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返乡就业是农村籍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认真分析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面临国家政策、就业心理、家庭经济、人才需求和综合能力"五大困境"的基础上,从国家路径、社会路径、家庭路径、高校路径和自我实现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引导,舆论倡导,家长善导,教师指导和学生主导的"五导模式",以积极推进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  相似文献   

2.
基于一项始于2013年且仍在进行的追踪调查,探讨进入精英大学的农村籍大学生特殊的社会体验(不少研究指出的“自卑”心理)。所谓的“自卑”可以重新加以概念化,即农村籍大学生的一种特殊主观建构——对自身社会能力的“低估”,可被纳入社会流动研究的视域考察。农村籍大学生对社会能力的“自我低估”是他们经历向上的社会流动时不熟识新的地位文化的结果。由于自认为缺乏被认可的“知识”和“文化技能”,接受访谈的农村籍大学生普遍提及感到“不自信”,倾向于对自身的社会能力进行负面评价。由于否定自身的社交能力,接受访谈的农村籍大学生会倾向减少在非学业领域的探索。对农村籍大学生自卑现象的考察应着重结构分析。其意义在于,既可深入揭示其本质与社会成因,也为消解针对农村学生的刻板印象并进而为他们增能赋权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3.
据调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呈现弱化趋势,存在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个人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形成“四位一体”的培养机制,即营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社会氛围、发挥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家庭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认知性,形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的系统性和“里应外合”的合力.  相似文献   

4.
新资助政策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努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的困难,更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受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意义和现状分析,提出通过教育主导、环境育导、典型倡导、实践引导等途径加强受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相似文献   

5.
新资助政策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努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的困难,更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受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意义和现状分析,提出通过教育主导、环境育导、典型倡导、实践引导等途径加强受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相似文献   

6.
问卷分析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发现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面临以下问题:缺乏创业资金,政府“过程服务”不足;创业环境复杂,社会融入难;高校引导不足,专业不对口;家庭世俗眼光的制约;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不足等.助推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需要从以下问题着手:发挥政策优势,强化“过程服务”力度;发挥地缘优势,促进社会融入;加强高校引导,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改变家庭认知偏差,培育文明乡风;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职校生普遍存在“疲软保护”和“接受教育信息缺乏主动性”等问题,导致此类问题产生的因素称为“灰色资源”。灰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采取“目标导行、环境熏陶,内省所需、自我激励,信息内化、实践教育”等策略,使学校、家庭、社会及教育开发体的教育矢量围绕共同目标。优化学生非智力因素品质,增强家庭和社会教育责任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学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相对城镇户籍学生而言,大部分农村籍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从学生自身、学校及社会三个层面,就完善政策体系、营造公平求职环境、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等五个方面提出解决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为高校对这一群体的就业帮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7,(12):79-83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通过对农村籍和城镇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两种户籍学生就业去向都集中表现为直接就业和升学两种;学生满意度总体不高,城镇籍学生略高于农村籍;学生起薪均值相当,城镇籍略高于农村籍;六成以上学生集中在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城镇籍学生就业质量高于农村籍;七成以上学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城镇籍相关度略高一点;五成以上学生聚集在省会城市,六成聚集在中部地区。基于影响学生就业的个人、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因素,在促进就业对策上,学生要积极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高校要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政府要加强就业工作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培养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其综合素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社会、高校、家庭是影响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现状为基础,构建三位一体道德责任感培育机制,加强大学生道德责任认知,并通过拓宽社会实践活动减少社会环境对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又称之为“天之骄子”,是一个备受社会青睐的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实现问题不仅是一个个体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要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就应该对人生价值进行评价。然后,从个人、社会、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几个层面来考虑:在个体层面要明确个体的社会责任,树立责任意识;社会层面,大学生要立足社会,把个人价值的实现立足于社会价值的实现之上;当然,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及时践行。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大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倾向,大学社会实践则是高校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促使学生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了解民情,激发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大学社会实践在提高学生的责任认识、丰富学生的责任情感、锻炼学生的责任意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400名“90后”大学生,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家庭支持、同伴支持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较高,社会责任感包括自我责任行动、他人责任行动与社会责任行动3个结构维度;(2)家庭支持与自我效能感、自我责任行动、他人责任行动与社会责任行动均显著正相关,同伴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社会责任行动均显著正相关;(3)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支持与自我责任行动、他人责任行动、社会责任行动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同伴支持与社会责任行动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责任教育是21世纪我国道德教育的新观念和新趋向。通过探究,揭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般特征,明确其层次结构,找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探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规律,这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心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揭示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的特点。结果表明:(1)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心;(2)对总的社会责任心而言,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学科差异也不显著;(3)在集体、家庭和同伴三个责任心维度上,大学生的性别差异显著,而在道德和社会发展维度上,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4)社会历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6.
"教育致贫"是目前中国民族地区脆弱性贫困的突出问题。文章以民族地区"教育致贫"现象为主题,以贵州黔南布依族自治州贵定县、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建始县为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访谈,结合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回收的相关数据作对比分析,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致贫"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并针对问题成因,就中国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提出建议:加强地区经济建设,增加居民收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结构优化,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资助帮扶范围,加大高中阶段教育帮扶力度;加大教育帮扶政策和理财意识的宣传力度;出台民族地区大学生回乡服务抵偿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应政策;端正对待教育的态度,提高家庭教育决策的科学性。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促使"教育致富",使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人格素质。新时期价值观多元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产生着正负面的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精心教育、科学培养和陶冶训练才能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凝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云白 《江苏高教》2021,(1):106-109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三方面的困惑:追求私利,无法担当自我;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群体情感淡漠,公共参与缺失;生活方式西化,缺失人类关怀与世界格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应从人类价值的最高立意来澄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以人与社会自由发展的共同理想、平等真诚的共同话语、多元文明的共同价值、推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责任等四个方面作为主要内容,通过重申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重塑教育话语体系等三个层面作为主要路径,构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9.
社会责任是一个社会人应该对社会承担的使命、职责、义务。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是以每个人出色地完成社会责任为基础的。当代大学生除了应当承担起普通社会成员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之外,还对社会负有更多的特殊的责任:一是承担着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责任,二是承担着推动发展先进文化的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新世纪民族复兴的要求,如果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那么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树立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应是大学生不可忽视的问题,培养大学生适应新世纪要求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都呈现弱化趋势。其原因与社会转型的多元化、学校教育的应试化、家庭教育的传统化有关。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和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同时,还需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