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生解题不仅能加强知识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品质,因此,解题是学生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学生的解题过程是一种独特的思维过程,一般有以下3个步骤:①识别和理解问题过程,即通过审题提取解题信息;②生成解题路径过程,包括思维定向(课题类化)和背景知识再现;③评价解题过程和结论过程.学生常因知识缺陷或解题技能欠缺导致解题错误,从本质上来看,这是由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生思维障碍,表现为信息提取失真、思维定向失误、知识再现失灵、解题评价失当等.本文拟在分析这几种解题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一点补救性和预防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由于学生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表现出对知识不求甚解,热衷于做大量的题,不善于在解题后,对题目进行反思,因而缺少了一个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就不易纠正和找出自己的错误,也就无法对解题方法、数学思维进行有效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历届江苏省对口高考试卷分析,解题心理性失误是造成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克服解题失误,提高答题准确性和高考成绩是每位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学生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江苏省对口高考《机械基础》试题为例,分析解题心理性失误的四种类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一、思维定势“惯性”作用产生解题错误高考时不少学生解题总是习惯于调用已有的旧知识、旧观念、原有的思维方式等去硬套,使新旧知识在解题心理上交叉,造成旧的知识在思维习惯上形成如记忆定势、理解定势、类比定势等负迁移,从而引起解题错误。犤例1犦如图1所…  相似文献   

4.
惠宏 《考试周刊》2010,(54):19-20
学生物理解题的思维结构由聚汇思维与发散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交替进行。物理解题的一般行为过程归纳为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理解问题→寻找策略,尝试→再前进若干步→遇到新的问题→重新理解问题→寻找新策略,尝试→再前进若干步→又遇到问题……直到最后成功。物理解题的共同特征是问题理解、表征,寻找策略(尝试错误,策略建立)和策略变换。  相似文献   

5.
转换思维在高中物理中是常用的一类解题方法,它犹如一把"金钥匙",帮助学生开启物理知识的一扇大门。教学中应用转换思维,可以解决诸多类型的物理问题,实现陌生问题熟悉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实际问题模型化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掌握物理课程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物理素养。  相似文献   

6.
物理解题错误是学生与物理事实、物理情景交流中的一种误解或者错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因势利导,使学生思考问题,经历碰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经历思维的碰撞,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物理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物理活动经验。本文从分析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入手,阐述了利用解题"错误"这一课程资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曹军 《考试周刊》2011,(61):79-80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解题出现错误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对待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却很值得我们去思考。首先,对待学生解题的错误应该持有宽容的态度.接纳学生的解题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次,可以通过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实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应该从中了解学生的解题思维,找出错误的原因。最后,错误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不断尝试的结果。本文就如何对待初中学生数学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对概念也有了一些初步理解,但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思维障碍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加之有些习题已知条件较为隐蔽,似是而非,稍有疏忽,极易产生错误的结果.笔者结合在教学中常遇到的典型错解进行分析,以便指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9.
硝酸具有氧化性,硝酸盐在加热情况下才表现出氧化性,而硝酸盐在酸性溶液中的氧化性,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干扰了解题思路,常常出现些不必要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在物理授课中,尽管学生能够学习与记忆物理知识,但是很难把知识灵活地应用到解题中,这就导致学生在解题中错误频出,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以,对于高中物理解题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高度重视,通过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展开解题训练,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解题水平与能力,更好地迁移应用基础知识,达到提升物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