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斤斤计较”,意为气量狭窄,遇事好计较。但“计较”前为什么要用“斤斤”来作修饰,不少人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斤”以下有“两、钱、分、厘”,为什么不说钱钱计较、分分计较呢?再说即使以常见的粮油而论,少了一斤二斤,怎不计较呢?其实,这“斤”非量词。“斤”的本义是斧头。《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求之”,其中“斤”与“斧”同义。凡用斧砍柴削木等,眼睛总要瞪大,看得十分清楚,故“斤斤”意为明察或看得清楚。这成语直接的解释便是看得清清楚楚,稍有差错就要计较。  相似文献   

2.
彭静 《语文知识》2006,(1):24-24
有些成语中某个字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意义有很大差别,下面略举数例说明。 运斤成风 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熟练,技术神妙。《说文解字》:“斤,斫木斧也。”“斤”的本义为斧子。  相似文献   

3.
成语“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但是我们知道,一斤是十两,半斤就是五两,比八两要少三两,怎么能说是相当呢?原来,我国从前的杆秤有不同的“制”,有的规定十六两为一斤,有的规定十两为一斤,“半斤八两”中的“八两”是对旧制十六两秤而言的.  相似文献   

4.
同义成语的连用和释义是成语运用当中的两种特殊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对同义成语是同时出现在一个语言环境之中的。下面分别加以分析。首先来分析一下同义成语的运用。这种现象可以分为三种:1.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都是比喻性成语。例如:“这正如俗话所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了酝酿已久的主题思想,有了考虑成熟的人物,写起来就神来笔就了。”(峻青《主题的选择和表现问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都有“条件成熟了,事情就会成功”的意思,是一对同义成语,并且都是比喻性成语。由于“瓜熟蒂落”以“瓜”、“蒂”为喻体;“水到渠成”以“水”、“渠”为喻体,这两条成语连用在一起,就从两方面比喻加以强调以增强语意。2.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一条是比喻性成语,另一条是直陈性成语。  相似文献   

5.
刘书龙 《甘肃教育》2011,(20):81-81
“沧海一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比喻非常渺小。这一成语源自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语。那么,该成语中的“粟”指的究竟是什么呢?大多数工具书都把“沧海一粟”中的“粟”字解释为“谷子”或“米粒”,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校招生》2010,(2):11-11
成语释义 比喻极其危险。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合三十斤。 成语出处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相似文献   

7.
“空穴来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一般辞书(比如《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语出宋玉的《风赋》:宋玉对(楚襄王)日:“臣闻于师,枳旬来巢,空穴来风。”刘洁修编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认为语出《庄子》:“空门来风,桐乳致巢。”因此可以这么说,“空门来风”是这个成语真正的源头,“空穴来风”是后人在使用中修改定型的词形,二的意思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8.
“宠辱不惊”是一个常见成语。从各种词典对“宠辱不惊”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界对“宠辱不惊”的“宠”字还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把“宠”理解为“宠爱”,如《当代汉语词典》释“宠辱不惊”:“受到宠爱或羞辱都不为所动,形容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等众多词典。  相似文献   

9.
肖科见 《语文学习》2011,(11):73-74
“匪夷所思”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现代汉语词典》释其义为“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常理所能想象的(夷:平常)”。据此,有人认为,既然“匪夷所思”中已有了“人”.那么再说“令人匪夷所思”就不能成立,这是成语“使用不恰当”。(见《语文学习》2011年第5期《“匪夷所思”误用原因分析》)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0.
“贯”字从贝,与钱财相关,故成语中有“腰缠万贯”、“万贯家财”等,以示富豪。在货币的历史记录中,我们应当认识“贯”这个字的来龙去脉。钱贯之说是后起的,大约在魏晋时代。一般来说,一千枚铜钱为一贯,其重量达6斤以上。外出随身携带是够笨重的了。宋朝时缺铜,就以铁代铜,一贯铁钱重达25斤之多,使用起来就更不方便了。  相似文献   

11.
成语,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熟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短语,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结构,但成语的组织多样,来源不一,用法变化无穷。成语来源于历代典籍,有的是文章原句的摘取或缩写,如“风雨如晦”摘自《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先忧后乐”是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缩写。又如“得道多助,失道寡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囊中羞涩”这一成语常见诸报端,使用频率较高。这一成语是如何产生的呢? 宋代的阴时夫,在《韵府群玉·阳韵》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朝有一个叫阮孚的穷书生,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布袋,在会稽游学。有个客人问他:“布袋中装着什么东西?”阮孚说:“只有一个铜钱着守钱袋,害怕它不好意思。”(原句为“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唐代杜甫又因为这个故事写了一首《空囊》诗,其中有两句为“囊中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囊中羞涩”的成语即由此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13.
田作 《语文知识》2001,(8):30-3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创作,距今约二千五百多年。它的出现,展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诗经》流传至今,除了丰富的思想性和人民性之外,其语言的生动活泼,音韵和谐,人们乐于诵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经》流传下来的数量众多的成语中得到印证。《诗经》三百零五篇,流传下来的成语竟多达130条。数量之多,为后人使用频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成语,散见于“风”“雅”“颂”各部分。其中以“雅”为最多,计69条,“风”次之,计57条,“颂”最少,计4条。《语文知识》1999年6期曾发表了张顺发先生的《(从诗经)中直接援用的成语》一文,计70余条,本文详加补足,并按“风”“雅”“颂”顺序罗列如下: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对高考语文命题所选用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即近几年来,《诗经》中的成语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1991年一1998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共有9道题光顾了《诗经》中的成语或诗句。它们是:(1)1991年第1题考了《诗·小雅·小晏》中的成语“战战兢兢”,考查了“兢”字的读音。(2)1992年三南第2题,考了涉及《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的成语“附庸风雅”,考查了“风”字的意义。(3)1992年上海卷第4题,考查了《诗·大雅·抑》中的成语“耳提面命”四个字的字形。(4)1992年全国…  相似文献   

15.
“差强人意”作为一个成语,屡屡见诸于报端,但使用者往往望文生义,把它理解为“不能令人满意”的意思。这是因误解而误用。我为这个成语应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从若干年前即多次撰文辨正、最近还写过两篇小文涉及这一成语的误解和误用。但积非成是,积重难返,我只好借助于工具书,再写此文。意在订讹传信,而非诚心找茬。检商务印书馆1989年8月出版的刘洁修编著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第138至139页,于“差强人意”条下注云:“原指很能够振奋人的意志。差:甚,殊。强:起,振奋。”下引《东观汉记》及《后汉书》的《吴汉传》:“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  相似文献   

16.
“怒发冲冠”是人们熟悉并常用的一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含义表示“非常愤怒”。由于这个成语整体上的意思较为浅显易懂,甚至可以“望文生义”,于是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其中的“怒”字就是“愤怒”之义;  相似文献   

17.
成语言简意赅,内蕴丰富,不少成语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或神话故事,而且还有“主角”。有的“主角”就显现在成语中,比如“愚公移山”。有的成语是发生在这个“主角”身上的故事,比如“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主角”就是李白。  相似文献   

18.
开心果     
老师:你这作文怎么写的,哪有“半斤五两”这个成语?学生:我考数学时,答半斤等于八两,老师说答错了,得了个不及格.老师:以后记住,作文跟数学不一样,作文用的是老秤.  相似文献   

19.
“拈花微笑”是一个成语,《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8月版,1996年2月第14次印刷)对它的解释是:“拈:用手指拿。拿着花在微微笑着。《聊斋志异·画壁》:‘东  相似文献   

20.
做编辑工作的常常会在来稿的附言中,看到“望斧正”或“祈斧正”一类的谦词,“斧正”者,即用斧头砍削改正也。那么何以修改文章要用斧头砍削来比喻呢?“斧正”一词是从成语“运斤成风”转化而来的。《庄子·徐无鬼》载:从前一楚国人,在粉刷墙壁时,不留心将一点灰浆沾在了鼻尖上。那灰浆薄得象蝇翅一样,但那人却要一个匠工用斧头给他削掉。匠工二话不说,便运斤(斤即斧)成风。楚人面无惧色,直立待削,匠工竟一下子将那点灰浆削得干干净净,并无伤鼻。于是,后人便用“运斤成风”形容技艺高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