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人入仁传统,造成了中国古代士化中的贬谪化现象。封建专制制度肇始于战国,定形于秦汉、完成于隋唐。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士人的入仁途径不尽相同,他们的身份意识、价值取向和人格模式也就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2.
孟子在继承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基础上,对“士”人格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原型。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士志于仁义之道;二是重道轻仕、士以师道尊于君;三是士以成为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孟子“士”人格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国民塑造和培育理想人格。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文人入仕传统,造成了中国古代士文化中的贬谪文化现象.封建专制制度肇始于战国,定形于秦汉,完成于隋唐.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士人的入仕途径不尽相同,他们的身份意识、价值取向和人格模式也就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士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现实生活中的士人往往处于两难之境,既要追求独立不迁的人生操守,又要迎合世俗,故形成社会环境与个体价值追求的矛盾冲突。董仲舒《士不遇赋》集中阐述士"遇"与"不遇"之关键在于其生存的时代,士之处世则应以"正心而归一善"为标准,勿为世俗而丢弃人格,旨在论述特定时代中士人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5.
孟子作为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突出代表,一方面是知识分子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典范,另一方面则因受制于强大王权,苦于自身缺乏构造理想社会的力量,而不得不游走于诸侯之间,做着"帝王之师"的梦。这一两难处境,同时也是后世士大夫阶层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试图从纪录孟子一生行迹、思想的《孟子》一书中,透析孟子为代表的士人阶层的处境,以及这一群体的独特气质和人格张力。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促使士阶层崛起。士阶层作为一个承担文化使命的阶层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在政治、文化活动中保有自由的意识,促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柴雪英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3):29-29,32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是汉代政治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士不遇赋》深切抒发了董仲舒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凉心绪,也典型地体现了一代士人在大一统的专制政治下普遍的不遇境况。从这篇赋中,可以体会到董仲舒“儒者之宗”的人格与志趣。  相似文献   

8.
王振栋 《文教资料》2008,(28):59-61
处于"历史轴心期"的战国时代,社会动荡,战乱纷争,促成了"士"阶层的产生.中国士人理性精神的觉醒,以国事为己任,直言劝谏,充当"帝王师"的角色.屈原作为士中最杰出的一位,拥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但社会的黑暗,以及自身的各种因素导致了屈原崇高的悲剧,以死殉道,彰显了屈原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9.
论黄仲则的人格弱点与其诗歌之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从黄仲则性格的狂这一人格特征人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探讨“狂”的成因,以及狂对他诗歌的影响,并以黄仲则为个案,延伸分析古代人诗中普遍存在的“悲士不遇”主题,揭示人人格的弱点,以及“悲士不遇”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是汉代政治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士不遇赋>深切抒发了董仲舒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凉心绪,也典型地体现了一代士人在大一统的专制政治下普遍的不遇境况.从这篇赋中,可以体会到董仲舒"儒者之宗"的人格与志趣.  相似文献   

11.
张裕钊所书《论学手札》是其晚年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时的行书代表作。从书法审美的角度来看,《论学手札》到处充溢着骨气、金石气、书卷气和跌宕之气,很好地体现了张裕钊所倡导的“气之既昌,则无之而不舍”的从艺治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从<赵翼诗编年全集>这个窗口,可以看出乾嘉时期诗歌创作的祈向以及诗学宗趣及其转变.通过诗风可以透视士风的变化,由士风又可管窥世风.反之亦然,乾嘉时期特殊的世风影响着士风的演变,而士风的转变直接影响着诗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醇雅论与神韵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彝尊认为醇雅之美的核心是道德之美,是儒者人格和学养在作品中的艺术显现。它与王士祯标举的"神韵"之美大异其趣。神韵则是诗人追求的诗歌妙境,是对世界的感悟。神韵指向妙理,醇雅则坚守品格。醇雅论与神韵说的提出来源于不同的文学史观念和诗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人画从边缘到主流的这种绘画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画的出现一开始就体现了是以牺牲了中国民间画工画和宫廷画传统绘画的写实性为代价的,并由此改变了中国绘画的演变之轨迹,没有成为像西方那样的写实绘画。文人画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一方面提升了中国绘画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其流弊也是显而易见的。不顾绘画的本体,极力贬低绘画技法的作用,将文人们所说的'神'强调到了极端,由追求"逸笔"而导致笔墨的草率,使得中国绘画的最本体的东西———造型,从此走向衰微与没落,也使中国传统绘画从明、清逐渐走向末路。虽然清代的'四王'力图挽救此局面,打出了'复古'的旗帜,然而没有抓根本,最终中国传统写实绘画衰落。  相似文献   

15.
高职学生公民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政治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首要位置。基于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调研分析,针对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了高职学生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和"三个突破"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领导者述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得以彰显,述职报告的撰写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为数不少的领导的述职报告尚欠规范,本文拟从述职报告中德、能、勤、绩的逻辑构成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期见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科学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未来,了解我市小学生科学素质的现状并进行分析,寻找出一定的对策,对于提高我市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效益,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商贾的忏悔与元明文人的自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文学中出现了若干忏悔赎罪的商贾形象,这对于当时文人自悔自赎的心态颇有影响。明代中期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廷相、徐祯卿等复古派,是从商贾在伦理道德层面的忏悔转到文学艺术的层面的自悔;王世贞、谢榛、吴国伦等复古派后劲的自赎,有利于他们在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上由格调转向性灵;袁中道、谭元春等晚明革新派的自悔,也有利于深化晚明文艺启蒙思想。显然,明代中后期文人群体的自省自悔,从特定的层面展示了“真文人”的心态,是明代中后期尤其是晚明文艺启蒙思想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建安时期,不仅文人文学品评日盛,而且文学观念日益明晰。这并不是文学发展的巧合,而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文人的文学品评和文学观念是相互影响、彼此推进的。一方面文学品评规范和引导了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未来文学品评的走向,推动了文人文学观念的演进;另一方面文学观念又使文学品评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化。  相似文献   

20.
本在揭示大学生道德反刍具有易发性、自主性、反复性和易变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诱因的创造与控制”、“价值的澄清与评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引导方法。这对高校提高德育绩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