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在创造     
美,如二月的春风吹拂大地,如五月的鲜花开遍原野,如夏夜的繁星满缀天庭.新闻园地亦复如是.如果说出类拔萃、生彩生华、可品可鉴、可圈可点之处就是美,那么在各种新闻载体、体裁中,在不同的报道内容和表现形式中,在构成新闻作品的所有要件中,在新闻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都可以发现美的精灵,寻绎出美的芳踪.新闻的主题、立意可以有美,作为思想外衣的语言文字也可以是有美的.当世界人口大会召开的时候,有记者说这是一次“旨在拆除人口爆炸装置的会议”;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举行之际,有记者称“焰火将是这次会议唯一闪光的东西”,这些语言就都出语不凡,精警俏皮,令人过目难忘.新闻的构思可以有美,由此外化的作品的结构也可以是有美的.同为写紧急事件,《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采用“分镜头”写法,写几点几分不同地方人们的紧张行动,时空不断切割,写得紧凑而多变;《坠落中的客机》采用“慢镜头”写法,把生死攸关的44秒钟拉长来写,写几分几秒不同人物的心理情态,写得分分秒秒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2.
清华笥《封许之命》篇记载了周初成王封吕丁于许的册命,其格式体裁与今传《尚书》中的《文侯之命》等传世"命"书基本相同,应当视为专门的一体。西周时期一些长篇的册命金文也有册命"书"的性质,而且从《封许之命》篇的用字较多地保留了金文写法来看,这篇竹书很可能就是从青铜器铭文转写而来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体裁,就是新闻报道的各种形式.初搞报道工作的同志常有这样的要求:希望能详细介绍新闻报道到底有多少种样式,各种样式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每种样式具体怎么写,等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大体了解一下各种新闻形式的特点、写法,也是必要的.可是,有的同志想得比较简单,以为只要知道十个、二十个"模式",到时"对号入座",便能一举解决新闻写作问题,这就不切实际了.由此,我们认为,对新闻体裁的形成、变化、差别等问题,应有一个基本的看法,这样,在写作时既不会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也更能灵活掌握,为我所用,并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报纸是新闻纸,报纸的个性是新闻性,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新闻应以短新闻为主。短小精练,是各种新闻文体共同的写作规律。列宁把新闻称为“电报文体”、“电讯体裁”,认为“不要重复,只须用几行”。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稿件长了,读者就会把视线移开,去寻找那些简短而生动的文章看。因此,你动笔时就要想到读者,写得短些、短些、再短些! 短,并非易事,把新闻写得短而好,需要有真本  相似文献   

5.
我在每年发表的几百篇稿子中,总有数十篇获奖。闲聊时.一些文友问有什么“秘诀”。我说‘“秘诀”谈不上,心得倒有几点。其一、吃透征文启事。所谓征文,实际就是一次命题诈文。其具体要求。一般在征文启事中.都讲得明明白白。因此,你若想参加某个征文时,首先就应将征文启事好好作一番研究,吃透精神。诸如征文的目的、内容、体裁、字数、截稿日期等.都应弄它个一清二楚。特别是征文内容和体裁,尤为重要。因为如果你写的内容或体裁不符合征文要求的话,即使你的文章写得再好,也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其二,独辟蹊径。有一句俗语…  相似文献   

6.
人物通讯是一种重要的通讯体裁。它以写人为主,用详尽而生动的笔墨记录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描述先进模范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以感染和教育读者。 人物通讯的写法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写“全人全貌”,表现人物的一生,为人物全面“立传”,如长篇人物通讯《伟大的战士》就是这样,它鲜明而又重点突出地记述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光辉一生;二是写人物的某一阶段或某一侧面的事迹,为人物重点“素描”,如人物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以下简称《孔繁森通讯》)就是这样,重点记述了孔繁森两次进藏的先进模范事迹。这两种写法比较而言,后一种更为常见。 人物通讯在文体上属于记叙文,其写作要求与记叙文并没有很大区别。但是,人物通讯既然是一种独立的通讯体裁,其写作上也就必然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一般地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事写人,以事托人  相似文献   

7.
追求可读性     
"贯彻一号文件回望"是典型的工作性报道。按照常规的写法,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方走访一下,选几组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一下,写个长篇综述"理论"一下就可以交差了。但这样报道效果如何?这样的报道群众是否满意?还得打一个大问号。  相似文献   

8.
最近的报纸上短文章多起来了,读者很欢迎。可是,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反映。有的作者说:“写小块‘豆腐干’,没有多少意思。”当编辑的也往往觉得为难:“人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经我们左砍右删,弄不好就‘伤筋动骨’了。”文章要编、写得短小精悍,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编辑、作者的笔下功夫正表现在这里。为了提高这种能力,我看,读点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会有裨益的。契诃夫的文笔很简练。他善于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他有一句名言:“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他还说过:“学会写得有才气,也就是写得简练”。他的早期名篇《小公务员之死》,总共不过一千六百余字;人所熟  相似文献   

9.
杂文和时评的不同点,我觉得大体说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文体不同。 时评在体裁上属于言论。又因它为“时”而著,因“时”而评,借助新闻事件发感慨,所以它属于新闻评论,是新闻家族里的成员。 杂文,不仅内容“杂”,古今中外,天地宇宙,均可入体;就其创作整体而不是就某一篇来看,杂文的形式也很“杂”:既有“外壳”上和时评相类似、但写法不尽相  相似文献   

10.
端木夏 《新闻界》2002,(3):63-64
说起新闻要有深度,有人动辄便采用“深度报道”的体裁;一写“深度报道”就得长篇巨著,动辄数千言。非“深度报道”的“消息”能不能写出深度?《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作了肯定的回答。新闻要写出深度是否就得长篇大论?《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作了否定的回答。《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不过800多字,是短新闻写出了深度之一例。这篇新闻的深度表现在哪里?在于既反映了事实的现象又揭示了事  相似文献   

11.
记得刚当报道员那阵子,写稿热情很高,不管什么线索抓到就写。60多篇稿件未变成一个铅字。一次,我采访到一对同在一个营的孪生兄弟双双立功受奖的线索后,一口气写了一篇千字小通讯。新闻干事看稿后对我说:“写稿得先界定好体裁,这样的素材适宜写成消息。”我按他所说的对线索材料重新进行了分析,写成…篇一300多字的短消息。稿件发出没几天就被《前卫报》刊登出来。这使我认识到:写稿光凭热情,不分体裁,见什么写什么是不行的(应该根据不同材料,酝酿好稿件体裁再动笔。换个体裁天地宽@唐跃辉  相似文献   

12.
《古文名篇写作技巧》(张慕勋编著)将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三十九篇不同类型的古文名篇,联系写作实际,结合具体实例,简明、通俗地阐述了立意、谋篇、选材、剪裁、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等写作方法,写得深入浅出。本书各篇都由三个部分组成:写作技法的剖析,古文原文,简明扼要的注解。该书对读者提高古文的阅读  相似文献   

13.
最近收到一位青年作者写历史人物故居的散文,两篇散文的思路与布局大体相同,只是所写对象的一生所奋斗的道路不同,所追求的事业不同,所获得的成果也不同。两篇散文中也写了人物当年的一些活动,通过人物的某些侧面,写了人物的精神面貌。照说两千多字一篇散文,文字是不少了,但是掂量其内容,总觉得写得不充分,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这篇短小的书评,写得生动、简炼,别具一格。为了启发思路,本刊特予转载。写书评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评书的思想内容,也可以评书的艺术技巧,可以评其构思运笔,也可以评其文字的驾驭能力,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评论其中的一章一节。我们出了一些好书,作者编者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很少有好的评介文章。我们的编辑同志要编好书,也要注意组织不同形式的评论文章及时向大家推荐,帮助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关于温家宝总理“五四”青年节看望两所高校学生活动的特写,写得短小活泼,很有特色。“我也是一片树叶”,看这题目就感到新鲜,引起阅读的欲望。我猜想,作者是在有意识地实践这类报道改革的探索吧。  相似文献   

16.
消息是新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体裁。可在实践中却被普遍轻视,认为它文字短小,“没有分量”,因而不肯花气力去钻研。(一) 新闻分量的轻重,价值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篇幅的长短。只要事实新,价值大,讲时效,无论是通讯还是消息,都能吸引受众。何况消息短小,信息密集,读来花时间少,只要写得生动活泼。更受读者欢迎。要把消息写好,不是一件易事,因其短小、信息密集,要比其它新闻体裁更难写。但当前消息写作中的通病,主要是一些A、B、C性质的问题没能处理好,而造成质量粗劣。一是时间性不强。许多消息的时间性很差。有的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篇经济报道,一口气读下去,给人的感觉是,倒象一篇会议侧记,更象一篇人物通讯,且不说此文是何种体裁,需要研究的是,这种写法高在哪?有何独到之处?为什么读后令人兴奋不已。 第一,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大同市副市长程家濂在现场会上的“开场白”,此后5个自然段也都是程家濂的发言,摘录的每一段也都相当精彩,而  相似文献   

18.
通变     
《通变》是《文心雕龙》第二十九篇。这篇是讲创作怎样变化,讲变化并不是凭空弄花巧,而要研究历代创作的发展,针对当前创作上的缺点,加以改正来求得进步。因此,必须通贯历代创作的发展来看,才知道怎样变化,所以叫“通变”。创作为什么要讲究通变呢?因为作品的体裁是有一定的,每种体裁又有一定的规格,可是它的变化却又是无穷的。作品写得完企符合某一种体裁的规格,不一定是好作品,因此作品不仅要写得符合一定体裁  相似文献   

19.
郑有胜 《记者摇篮》2009,(7):29-29,54
在新闻写作中,消息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体裁,它篇幅短小,简洁明了,是每一位从事新闻工作者必修的基本功课。因为消息短小、简洁,要想写好消息,写出一篇优秀的新闻精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去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跟城里人一样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就是一篇上乘的精品佳作。  相似文献   

20.
刘郎 《现代传播》2003,(2):121-122
一不管张子扬当什么样的官儿 ,我依然认为他是一位电视导演。文化人的身份 ,谁还能多过苏东坡 ,但他永远是一位诗人。是导演就得写阐述 ,弄一部作品 ,至少就得写一篇。先写还是后写 ,写长还是写短 ,都是见机行事 ,丰俭由人。写法也是五行八作 ,繁复的 ,有些写成了陈情表 ,简单的 ,有些写成了派工单。后者绝不是贬意 ,“辞达而已” ,也是上境。明清尺牍已经洗炼到家了 ,但读起来竟是一份享受。我常想 ,既然有“文无定法”之说 ,那么 ,这导演阐述便可以视作一种最为宽松的文体 ,它甚至可以比书信来得更自由。据说艺术大家也有不写的 ,述而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