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产生原因,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对2008年度146份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以抗感染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涉及的药物共113个品种,占报告的77%,静脉给药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所累及的器官以皮肤病变最为常见。结论提示临床医生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促进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药物不良反应危害严重,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药物治疗疾病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了解和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临床用药时合理考虑这些因素,积极的控制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好的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北京燕化医院2007-01-2009-07月133例ADR病例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3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抗菌药物引发的ADR73例,占54.89%采取注射给药方式引发的ADR110例.占82.7%。结论:强化抗菌药物及采用注射方式给药的管理,减少合并用药,以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3月30日在曼谷召开"全球合理用药大会"发表报告说,全球有一半的药物在被不合理地使用,从而使病人有可能产生耐药性甚至死亡.全球的死亡病人中有1/3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随意改变药品用法用量、滥用抗生素等不合理用药现象十分严重,大约占到了用药者的12%~32%,我国每年有50万余人死于用药不当.  相似文献   

5.
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记录显示,我们国家的药物不良反应1/3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滥用抗生素的另一种后果是导致儿童身体细菌耐药率增高,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那么,儿童疾病治疗中抗生素是用?还是不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现代年轻妈妈,甚至连医务人员也无所适从,事实上,"没有安全的药物,只有安全的医生"……  相似文献   

6.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警戒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药物不良反应(ADR)历史的回顾,简述了ADR的分类和影响因素,阐明了重视药物警戒、关心国际药物监测中心ADR信息的重要意义,对促进合理用药、减少ADR、提高医疗质量、创造健康人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3月30日在曼谷召开“全球合理用药大会”发表报告说,全球有一半的药物在被不合理地使用,从而使病人有可能产生耐药性甚至死亡。全球的死亡病人中有1/3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随意改变药品用法用量、滥用抗生素等不合理用药现象十分严重,大约占到了用药者的12%~32%,我国每年有50万余人死于用药不当。不合理用药包括对较轻病情过量用药、随意改变剂量用药、滥用抗生素、对严重病情用药不足、错用药、过量注射、不遵医嘱自行用药、病未痊愈中止用药等。本文介绍安全用药的一些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8.
结合工作时间文献,浅谈一下常见的安全用药合理用药问题.通过对不合理用药的危害的论述及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用药的介绍,使人们知道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适当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正>1选题依据伴随社会的发展,抗生素的种类日益增多,抗生素的使用更加频繁,特别是在我国,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随处可见,带来的后果令人痛心,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已构成极大的威胁。笔者通过一节活动课让学生了解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副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2教学目标2.1知识与能力(1)了解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2)了解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2.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2)通过对药物副作用的了解,养成用药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广泛搜集、分析克林霉素的ADR(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探寻克林霉素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的合理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20世纪,人们分离出了多种抗生素,目前已知的天然抗生素不少于9000种,其中很多抗生素在各种常见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用抗生素救活的人不计其数。抗生素应用于医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说抗生素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一点也不算夸张。正因为如此,抗生素成了临床各科医师最常用的一类药物。1 抗生素的副作用抗生素在治疗疾病中有积极的一面,但其副作用也不可低估,特别是在使用不当,如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抗生素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有的甚至相当严重。(1)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现状及对10种抗生素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支原体鉴定及药敏试剂盒检测304例泌尿系感染患者,同时测定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解脲脲原体感染的阳性率为136株(44.7%).男性解脲脲原体阳性10例(22.22%,10/45),女性解脲脲原体阳性126例(46.84%,126/269).药敏试验结果表现不同的敏感性.结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对所分析的各种抗生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在进行解脲脲原体感染治疗之前应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华法林致患者出血的原因,抗凝方案的选择及药学监护。方法:介绍1例华法林致牙龈出血及血尿患者的抗凝治疗全过程,并从患者出血原因、抗凝方案的选择及药学监护这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判断出血是华法林导致的ADR后,建议立即停用华法林,肌注维生素K1,静滴新鲜冰冻血浆,以及加用PPI制剂预防消化道出血。入院第3d,患者未再出现牙龈出血及血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可从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患者自身的因素两方面分析华法林致出血原因;抗凝方案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因素、疾病因素及药物经济学因素;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华法林用药监护,确保华法林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出现不少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直接拷问着用药安全以及不合理用药现象,特别是将抗生素使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能杀灭人体内的细菌,也能伤害人体自身。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从西医治疗(糖皮质激素、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茶碱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联合用药)、中医治疗(急性加重期、缓解期、其他疗法)及非药物治疗三方面进行了系列介绍.  相似文献   

16.
随着药品市场的开放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介对药品的宣传诱导,家长给幼儿自我用药的情况越来越多。所谓“自我用药”是指本次疾病初诊前的非处方用药。而在自我用药者中,抗生素的滥用已相当普遍,它可导致延误诊断、掩盖病情、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浙江省金华市居民合理用药的知识以及选择和使用药品的现状,了解居民自我药疗的水平。方法:选取金华市的部分居民居住小区和部分社会药店为调查现场,采用统一方式,调查员入户访问和药店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居民基本资料、合理用药的认知情况,购买药品考虑的因素、用药依从性、对药品说明书的认识。结果:发放问卷2185份,回收有效问卷1871份。被调查的居民中,只有16.0%的居民能正确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含义。79.3%的居民出现药品不良反应会选择停药和就医。76.2%的被调查者会阅读药品说明书,多数居民较注意阅读说明书中用法、用途和注意事项,药品不良反应阅读比例相对较少。结论:居民具备一定的合理用药知识。但存在一些误区.对药品不良反应知识欠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临床科室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66例,对引发的不良反应进行客观、科学分析。结果:经分析总结得出:66例病例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有:青霉素类11例、头孢菌素类20例、碳青霉烯类1例、氟喹诺酮类23例、大环内酯类2例、林可霉素类5例、硝咪唑类2例、万古霉素1例、枸橼酸铋钾片/替硝唑片/克拉霉素片组合1例。结论:根据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症状的差异,本院分别采用不同的预防治疗措施,未发生致残、致死病例。  相似文献   

19.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滥用抗生素现象表现在人医和兽医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以及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其危害主要是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药物残留问题,通过对其现象、危害与控制的分析,指出滥用抗生素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提示人们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因药品不良反应引发的纠纷在我国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但目前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或程序来处理该类纠纷,使医患双方关系陷入困境。本文从一例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纠纷切入,提出笔者对该类纠纷处理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