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是古典诗词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在唐宋纷繁的诗词意象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态的“雨”意象群。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沙沙雨声。杜甫诗中“雨”意象出现了246次;李商隐也是写雨高手,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柳永也对雨有所偏爱,作品中通过雨的意象运用,从而营造出万千情愁的手法不下15处。真可谓雨意信手拈来,秀外慧中、以柔为美的民族个性被融贯在纤柔的境界之中。本文试将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喜悦之雨、愁苦之雨、清雅之雨、禅理之雨四类,并就其各自蕴含的人生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一、喜悦之雨在喜雨诗中…  相似文献   

2.
论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从雨到诗”艺术建构旅程中的符号,“雨”意象在其原型意义的基础上,经由喜雨模式、苦雨模式、雅雨模式在唐宋诗词中实现了表现模式的多样化与审美内涵的丰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典诗词纷繁的意象群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彩的“雨”意象,既有让人欢欣的喜雨,更有让人哀怨的愁雨。在讨论传统诗词中缤纷多彩的“雨”意象基础上,发现纳兰词“愁雨”意象呈现出纤细疏柔的形神美,连绵凄迷的时空美和清寒冷寂的意境美,充实了“愁雨”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黄昏,在我国古代记时法中,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19点-21点)。如《孔雀东南飞》中“吨吨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人定”均指时辰。然而,漫溯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我们可以发现,黄昏不仅仅是一个表时间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内蕴丰富的传统古诗词意象。诗人们借此意象形象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尤为突出。笔曾以《宋十大名家词》为据对唐宋词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过粗略地统计,发现在词集中黄昏意象多的竟占25%。  相似文献   

5.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因此.从意象人手分析古代诗词是一种较切近诗词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在西方.还产生了一种专门的批评方法——意象批评。这里.我们不想一般地介绍有关意象的种种理论观点.而是结合具体诗词作品.来看意象运用和组合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一些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意象,海之出现在唐宋诗词中是崇高的“海”、感伤的“海”、浪漫的“海”。唐宋诗人词人的审美方式是多以远近俯仰的游目视线来表现海,“观”其形质而“味”其气韵,由言之意.批文入情,最后“悟”,玩味既久,自然悟入;进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既得其神韵,又着无限边际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作为"从雨到诗"艺术建构旅程中的符号,"雨"意象在其原型意义的基础上,经由喜雨模式、苦雨模式、雅雨模式在唐宋诗词中实现了表现模式的多样化与审美内涵的丰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索唐宋文学中异彩纷呈的梧桐意象,以桐雨、桐影、半死桐、井桐等梧桐四大意象为依托,希望能够解开唐宋文学中梧桐意象的奥秘,并以此探究唐宋士人深厚的梧桐情结,为梧桐意象的探索注入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9.
姜艳 《考试周刊》2013,(99):22-23
唐宋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丰碑,是世界文坛的瑰宝。色彩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暗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归化和异化为翻译方法.结合国内外一些名家的不同译例,对比分析唐宋诗词中色彩意象的英译.探讨其蕴含的文化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诗词中意象和意境都是虚境与实境的统一,但二者相比,意象仍停留于“象”,偏于“实”:而意境已超然“象”外,得“境”之环中,偏于“虚”。“虚”“实”概念在诗词鉴赏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感性和理论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上下五千年,连绵不断留下了灿若星河的诗词。中学课本的古典诗词佳篇中产生出来的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并塑造着中学生的文化人格。在语文教学中,解读中国诗词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品格,必须从“意象”切入,了解意象诗的典型意象,对中学生提升朦胧美感效应的欣赏水平,以及高层次的文化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诗词中"雨"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意象。文学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意象,译者应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准确解读诗词中的"雨"意象,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尽可能传达中华经典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3.
赵爱仙 《考试周刊》2009,(30):20-21
毛泽东诗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产。为了能让英语读者阅读、鉴赏这朵中国文化的奇葩,中国译者将毛泽东诗词翻译成了英文,并且有好几个版本。“山”是毛泽东诗词中很重要的意象之一。中国的译者在翻译毛泽东诗词中的“山”的时候用词很准确。即使在一个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形式.没有进行统一.也有可能对母语为非汉语的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影响。本文作者对外文版和黄译版中毛泽东诗词中“山”的译文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14.
自然意象指的是创作主体将内心的思想情感赋予自然界中的客观事物,并使其服务于整个语篇形式和内容的客观物象.自然意象具有语篇衔接功能.在韩礼德语篇衔接理论的指导下,以唐宋贬谪诗词为语料,对贬谪诗词中的自然意象进行分析,认为自然意象能够将诗词有效地衔接成一个完整的语篇,同时为贬谪诗词语篇衔接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如古人诗词中常出现“月亮”的意象,用以表示皎洁、清冷、团聚、离散的情调。在唐宋诗词中,诗人们除了爱用月亮作意象外,还较多地使用了“杨柳”的意象来表达各种情调。下面以唐宋诗词中的名句为例,略谈杨柳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意象。一.生意盎然、绿阴凄凄的早春意象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因此常为敏感的诗人捕来作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词中“月”使用是很频繁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所指代的是具体的“月”意象.但意象也只是作为一个符号,指代更深层的意蕴.在中国文化土壤上产生的“月”意象,与中国民族之审美观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生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本通过对唐宋诗词中月亮意象的举例,分析归纳,揭示出月亮意象所蕴涵的象征喻义,并通过对唐宋诗词作的心态分析,揭示出“男子作闺音”现象的社会背景,作的心理原因,以及这一现象在整个中国学史上的独特的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意象的产生演变及相同相近意象在同一时代不同作品中出现的情形。运用比较法,从纵、横两个方面,对笛子类的意象在不同诗词中的不同作用进行剖析,以说明这是作家的不同阅历、感受、性格、兴趣使之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挖掘,从而加深对北宋时代诗词名篇理解,提高解读水准。  相似文献   

19.
“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对此进行简要勾勒,可以更深刻理解“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所谓意象,便是寓"意"之"象",主要是指客观的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人在创作中,其诗词作品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所以在高中诗词教学中一直强调意象教学。意象作为诗人情感的凝聚,通过客观物象经诗人情感升华并创造成独特之象。在高中诗词教学中,以意象模式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鉴赏,通过对诗词内涵的充分理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一、意象教学法在高中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意象教学法作为重要的诗词鉴赏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它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能力。由于诗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