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山峡中》是艾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极具文学批评史意义的一个文本,对它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批评不断深化的演进历程.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周立波就给予了《山峡中》“哀诉凄婉的流浪者之歌”的评价;50-70年代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文学史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根源的意识形态化解读.其中,陈翔鹤内转的批评视角则肯定了《山峡中》的文本地位和价值;80年代的批评视域从之前的窄化开始走向宽广,出现了较为系统的以文艺理论为支撑的批评和比较研究;90年代以来,《山峡中》的文本意义与主题意蕴等,更是得到了较为丰富的多元阐释.  相似文献   

2.
对《三峡中》的最初的评价是1936年3月周立波在对《南行记》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对于《山峡中》主题意蕴和人物塑造的"发现"。五十年代陈翔鹤对于《山峡中》有了更细致的解读,从《山峡中》发表到改革开放之前,对《三峡中》的解读始终是作为对艾芜《南行记》或者是其短篇小说创作例证分析的一部分。这种状况直到八十年才得以改善,无论是对《山峡中》的人物形象、文本结构、审美风格、艺术特色,乃至比较研究都有了深度的挖掘,并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3.
虞姬形象在《史记》等历史叙事文本中,作为男性中心写作的符号意义而存在。这一形象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不断被重写和丰富,经历了一个从隐到显的文化建构过程。本文结合文本叙述形态与叙述者的性别身份特征,对“霸王别姬”故事系统中虞姬形象的演变进行梳理,以求全面考察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虞姬形象在《史记》等历史叙事文本中,作为男性中心写作的符号意义而存在。这一形象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不断被重写和丰富,经历了一个从隐到显的文化建构过程。本文结合文本叙述形态与叙述者的性别身份特征,对"霸王别姬"故事系统中虞姬形象的演变进行梳理,以求全面考察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作家中不乏写残忍故事的高手,他们各具特色。艾芜《山峡中》用温情融化残忍,刘庆邦《逃荒》用温情为残忍辩护,张爱玲《金锁记》讲述了温情转化为残忍的过程,余华《现实一种》展示了暴力的极端形式,鲁迅《药》却重在思想层面的深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冯梦龙《古今小说》这一独特文本的解析,阐释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成熟期——明清小说所具有的故事讲述模式,同时,对这一讲述模式的构成——讲述人、故事、潜在听众、作者,进行分析和解读,说明这一个特殊讲述方式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奈保尔自我相抵的矛盾和分裂在《河湾》的叙述策略上凸显为叙述分裂和自我消解。第一重自我消解存在于文本内部,小说的“异乡人”视角以及与主人公不相称的西化观念消解了文本企图建构客观化历史叙事的企图;第二重自我消解存在于文本内外对照,《河湾》中混乱狂暴的非洲现实与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的伟大历史意义彼此消解,而这种解构因素导致文本叙述意图在某种程度上被质疑和颠覆。  相似文献   

8.
鲁迅历时十三年而创作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以鲜明的反文化、反传统、反理性的激进方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了深刻质疑和大胆反叛。反讽与戏仿是后现代主义文本常用的艺术手法,本文通过分析《故事新编》中大量运用的反讽与戏仿艺术,揭示其与后现代主义文本策略的惊人暗合,体现了文本的开放、多元、不确定性特征。进而阐释《故事新编》文本超越时代、跨越时空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故事新编》实乃一种互文体,它采用引用、重复、参考和戏仿的互文手法,从而呈现出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戏剧效果。文本通过对《故事新编》互文手法的解析来准确识别其文本中互异的成分,分析文本深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小说文本中流淌着鲁迅的血脉,骨子里仍有《故事新编》的遗传基因,新历史小说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于历史的解构和意义的消解。诸如人物的世俗化、故事的虚构摹写和文本的戏仿艺术等。而这些方面,鲁迅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故事新编》时就有意尝试过。可见新历史小说里流淌着鲁迅的历史小说观基因。  相似文献   

11.
文学文本中的“功能”与“合法性”关系是当下西方文论界较为关注的一个热门问题。本文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流变为研究对象,从文本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同一个故事其文体的变迁、叙事的变化所蕴含的则是文本功能的变化,而功能的嫱变又不断驱使着文本在真实意义“合法性”上的递减。进而笔者从具体的文本研究入手,厘清其根本动因在于俗文学(故事)处于“大众文化”语境下发生的叙事变迁。  相似文献   

12.
《青衣》是一部具有存在深度的优秀力作。《青衣》具有双重本文特性,它的意识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的执著追求史,而它的潜本文下却隐伏着另一个故事,即一个女人的生命异化史。潜本文意义是本文视域与读者视域相互融合形成的新意义,这一新意义的凸显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是《一千零一夜》最具特色的叙事结构,在这个“故事套故事”的框架aY..T,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隐合作者。本文拟用叙事学理论,以《一千零一夜》中《脚夫与姑娘的故事》为例,通过分析故事中的隐含作者及其相关叙述文本,进一步探究隐含作者与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隐合作者对该故事集的叙事结构在无限性延伸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故事化的过程性及其意义的隐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录片故事化是纪录片增强可视性的必然选择,它要在真实地纪录过程中展示出事件的故事性,要在真实故事的背后寻求意义的隐性构建。  相似文献   

15.
<默默无闻的人>对于擅长宏大历史叙事的尤瑟纳尔而言是一个独特的文本,它把笔触伸向了原生态的小人物的生和死.本文的结构是由一个圆形和两个梯形构成的叙事图形,在存在的意义和本质的虚无之间作者阐发了自己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一个真实的故事》以“我”的“逐字重述”讲述了一个饱受奴隶制磨难却看似乐观、坚强的黑人妇女形象。作者马克·吐温非常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各种不同阶层的人物,从而深刻揭露社会的真实。运用伊瑟尔的阅读行为理论来分析该短篇小说的不同视角,发现作者对待种族问题只停留在叙述层面和白人单方面立场上,其文本意义并没有深刻揭露该问题的严重性及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
反讽:现代小说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法国符号学家A.J.格雷玛斯的结构语义学体系中的“语义方阵”为阅读参照系,对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进行了解读。论文试图通过语义方阵所提供的结构主义阅读视角对作品中的人与人、人与物及人物命运在情节转换中产生的变化给予新的解释。同时,此次阅读活动也意在说明,不同的阅读方法是促使同一文本产生多义性的主要原因,而每一次阅读活动都是对文本进行的一次探险。  相似文献   

19.
在短篇小说《一则新闻》中,美国作家尤多拉.韦尔蒂采用一系列的叙事手法使全文充斥着不确定性和未知点。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叙事策略,读者的解读潜能得以拓展,在阅读中自觉为文本建构多层意义,从而体会叙事结构中强烈反差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葛红兵的出现对于中国文坛来说是另类的。小说《沙床》选取情色作为写作的核心语境,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讲述了诸葛教授有关追逐、内省情色的故事,并不是要进行道德的审视,也不是为了表现人性的丑恶,而是通过情色欲望表达了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和价值关怀。因此,文本具有深沉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