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娟 《鸡西大学学报》2009,9(5):117-119
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工具论者从语言的工具性推及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笔者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的真正本质。  相似文献   

2.
语文性是语文之所以成为语文的硬性指标,以语言为核心,以文章为重要载体,以语言感受、语言品味、语言欣赏及运用汉语言进行读、写、听、说、理解等为外显学习行为的。长期以来,考试评价一直在引导、规范、调控着教学行为。语文考试评价要在张扬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同时,关注语文学科自身的特质——语文性,注重语文性的考查;语文考试评价只有彰显"语文性",才能凸显"语文味",也才能发挥其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正确引导功能,共同推动语文性胜利回归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3.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译性"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实现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可译性"则指"一种源语文本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实现不了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者的不懈努力,不可译渐渐变成了可译。本文简单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可译的可译趋势及不可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泛人文性"现象越来越突出。语文教学"泛人文性"现象的出现,既有社会文化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也有语文教育内部的原因,《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与目标的模糊表述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只有在坚持把"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的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的智德,才能保证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激活、张扬新课程理念,建设生活、生命、生态的高中语文新学科,探讨和解决"新课标离我们究竟有多远"的问题,是高中语文新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1]语文科性质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而有价值的课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基本代表我们时代最新最高认识的语文核心性质观。随着教育部两个语文新课标的出台、试行,第八次新课改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本文不怕浅陋,再次从解读新课标入手,对语文科性质作了深入的理论思考与解说,并提出了新形势下落实语文性质观的新举措,即"重视工具性,突出人文性,正确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  相似文献   

7.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语文要简简单单教,要教出语文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味"是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学一种特色。教出"语文味"就是要引导,  相似文献   

9.
发散性思维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切入点,教师要从记忆教学转向思维教学,要从"一言堂"的教学形式转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文重点论述了思维训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语文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一直为语文教学界堪忧。单一的语文教法、枯燥的课文分析……语文渴盼走出低谷,回归本原。一、树立大语文观,突出一个"博"字教语文,到底是教些什么。这问题长期困扰着教者。语文既有工具性、思想性的一面,更讲究人文性。  相似文献   

11.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在我国学术界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他认为"‘语文味'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武建国 《成才之路》2010,(17):26-27
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语文的学习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语文的人文性几乎得不到体现。因此,本文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阳光"为题,从"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改"‘捡骨架’为‘见全身’""在学生与课本间架起一座桥梁"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刘新巧 《宁夏教育》2011,(7):140-140
站上三尺讲台,教师就是一道风景。这道风景吸引着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去领略"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的意趣。语文是什么?新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窦桂梅说:"站在学生面前,我就是语文。"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教好语文?  相似文献   

14.
梅学军 《成才之路》2011,(12):31-31
一、中学语文有效教学出台的背景语文教学的改革,几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的。无论是一开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还是到后来的"洋思目标教学";无论是"应试教学"还是"素质教学"的大辩论,还是到今天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确定;期间,积淀了无数弄潮儿的灿烂智慧,语文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是铁定无疑的。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当前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这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难度较去年有所下降,这是很多高三学生和老师的第一感受,笔者也关注到了这一点。但让笔者感触最深的却是:今年高考的语文试卷特别凸显新课标所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程更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育所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就高考而言,则主要是围绕语文所具有的独特人文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和应试素质,从而走出语文高考的成功之路。这里,我想就把握好语文考试的"变"与语文学科性质的"不变",处理好实际操作中的几对关系,谈谈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的有效复习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但是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的效果不容乐观。主要在于教师没有抓住学生识字心理而采取一定调控策略和教师教学态度存在着某些问题,以致影响了小学"识字教学"的效能。文章在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能性"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的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核心就是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就是这一主流社会思潮的明证。当今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动不动就冠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20.
钟英  薛玉 《成才之路》2011,(33):15-15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1967年提出的,是指个体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对自认为难以克服的困难所表现出来的缺乏信心、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而语文学习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