孔子连用象人的俑随葬都反对,若用真人殉葬,当然更反对了.对孔子这几句话的解释,二千年来并无异辞.只是到了"四人帮"横行时,才别有用  相似文献   

3.
人殉是古代社会特有的丧葬文化,其产生和原始人民的鬼神信仰观、社会生产力、私有制的发展密切相关。《左传》中有不少关于人殉的记录,透视《左传》,探寻文本中"人殉"特点,不难发现春秋时期传统的用人殉葬已然受到人民的批判,殉葬习俗正逐步衰落,人殉成为社会问题,人的价值和人主体性的觉醒越发明显,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个人与社会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4.
陶俑作为明(冥)器,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殉葬制度演化的产物。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用奴隶殉葬,动辄数百数十(参见《墨子·节葬篇》)。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对于劳动力的需要,特别是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迫使奴隶主统治阶级不得不采用泥塑草扎的俑取代人殉,所谓“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礼·檀弓》),正是以泥土为车,以茅草为人马,用俑随葬的写照。到汉代,随着制陶业的发展,盛行以陶制品随葬,其中不仅有陶制日用器皿,而且,陶俑亦大量存在。随葬的陶俑不仅显示了豪门贵族的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 2 6页有一段文字是 :“奴隶主死了 ,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 ,叫作‘人殉’。”这句话主语是“奴隶主” ,“奴隶主死了”又怎会“杀死”或“活埋”奴隶呢 ?应为 :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为死去的奴隶主陪葬 ,叫作“人殉”。“人殉”推敲$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庞长仙  相似文献   

6.
西夏陵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总面积50平方公里。规模宏大的西夏陵里究竟有多少座陪葬墓?这个历史之谜最近有了新的进展。不久前考古人员又陆续在陵区内发现60座陪葬墓,从而使西夏陵陪葬墓的总数增加到253座。专业人员还基本搞清了陪葬墓的分布情况。按陵区地貌和陵墓遗存格局将50平方公里陵区自南向北分为4区:1区以一、二号陵园为中心,有62座陪葬墓;2区以三、四号陵园为中心,有65座陪葬墓;3区以五、六号陵园为中心,有108座陪葬墓;4区以七、八、九号陵园为中心,附近残存18座陪葬墓和一座西夏祖庙。253座陪葬墓可分为夯土冢、土家冢、积石冢三…  相似文献   

7.
人殉是上古最为盛行的殉葬方式之一。本文认为,娥皇女英二妃追寻舜帝到南方,并为舜帝溺水殉情的古代神话实际上是一则最早的人殉记录。  相似文献   

8.
漫说陶俑     
俑,是我国古代墓葬中模仿生人形象而制作的一种陪葬品,一般是木雕或陶雕,也有少数是石雕的。它用来代替我国奴隶制社会盛行的残酷的人殉。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俑,主要是从东周时期的墓中出土的。这时我国正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的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俑的出现就是这种社会变革在墓葬制方面的重要反映。在战国时比较普遍,秦汉和唐代尤为盛行,宋代以后,因为墓葬制中流行用纸冥器,木俑和陶俑在一般的墓葬中逐渐减少。所以,俑最多,艺术水平也最高的是秦汉和唐代,其中尤以陶俑的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有人可能会问,俑显然是封建迷…  相似文献   

9.
通常将竹木或陶土制作的殉葬品铁为明器,其中模仿人形貌而制成的明器叫涌。春秋末期,涌已相当流行,但此时人殉和涌多共存一墓,反映了源代人殉的作法正处于过渡阶段。秦诵,特别是秦始皇墓兵马涌,体高如真人,面目生动。西汉文景之治期间为减少民力的损耗,涌的形体尺寸大大缩小,线条流畅优美,开创了活泼精致的新风。唐代的三彩源可说是涌史上的一大盛事。“三彩”或“唐三彩”。这是一种用低温烧成的特殊釉陶,釉色鲜艳却不透明,大大增强了涌的表现能力。宋代以后丧葬习俗以焚纸为主,墓桶数量逐渐减少。我国独特的明器艺术──俑@…  相似文献   

10.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自古至今对其的理解和解释都有所差异,笔者结合历史资料与各家之说,认为这句话最合理的解释是孔子在批判使用俑殉葬的人,应当解释为"第一个使用俑来殉葬的人,应当会灭绝子孙吧!"体现了孔子对人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11.
唐代帝王陵墓中有数以百计的陪葬墓,这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是罕见的.本文对唐陵陪葬墓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唐陵陪葬墓呈现出前多后少的特点.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统治者的政策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君臣关系和综合国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口才,是一种智慧。读了下面几则口才救命的故事,你对此一定深有体会。子亢谏活人陪葬子车是春秋时鲁国的一个贵族。他死了之后,妻子和管家商定:要用活人给他陪葬。子亢是子车之弟,孔子的弟子,回来参加葬礼时得知  相似文献   

13.
2019至2021年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新发掘的4座墓葬,墓道内皆有殉牲,以殉马为主,也有烧物及烧殉现象。此类殉牲习俗应与吐谷浑民族自身的生产模式以及鲜卑族的古老丧葬观念有关,其内涵是想借助殉牲和烧物的形式,护送亡者灵魂魂归故里。在举行殉牲活动的过程中,还有以刀剺面、血泪歌哭等丧葬仪式。至于吐谷浑墓葬中整马殉葬的形式,应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吐蕃丧葬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墓葬中设置腰坑、殉狗、殉人等习俗是商文化的特征之一。东周时期秦贵族墓中也流行这些习俗。本文考察泾河流域西周时期腰坑墓的分布、年代、墓主族属、身份等特征,确认其墓主属于殷遗民,首次辨认出其中两座属于西周早期秦族先祖的墓葬,证实了秦族来自东方。本文还提出一条区别关中西部及其以西地区商代和西周考古学遗存的断代标准。认为高领袋足鬲及相关遗存的年代下限已经进入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15.
“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给秦川大地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仅唐代帝王陵园就有十八处之多。这些宏伟壮观的唐帝陵园,沿袭了汉代功臣贵戚的陪葬办法,并特地颁布了诏令,把陪葬定为制度“庶敦追远之义,以申罔板之怀”.如唐高祖李渊献陵(在三原县)陪葬墓有六十七座。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在礼泉县)陪葬墓已知者多达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310年左右通高58.8厘米、口径24.5厘米 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嚳墓出士 1974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城址,即中山国最后一个都城——古灵寿城。中山国是战国时期重要的诸候国之一。初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县),后迁都于灵寿。已发掘的灵寿城遗址规模很大,城内有居住遗址,制陶器、骨器、铜器等作坊遗址。城址之西分布有当时的墓地。在已发掘的墓葬中最大的一座是中山王嚳墓。墓周有六座陪葬墓。南面有杂殉坑、车马坑、葬船坑。此墓墓室分南北墓道、槨室、东库、西库、东北库六部分。该墓虽大部分曾被盗扰,但出土的金、银、铜、玉、石、陶、漆木器等随葬品仍十分丰富。本期封底刊登的三犀足蟠螭纹铜投壶即是其一。该投壶,器身为直壁筒形,下部有三头独角犀做器足。器壁饰变形蟠螭纹,两侧附铺首衔环,中腰有带纹一周。  相似文献   

17.
木偶戏史话     
木偶戏,古代习称傀儡戏,是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木偶是俑,在商周时代已被用于殉葬。歌  相似文献   

18.
隋墓出土瓷俑较为罕见,安阳隋墓出土的瓷俑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结合最新考古资料,对这批瓷俑的烧造窑口及其反映的丧葬习俗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196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上海市卢湾区肇嘉浜路清理了明万历十七年(1589)光禄寺掌醢署监事潘允澂之墓。潘允澂是豫园主人潘允端的堂弟。潘氏是上海的大族,有“潘半城”之称。墓里的随葬品甚多,其中一套木俑45个,有吹喇叭打鼓的乐俑,握“肃静”“回避”牌、撑伞盖的仪仗俑,捧印与盒的侍吏俑,还有抬暖轿和凉轿的木俑,高20—21厘米。随葬的明器有家具二十余件,如床、大衣橱、桌、椅、凳、箱  相似文献   

20.
咸阳师院科技苑西汉墓葬的发掘和收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咸阳师范学院科技苑西汉墓M1墓道两侧修筑有空心砖耳室五个,其中三个为车马库,一个为仓房,另一个是庖厨操作间。墓主可能为西汉晚期二千石级的官吏。墓道两侧的三个车马库可能和西汉时期诸侯王墓殉葬三车的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