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海珍闻     
世界上的报纸之多难以胜数,但墨西哥1980年创刊的《问题》晚报,却有自己的特色。这家晚报以墨西哥全国公众为读者对象,可报社的记者、编辑和其他工作人员却都由清一色的女性担任。墨西哥著名作家、女记者米切莱纳担任第一任社长。这家报纸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家全部由妇女办起来的报纸。这家报纸一创刊,就在墨西哥引起了轰动。开业那天,当时的墨西哥总统波蒂略专程来到报社向办报人员表示祝贺,并在开业式上剪彩,他说这份报纸的创办是墨西哥妇女在墨西哥公共生活中日益增长的积极性的新成果。夫妻办的报纸在美国尼苏达州首府几十里外…  相似文献   

2.
今年4月底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暴发以来,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发现了确诊病例。我国媒体从一开始就密切关注.及时进行了相关报道,特别是在疫情重灾区墨西哥的记者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新闻报道第一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兼《世界新闻报》驻墨西哥记者于听怡在《女记者坚守墨西哥疫区报道纪实》一文中叙说了她在甲型H1N1流感暴发地怎样进行报道,为我们展现了记者在报道突发事件中紧张兴奋、恐慌不安而又感动不已的心理世界。那么,作为传播者的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该具有哪些心理特征呢?该如何认识呢?  相似文献   

3.
今年5月30日,墨西哥著名的记者、专栏作家曼努埃尔·布恩迪亚先生在墨西哥城不幸遇刺逝世。大洋彼岸传来的这一噩耗,使我无比震惊。想不到两年前同他的会见竟成了永诀! 布恩迪亚1926年5月24日出生在墨西哥密却干州。他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是从他担任《民族》杂志记者开始的。词锋犀利,思想敏锐,敢讲真话——使布恩迪亚很快蜚声墨西哥  相似文献   

4.
封面链接     
《鹅毛笔》2012-2(美国职业记者协会刊物)百岁《鹅毛笔》重新低调启程作为美国职业记者协会的刊物,《鹅毛笔》迎来百岁寿辰,不过这个生日过得很是低调——一如既往做内容。其母体美国职业记者协会1909年在美国德堡大学成立,原名是西格马·德尔塔齐共济会,1988年正式改名为职业记者协会,1916年正式定位为非营利性的新闻专业组织,它是  相似文献   

5.
美联社(AP)【2003年3月17日报道】美国有线新闻网与《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报》达成协议,允许报纸记者通过电视报道伊拉克战争。带有报社标识的记者将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美国有线新闻网与《时代》周刊有着类似的协议。美国另一有线电视公司微软—全国广播公司与《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和《新闻周刊》也有类似的合作关系。这项协议对报纸有利之处在于,可以为它的报道带来更多的受众。另外,通过电视发布新闻的速度比报纸更快,当然,记者也可以借助网站发布即时消息,让读者把报纸网站作为他们的首选。上月,位于亚…  相似文献   

6.
提起约翰·里德,许多人都知道。这位美国记者,以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极大热情;写出了《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受到列宁的赞扬。然而实际上,里德早就名闻全美,这位记者辉煌而暂短的一生(只活了三十三岁),值得人们认真分析、了解。一九一三年,年仅二十六岁的里德便出色地报道了人们极为关心的墨西哥内战。他在墨西哥数次出生入死。他先冒险越过了格朗德河,接着冒险从政府军来到暴动的农民军里。有一次,当他听说一支叫做“拉特罗帕”的农民军将在杜兰戈高地迎战敌人,便冒着被政府雇佣的敢死队剁成肉酱和踩上甘  相似文献   

7.
在1999年出版的一期美国《新闻评论》杂志上,一位记者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网络采访的故事——1993年,旧金山一个精神失常者杀了8个人。记者想了解这个杀人狂的情况,于是在网上通过房产记录找到他的地址,并由此找到他的邻居和同事,给他们发E-mail采访。后来,由于这次成功的报道,这位记者被所擢升为该报墨西哥分社的主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采访在我国新闻界也开始得以应用。与传统的采访手段相比,网络采访具有哪些特点?实施的要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卖稿谋生的美国自由撰搞人李希光一我从北京飞抵华盛顿的当天晚上就给我10年前的老师泰德·葛普打电话。今年46岁的泰德·葛普是个美国记者,10多年前当他在《华盛顿邮报》当记者刚开始走红的时候,突然鬼使神差,竟自己申请了一笔基金,从《华盛顿邮报》请了一年的...  相似文献   

9.
今年第一期《新闻记者》杂志的“向您推荐”专栏,摘登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罗伯特·卡恩1968年写的调查报告《救救国家公园》,同时还刊登了推荐文章《见微知著妙笔生花》。读了这两篇文章,感慨良多。我不想贬低卡恩的作品。在当代美国记者的报道中,他这篇《救救国家公园》算得是杰出之作,不然他怎么会获得美国1969年“普利策全国报道奖”呢?我认为《新闻记者》杂志推荐  相似文献   

10.
看了《中国记者》1988年第9期戴惠坤的《瞬间里凝结着几多艰辛》一文,十分感慨。29岁的青年记者马占成拍摄的《墨西哥发生罕见大地震》和《马拉多纳欢呼阿根廷队夺魁》两幅照片,无愧于新华社年度金牌奖,但是,为什么一个摄影记者只带上常用镜头而且连备用的胶卷都没有呢?是有关部门没有给他配齐镜头还是记者本人准备工作不充分呢?靠“年轻体壮”挤进去借一个500mm镜头,当时他还“脸上泛着兴奋的红光”,我看到此,简直羞得满脸通红!  相似文献   

11.
名刊要览     
美国《时代》(7月11日)隔壁的战争墨西哥国内的流血事件此起彼伏。几十年来,墨西哥贩毒集团不断壮大,成为西半球毒品市场的支配力量,每年收入达到300亿美元。在过去5年间,已有4万人死于毒贩枪下。墨西哥的毒品战争已酿成一场全国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王永伦 《新闻窗》2009,(6):35-37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5年秋天,斯诺进入密苏里州大学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同时兼职于《堪萨斯城明星报》驻校通讯记者,这为他后来的职业打下了基础。1928年,斯诺帮助J·B·鲍威尔编辑出版《新中国》特刊,并担任《密勒式评论报》助理编辑,后又任该报代主编,同时兼任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  相似文献   

13.
闻文 《新闻记者》2000,(5):53-55
最近,两本由中国记者写的书在全国书市上大出风头。一本是42万字的《目击美国这八年——中国资深记者在美国的见闻与采风》,另一本是50万字的《白宫风雨荡政坛——中国资深记者对美国政治的观察与解读》。  相似文献   

14.
令人疑惑的“爱恨情结”《国际新闻界》今年第2期发表了方汉奇先生的《美国记者的爱恨中国情结》一文 ,回顾了百年来美国记者有关中国的报道。方先生对来华的美国记者大部分历史时期(1949年以前)的作为是持肯定态度的 ,认为他们是“爱”中国的 ;而近二十多年来 ,美国记者是“妖魔化”中国的 ,是“恨”中国的 ,由此构成了百年来美国记者对华的“爱恨情结”。从这篇文章来看 ,美国记者的“爱恨情结”是继时性的 ,是先爱后恨的 ,而不是共时性的 ,不是爱恨交织的。读至此 ,不禁令人生疑 :上个世纪前五十年 ,中国四分五裂、兵连祸结、政劣…  相似文献   

15.
溢美应避亲     
从美国返沪为自己新著《温馨上海悲情纽约》签名售书的董鼎山先生,是年逾八旬的旅美老作家老报人。他年轻时从密苏里新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就到《纽约时报》与《时代》周刊从事新闻职业,对美国传媒有深切的了解。20年前,他在北京《读书》杂志上开辟的“西窗漫记”专栏,可说是给我们打开了解美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窗口。最近,有记者在上海访问董鼎山,他说的一段有关书评的话,又打开了我闭塞的心扉,受到极大的触动。有记者说国内书评界存在无聊的吹捧和一棍子打死的恶习,董鼎山说,书评要绝对客观,不能让朋友给朋友写书评,又说美…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五角大楼2002年11月16日宣布,他们将为来自3个国家、30家新闻机构的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举办一个特殊培训项目,以提高战地记者防范生化袭击、核袭击等的能力,适应可能即将开打的伊拉克战争。参加培训的记者,除了来自美国本土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28家新闻机构外,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和阿联酋阿布扎比电视台也派出了记者,每个机构的培训名额是2人。训练于12月开始,为期3个星期。由于担心在可能打响的伊拉克战争中萨达姆可能使用一些被联合国禁止的武器,如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五角大楼要求记者都必须接受如何…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政治记者西奥多·怀特(白修德)因患心脏病5月15日在纽约去世,终年七十一岁,结束了四十七年的记者生涯。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记者之一。西奥多·怀特也为中国读者熟悉,1939到1945年间他曾是《时代》杂志驻华记者。他当时撰写的《中国外面的雷声》,报道了日本侵华战争,成为1946年的世界畅销书。怀特在美国及国际新闻界享有很高声誉。近三十年来,他报道了历届美国总统大选,并写了五本关于竞选运动的书。这些报道影响着美国人的政治观点,政治家们都把他的书作为重要参考书。美国各报的政治记者也纷纷学习并采用他的新闻报道手法。  相似文献   

18.
《军事记者》2009,(1):I0001-I0001
包括《军事记者》杂志主编在内的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10人,2008年11月27日至12月9日在古巴和墨西哥进行了友好访问.参观了两国的一些电台、电视台和报纸等媒体,交流了新闻报道经验,并领略了两国的传统文化,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19.
田新玲 《兰台世界》2012,(28):65-66
海伦·斯诺是美国著名的诗人、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1931年8月海伦·斯诺来到上海,邂逅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后来两人结为伉俪.1936年海伦支持埃德加去西北采访,协助他完成《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该书是最早把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向全世界说明的重要著作,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截止到1980年12月统计,外国驻京记者为88人,来自29个国家的70家新闻机构。其中美国驻京记者13人(联合通讯社、合众国际社、《巴尔的摩太阳报》、《芝加哥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洛杉矶时报》、《迈阿密先驱报》、《新闻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时代》、《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各1人);英国驻京记者5人(路透社2人,英国广播公司、《泰晤士报》各一人,《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合1人);日本驻京记者20人(共同通讯社3人,时事通讯社、《朝日新闻》、《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