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当道教武术养生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提出武当道教武术主要是通过精神修养、呼吸修炼、形体锻炼这三种途径来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我国道教的养生思想简论》中论述了我国道教养生思想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乐生恶死的人生观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基础上,对道教的精神修养、形体锻炼及呼吸修炼等方面的养生思想进行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道教的养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奎 《武当》2005,(3):59-59
一、道教养生要求人们重视自已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这是养生长寿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道教先贤曾这样教导养生者,"养生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自行。自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也就是说,道教在修炼养生中常讲的要修仙道,必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难成。为了强化养生者的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4.
道教的养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创新,对传统体育养生有深刻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继承了中国古代道教的养生思想,进而加以修改、创新,从精神性情与物质躯体两方面来构建和谐的人体。文章通过对道教理论及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发展现状的阐述,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道教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修炼形式上和现代处世上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5.
道教是在中国文化中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是在我国古代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结合方仙道、黄老道与古代的修炼术等演变而成的。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它的思想体系十分庞杂,虽然在明朝中叶已经走向衰落,但它的许多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人们,有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如受道教导引术与炼丹术的影响,不少人在健身思想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使得健身行为变得十分的荒谬和离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甚至使人陷人歧途而不能自拔,最后导致家破人亡之悲惨后果者数不胜数。因而,清理道教的文化遗产,描绘它的真实面貌,评论它的千秋功…  相似文献   

6.
再论庄子的体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庄子的养生学说及其养生思想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其十分重视对人的“形”和“神”的保养和修炼,因此产生了较为丰富的体育思想,主要表现为无为体育观,重视身心锻炼——以多种修养方法达到对人的身体的保养和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王德明 《武当》2006,(2):53-53
世人都知道,武当山修行的道士,吃素食而不食荤腥之物。其实, 道教的这种斋戒与修炼是有关联的。斋戒除了不吃荤腥之物外,还有净口斋心等。荤腥之物指的是肉食和葱、蒜、芸、韭、苔等。净口吃素,一是为避免杀生,杀生吃肉就会使人堕入轮回之苦。二是吃了荤腥之物后,口中就有腥臭之气。在敬神和念经时就不灵验,这是对神和祖师爷的大不敬,不仅得不到保佑,还会降罪。三是吃了荤腥之物后,腥臭散气,在人体内产生阴浊之气,使人精神亢奋,物欲重生,这样对修炼内丹不利。因为内丹修炼需要清心寡欲,炼的是体内的清阳之气,排除的是体内阴浊之气,荤腥之物属性沉浊,不利养气,食后必使先天之气粗而难伏,散而不聚。练功时还可能放屁、唾液粘稠、心浮气躁等等。  相似文献   

8.
郭德才 《武当》2003,(2):44-47
中国本土的道教,是一个重道贵生的宗教。道教历来重视养生延寿、修道成仙,追求不拘于俗、长生不老,其修炼宗旨是“法天贵真,静观天道”,并将自已的身体与自然融为一体。道家认为,人是宇宙自然之子,人的生命与宇宙自然为同一条母根,这一母根自始至终都在人体内保持着连带和遗传性,人与自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在道家著名的人士中,年过百岁的不乏其人,五代宋初的道家学者陈抟就是其中的一位。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他对医学、天文、地理等颇有研究,还继承了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把黄老清净无为的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的理学有着较大的影响。相传陈抟寿高118岁,这和他的清净修身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刘嗣传 《武当》2014,(8):48-49
仙道修炼方法,因时代、环境、历史及文化思想的改变而转变。因为每个时代、甚至不同地域的修炼方法都反映出该时代、该地域的文化特征。当今已成道教修炼主流的内丹术修炼,也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单纯的修炼方术来看待。它是一门学问、一套哲学、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它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修行方法,既能为修炼者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又可以惠及社会人文、经济、生态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武术与修道炼丹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奇妙与深刻的内在联系,在清代至民国期间的武术著作中,就直接采用了道教的修炼程序来阐释武术的"内练"心法。其中的契机就是道教"丹法"修炼中的疗养功能或所谓达到炉火纯青的神功显示。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并结合现代学科的发展观,阐释和讨论道教的"丹法"体系与武术"内练"术语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金元时期,全国道教分化成全真教和正一道两大教派,全真教批判地继承了传统道教养生方法,重视“性命双修”的内丹修炼方式,这种修炼方式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对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和研究,分析和讨论了全真教养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性命双修、清静养心、动静得其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汪登伟 《武当》2023,(8):46-49
<正>无论是早期的黄老修身或方仙技术(方术),还是晋唐的斋法、宋元的雷法,道门都强[1]调通过炼养(或称修炼、修行等)以达成其自他两利的功用,除鬼神信仰和玄理思辨之外,可以说道教炼养是道教信行(信仰与实践)核心中的核心,它是支撑道教信仰的基石,它也展现出道教独有的特色。道教炼养的目的,简略地说,一是健康长寿,一是超凡入圣,一是利济世间,前两者是自利,后者是利他。而其手段,可以简化成内炼、  相似文献   

14.
《武当》2008,(1):I0004-I0004
武当山道教太和武术院为一所独具道教特色的武院,传授武当太极、形意、八卦等数十种武当传统内家拳法及道教上乘修炼秘法,集养生、技击于一体,师资雄厚,由武当派第十四代衣钵传人、华山派第二十代上座弟子、中国道教学院首届学员史飞道长亲自传授,海外弟子云集,该武院常年向海内外招生,并收武当俗家弟子。  相似文献   

15.
《武当》2014,(2):J0004-J0004
武当山道教太和武术院 为一所独具道教特色的武院,传授武当太极、形意、八卦等数十种武当传统内家拳法及道教上乘修炼秘法,集养生、技击于一体。师资雄厚,由武当派第十四代衣钵传人、华山派第二十代上座弟子、毕业于首届中国道教学院的史飞道长亲自传授,海外弟子云集。该武院常年向海内外招生,并收武当俗家弟子(同时也培养出家住庙道人)。  相似文献   

16.
按照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文化形态首先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而社会人的性格与行为、风俗与习惯又是文化形态的重要内容。简而言之,生态类型决定文化形态。瑜伽是印度精神传统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古代,传统的瑜伽构成了内向追求的基础,是修炼心思的形式,各个都按照自己的不同方式来修炼。在瑜伽的背后,有一种静思和“禅”的精神,这种精神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喜欢和内向观想,即所谓“解脱”。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人类历史学、文化生态学、宗教人类学等角度剖析瑜伽的起源,让读者对现在流行颇广的瑜伽健身修炼运动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李大勇 《体育世界》2013,(10):33-34
武德又和人类文明历史一脉相通,起初是为了使人有生存能力,作为培养战斗能力的一种手段而产生的。但现如今的武德不仅是实用的体育教学手段,而且更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为人们的身心修炼和克己精神的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在实际体育活动中体会到遵守比赛规则的体育精神、公平竞争精神既能锻炼我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又能提高我们的自我修养;团队合作和角色分担则能促使我们形成尊重他人的认识和态度,由此来提高自身的道德涵养。  相似文献   

18.
尚儒彪 《武当》2008,(9):46-47
一、道教房中术的形成与发展 道教房中术是中华古代性科学之结晶,是数千年来道门修士在追求长生不老的同时,不断地探索、收集、研究、整理出来的性学保健术。《中国道教大词典·房中派》条曰:“修炼此方术的流派称为房中派,是道教早期修炼方术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宗容成、彭祖。”《汉书·艺文志》所载房中术有八,共186卷著作,并评论说:“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人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老,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相似文献   

19.
《武当》2007,(2)
王泰科,武当山全真教高道,1943年出生于河南省南召县鹿鸣山,1983年3月遁入道门,1986年云游至武当山潜心修炼至今。擅长书法、道教乐器、周易预测,尤其精通中医药原理和武当养生功。曾编纂出版了医药实用手册《大药性赋》,整理创编出武当养生功法十二段锦,并多次随团远赴美国、法国、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道教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王春华 《武当》2008,(1):44-45
从某种意义上说,探讨武当山的内丹理论,既是深入了解道教武当山内家拳奥秘的基础,也是认识与发掘道教养生文化遗产的一项不可忽略的工作。鉴于此,笔者拟就张三丰的内丹修炼理论作以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