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动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天人互参构成了意象思维人化自然的实践性基础,意象氛围则构成了它得以呈现的体验基础,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的中枢,以天人互参为实践基础,以意象氛围为表现形态和体验基础,构成了一个圆融整一的诗化世界。  相似文献   

2.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 ,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 ,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 ,它以形象的譬类 ,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 ,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诗意精神。本文集中揭示了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机制中枢的思维特征 ,为揭示意象思维乃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指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它以形象的譬类,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诗意精神。本文集中揭示了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机制中枢的思维特征,为揭示意象思维乃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指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中国民族文化经典意象的龙所内蕴的民族思维。认为中国民族思维即是由原始思维积淀而来又与其有着质的不同,并处于不断发展和更新中的一种用诗意的符号表达的诗意思维。  相似文献   

5.
以帕尔默文化心象理论为理论基础,阐述概念隐喻的重要性,它已成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唯一方法,应用文化意象影响概念隐喻生成这一规律,分析文化意象形成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共性与差异,旨在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包容,进而达到跨文化互融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意象作为现代诗语的核心构件,经历了从浅表意象到深度意象到审智意象的过程,现代诗语言达到了某种“巅峰”状态。然而物极必反,非意象化带着事象化和事态化特征,弥补了意象的不足与缺陷,它大大提升了诗歌处理日常琐屑事物的复杂能力,体现了某种“事实诗意”。而无意象更是把诗歌引入理象与抽象。但事实上,近年崛起的非意象化和无象无法取代意象。意象与非意象化、意象与无象之间既有排他、冲突的一面,也有协调、互化的一面。它们的此消彼长,还得依托于张力杠杆的撬正。  相似文献   

7.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这对于拓展思维度,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亭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建筑之一,从亭建筑到文学意象是一种文学升华和文化趣味的依附过程。亭意象的历史形成与演变过程与亭建筑史有着密切的关联,二者统一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趣味的流变。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的视野中,亭的建筑法式与亭文学意象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存在着互参、互证和互动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建筑与意象的参照研究,窥探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精髓。  相似文献   

9.
在诗品当中,司空图以形象精练的诗化的语言,精心选择了一系列的意象,其意象蕴含着理论家的生命体验并融合着道家哲学,构成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意境。而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意象选择、意象构成的意境结构及意象批评的基础三个方面对《二十四诗品》中的意象进行全面的分析,力图挖掘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语言系统的精华,是人类认知、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它产生于建立在相似形基础之上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概念隐喻是隐喻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意象是概念隐喻的知识来源和建构基础。概念隐喻是由人类经验和文化意象衍生而来,其形成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和类比。本文以以上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文化意象形成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取向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圭臬,深刻影响着其他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其构建的易学时空观、"天人合一"理念、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系统思维模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科学的萌发进程。面对李约瑟难题,即近代科学技术没能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易学提供了另一个异样的解读视角。对易学思想的适当扬弃、辩证把握,能够为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乌托邦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实体论思维模式之上,它以超验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否定为基础,进化史观的烘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近代西方乌托邦的涌现。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典型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诗学思维模式,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在历史观念上,循环史观是中国历史观念的主流,最为根本的是天人合一肯定现实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这一切决定了中国只有逍遥隐逸的桃花源,而没有否定现实世界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道家天人合一观以其本体论研究的深邃、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重天道轻人事的天人观是有其神话渊源的,作为道家最高范畴的"道"的本质特征早已孕育在古老的混沌神话中,混沌神话对于道家本体论乃至天人观的形成影响至大。  相似文献   

14.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论话语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诗学范畴。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与出自西方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既有相同、相通之处,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文化存在着种种共性,在诗歌意象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某些共同规律。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存在着差异性,中西诗学意象理论也存在相异之处,而这种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构成了一种文化的互补。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老庄的“天人合一”、“知止”等观念及其辩证法思想有一定合理成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些启示:人与自然是天地宇宙这一整体的一部分,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人类应遵循适度增长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鲁迅新诗可谓借用象征性意象进行新诗创作的成功典范。鲁迅能在新诗创作中准确运用象征性意象来联结与组合充满诗意的语言符号,营造一种浓郁的诗歌氛围,表达丰富而深刻的诗情与诗思。这在中国新诗草创期显得弥足珍贵,也更加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儒家天命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石。受“天人合一”思想中尊天敬天观念、“民本”现念、重合轻分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凸现出与之相应的三大基本特征,即宗教化、伦理化、和谐化。中国古代哲法关系对构建当代法哲学体系,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悖论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但中西方思想家对此采取的态度和解决方法迥然不同。中国思想家对悖论采取的是一种逍遥的、诗性的解决方式,而西方思想家对悖论的解决则具有一种"执迷不悟"、一究到底的执着精神。文章认为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在于,中国思想家注重人生实践甚于客观的宇宙自然、客观规律,在方法上采取直观体悟的方式对本体进行整体性把握,而非经由逻辑化、抽象化的语言探寻。这种逍遥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观,一方面导致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特别发达;另一方面,一旦这种思维和语言进入现代的立法、科学、道德、制度建设等领域,便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歧义、混乱和无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