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前文艺意识形态性问题的讨论应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原典,首先弄清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是如何论述的,有些什么观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讨论才有统一的依据和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述有五个要点:文艺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经济基础是文艺存在和发展的最终根源,但不是惟一根源;文艺作为意识形态形式还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文艺是一种远离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同属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这五个要点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理论有待于我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把握。  相似文献   

2.
对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都是文艺的本质属性,艺术不等同于意识形态,也不等同于审美."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在实质上削弱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它所主张的审美与意识形态的整一,其实是以审美"溶解"意识形态,以文艺的审美性取代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3.
近三十年文艺意识形态问题一直是中国研究者争论的热点。通过对意识形态内涵就文学本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方面进行重点梳理.归纳出四种类型:一是文学的本性是意识形态或特殊的意识形态;二是文学的本性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社会意识形式;三是文学的本性不是意识形态,但与意识形态相关;四是跳出文学本性与意识形态的直接关系,提倡对意识形态内涵作泛化的理解。文艺的意识形态应从学理入手,以哲学为支撑点,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为根基,以具体文本为阵地,在与社会意识相契合下来理解。文艺的意识形态使得文艺思想观念与物质条件的关系转变成一种自然的普遍状态。不仅仅是文学思想观念中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更被赋予了一种积极的文艺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4.
<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可视为本雅的艺术生产理论论纲."技术"是其中的核心范畴.本雅明通过"技术"克服文学质量与政治倾向,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立足于精细的形式意识形态批评探索物质、意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文化学)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近三十年文艺意识形态论争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文学理论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的论争史.三次围绕着文艺意识形态的讨论与争鸣,贯穿于整个新时期.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到文学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论争,再到近年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讨论,于不同的理论氛围、时代背景和理论层面,对文学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尤其是近年的讨论,对纠正文学理论的美学化和虚无化倾向,回归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功能,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按照"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阐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表现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而由初级形式转变为成熟形态的过程.因而,所谓的"审美意识形态",其实际意义是"审美意识"的"形态",而不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外来的、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性无关的.这种认识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据,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文学实际.  相似文献   

7.
詹姆逊建立了新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这一阐释学的建立标志着他的"形式的意识形态"文学形式思想的形成。詹姆逊从"辩证的文学批评""文学是一种社会的象征性行为""意识形态的遏制策略""乌托邦和意识形态"和"三个同心圆阐释模式"五个方面,阐释文本形式与内容、意识形态的关系,主张从形式着手对文本进行阐释,在分析的终点与政治(意识形态)相遇,最终揭示文本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无意识。詹姆逊对于文本审美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的强调,使形式成为文学批评的立足点,对中国当代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0年 ,俄罗斯著名文艺理伦家沃罗夫斯基首先提出审美意识形态。上世纪 5 0年代 ,布罗夫进一步阐述了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他说 :“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现象 ,其特殊实质就在于这种审美方面[1] 。”上世纪 80年代 ,中国的几位学者提出了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那么 ,文艺是审美意识形态吗 ?一、文艺不是意识形态若弄明白文艺是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首先就要弄明白文艺是不是意识形态。什么是意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就是意识形态本性论的文艺观,这是区别于其他文艺理论的标志。但是文艺本身的特性——非观念性和隐喻性决定了其意识形态性的隐蔽。要进行文艺意识形态论研究,就必须对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辩证阐释。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意识形态是带有阶级自觉的思想体系,文艺在本质上与关于意识形态的上述规定并不符合。因此,文艺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文艺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1.
“审美”与“意识形态”两者既可兼容也可排斥,把审美与意识形态相融合,使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与文艺的特性相融而在文艺理论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落脚点;把对文艺的理解从认识论推进到文艺价值论维度,从普遍性层面推进到特殊性层面为止,还不足以构成对文艺性质的完善的认识,必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向“文艺本体论”、“人学本体论”研究推进。把对文艺形式和技巧方面研究的成果,整合到“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中来,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钱中文、童庆炳等人试图在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之间建立关联,这产生了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但从构词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偏正结构",落脚点仍然在意识形态之上,并没有摆脱"意识形态中心论".事实上,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是它的本体性质,意识形态只是它的功能性质.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文艺本质的论争中,"审美意识形态"说和"可以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说的对诘很有代表性。前者对"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及两者关系的论述尚欠完备。后者则质疑前者以审美消解意识形态,但其本身游移松动的表述也难免有淡化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之嫌。提出"审美性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但什么是审美性和怎样认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仍需深究。应该注意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功能内涵和产生原因的论述,并且进而从人本生态观认识意识形态和审美各自的生态本性及其本源性的相互关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艺不仅因对政治、道德、宗教和哲学等思想意识的反映和表达而获得意识形态性,更为重要的是,文艺审美作为人类重要的生态调节方式,其涵盖并超越真善的审美价值乃是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在根据。审美的生命和生态的价值比政治性和阶级性等传统观念更为本真和永恒。  相似文献   

14.
辩证理解意识形态与文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恩的文艺思想和文艺的实际情况看,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从社会结构分析的层次着眼,文艺理应属于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从文艺本身的具体特性和意义价值着眼,它又实际上是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无论是从文艺的整体情况还是一部具体作品来说,其表现内容及意义价值都往往包含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艺术审美三个层面。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演进,文艺作品的特性和意义价值也会发生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15.
审美形式论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反,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即在审美形式本身。本从分析其对“审美形式”一词的特殊规定性入手,探讨马尔库塞对学艺术的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观点,并试图纠正学界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16.
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分学者提出了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其实,文艺不是意识形态。因为意识形态是指带有阶级自觉的体系化的意识或思想,而文艺作品并不总是具有阶级自觉的,更不是什么思想体系。文艺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感情,只是带有意识形成性。  相似文献   

17.
经典马克思主义确立文艺本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形态.“东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迥异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分别从意识形态视角和美学视角对“正统”原典进行了突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新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论的流变丰富了自身内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无疑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病症不仅是拉康精神分析学的一个关键概念,而且还是当代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齐泽克结合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赋予了"病症"新的政治意义.他认为,在意识形态中,病症是一个被符号秩序所排除的例外.这一特殊性坚持自己的普遍性要求就会颠覆和解构意识形态的符号秩序,带来马克思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批判.  相似文献   

19.
"戏仿"往往指作家模仿前文本的叙事成规并形成新的文本,在语境的对比和差异中对前文本进行曲解、嘲讽或颠覆。文学"戏仿"从审美维度呈现的喜剧式的反叛姿态,从表面看是文学艺术内部的形式更迭,实质上这种更迭的背后隐藏了某种意识形态的抵抗。因此,当代戏仿文学既是审美的,也是意识形态的。  相似文献   

20.
执政党运行成本的高低,关系到执政党的兴衰成败与生死存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求"提高执政效果","降低行政成本",这反映了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的高度警觉性与自觉性.而意识形态成本又以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前提是要了解意识形态成本的特点、支出形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